白一秀,史媛媛,郭新榮,王宇飛,程遠娟
(吉林大學第二醫院,長春 130041)
新型冠狀病毒(COVID-19)自2019年12月在武漢爆發,作為急性呼吸道傳染病已經納入《中華人民共和國傳染病防治法》規定的乙類傳染病,按照甲類傳染病管理[1]。因其傳播速度快,波及范圍廣和病死率較高[2],導致疫情迅速蔓延全國,各地紛紛啟動突發公共衛生事件一級響應。部分醫院護理管理面臨護理應急管理體系不健全、科室間人力協調困難、多維度信息壁壘、專業能級匹配度低、團隊配合度不足等問題更加凸顯。
作為新型冠狀病毒肺炎定點救治醫院,如何從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風險辨識—標準建立—梯隊建設—應急處置—患者管理”等方面形成全人群、全流程、閉環式的防控體系,對于避免輸入性感染,提高醫護人員防控能力等具有重要的作用。
國家衛健委提出要充分發揮信息化在輔助疫情研判、創新診療模式、提升服務效率等方面的支撐作用[3]。我院經過多年的探索與實踐,建立的基于“互聯網+”信息化建設已相對成熟,疫情的發生給醫院的護理工作帶來了重大挑戰。我院護理部在醫院整體部署下快速做出反應,基于我院現有信息化建設基礎,整合資源,多措并舉,在疫情期間的護理管理工作中取得了較好的成果。
護理人力資源的合理配置是一切工作的基礎,人力資源使用的有效性決定了管理體系的運行效率[4]。我院依托護理管理平臺,根據護理人員的崗位、學歷、層級及工作經歷,按照突發公共事件種類,組建相應的應急梯隊,從而提高防控與救治效率和救治效果。疫情爆發后,針對發熱門診、隔離病房、確診新冠病房、馳援武漢等不同崗位工作需求,迅速將護理管理平臺上應急護士梯隊進行調整。
1.1.1 新冠肺炎應急護士準入條件 自愿報名,家庭支持良好,個人心理健康狀況良好;從事護理工作≥2年;身體健康,非重大疾病恢復期,非懷孕及哺乳期,暫無生育計劃,夫妻另一方非醫務人員。
1.1.2 新冠肺炎應急護士梯隊順位遴選原則 將平臺相關信息導入數據庫,從科室分類,工作年限,層級,呼吸科及重癥醫學科輪轉學習經歷、重癥或急診急救專科護士5個方面對應急護士進行賦分,具體賦分方法見表1。

表1 護理管理平臺應急護士經驗賦值評分
1.1.3 新冠肺炎應急護士梯隊組建原則 按照“能崗匹配,按需調配”的原則組建援鄂救治梯隊、確診新冠患者救治梯隊、疑似新冠患者救治梯隊、發熱門診患者救治梯隊、測溫梯隊的順序配置人員。每個崗位護理人員的選派均按照科室及分值賦予兩個方面進行綜合衡量,具體選派方法見表2。

表2 護理管理平臺應急護士匹配規則
護理部根據規則設置系統,實現梯隊名單自動生成。以不同公共衛生事件對護理人員的需求為導向,以護士綜合能力為條件,以信息化手段為依托的應急護士儲備庫的建立,實現了疫情期間護理人力資源的快速有效配置,增強了調配的科學性和系統性,大大提升了組建人員梯隊的效率。
疫情期間,保證一線應急護理人員的數量與護理質量以及逐步復工復產一直是護理管理的首要任務。隨著梯隊人員陸續從科室調出及醫療秩序逐漸恢復,科室面臨的人力緊缺問題逐漸顯現。為保證普通科室疫情期間的護理安全,護理部充分利用護理管理平臺實現人員動態調配。
1.2.1 依托系統合理測算人力資源 從信息系統提取各科室當日在院患者數量、等級護理人數、結合科室分類床護比、科室目前人力狀況,自動生成全院各科室護理人力需求圖,并根據在崗護理人力緊缺程度,分為人力緊缺、人力不足、人力充足三類。
1.2.2 形成網格—機動護士庫—護理部調配的三級人力調配機制 一級調配為科護士長調配,在所管轄的科室范圍內進行調配;二級調配為護理部機動護士庫護士調配,按科室申請、護理部申批、機動護士網上申報的流程確定支援人員;三級調配為院內調配,護理部在全院范圍內跨專科進行調配,同科室分類間可優先調配,調配人員支援期間受援科室應加強管理保證安全。
由我院培訓師資庫及技能操作組骨干成員組成,負責培訓視頻的錄制、培訓內容的修訂和培訓計劃的落實,所有培訓師資應達到知識技能的標準化和同質化。
培訓師資團隊根據國家、省級政策方針與具體工作要求制定培訓內容[5-7]。為保證培訓的實用性、有效性及可及性的要求,我院將新冠病毒感染防控相關流程、隔離防護措施、醫院消殺、危重患者護理技能錄成系列視頻。針對各類人員工作特點,開展有針對性的培訓。
為減少人員聚集,培訓以線上為主。將培訓內容通過 “京頤512”培訓系統向全院推送,護士通過微信公眾號即可學習相關知識,觀看操作視頻,可在固定時段參加網絡授課,技能老師通過視頻進行操作演示并分步驟講解,針對問題點進行答疑,增進交流,提高培訓效果。
2.4.1 理論考核 為保證理論知識學習效果,護理部專人負責新冠病毒相關內容編寫成題庫,結合專科疾病護理題庫,要求全員在規定時間內完成線上理論考核。
2.4.2 技能考核 操作技能“穿脫防護用品流程”是至關重要的防護技能,要求全員掌握,尤其重點人群如援鄂醫療隊、確診新冠病房、疑似新冠病房、發熱門診各梯隊人員,必須通過現場考核人人過關后方可上崗。為減少現場考核造成的人員聚集,護理部采用多場次分時段線上預約形式組織考核,學員提前在培訓系統預約考試場次并按時加考試,培訓共計206場次,培訓重點人員達到850余人次。
預檢分診是醫院防控傳染病的第一站,快速排查,嚴防漏診,及時疏導發熱患者至發熱門診就診,第一時間隔離疑似患者,對預防院內傳播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8]。
3.1.1 疫情前期 護理部聯合信息部,共同研發預檢分診小程序,就診患者通過掃描二維碼完成流行病學史調查,體溫正常且無流行病學史可直接前往相關診室就診,進入診室前再次掃碼進行人員信息確認后,進入診室就診;發熱無流行病學史前往篩查門診進一步排查CT,CT顯示新冠肺炎相似影像學特征,由專人護送至發熱門診就診,無新冠肺炎相似影像學特征,直接前往相關診室就診;發熱且有流行病學史的患者,由專人護送至發熱門診就診。
3.1.2 疫情中后期 我院根據省內人員出行軌跡和流行病學調查大數據信息,及時調整預檢分診流程,用電子居民健康卡取代原有的掃碼流調,就診人員出示電子居民健康卡,非綠色碼直接由專人護送前往發熱門診;綠色碼進入門診經過測溫點檢查,無發熱即可直接前往相關診室就診,發熱者由篩查門診醫務人員進一步詢問病史,確定是否進入發熱門診,與自行填寫流行病史相比更真實可靠。
疫情期間為滿足市民基本就醫需求,盡可能減少病區人員聚集,經過門診診斷確須入院治療的患者,首診醫生根據病情確定住院期間陪護人員數量,原則上僅限一名固定人員,取消一般性探視。陪護人員需持居民電子健康碼,掃描療區入口登記碼,填寫個人信息、測溫后方可入療區,體溫正常者憑身份證、綠色健康碼,并通過醫生再次詢問流行病學史后辦理陪護證,住院期間憑陪護證出入療區,如需更換陪護人員需重新完成以上步驟。
信息化手段的應用使得預檢分診和患者住院的流程得以簡化,縮短了患者及陪護人員等候篩查的時間,降低了交叉感染的風險,同時為醫院節約了人力,在防疫期間發揮了重要的作用。
護理遠程會診是在護理實踐中通過電子信息技術的傳輸、管理和協調為服務對象提供保健和護理服務的方式[9],具有方便、快捷、無地域限制等優點。疫情期間,為了滿足在院患者、出院隨診的壓力性損傷、傷口、造口、中心靜脈置管患者的需要,盡量減少人員流動和聚集,我院護理專科小組迅速響應,與信息管理部聯合開發手機護理遠程會診小程序,建立院內專科小組線上會診群,由當事科室提供患者基本資料、創面及傷口等影像資料,各小組指定專科護士進行線上會診答疑,形成處理建議。對于疑難復雜問題,采取線下現場指導的形式進行處理。
為全面普及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相關防護知識,針對不同人群制定系列防疫電子宣傳材料,提高公眾疾病應對能力。針對住院患者,將入院宣教結合新冠肺炎的相關知識制作成圖文并茂的宣教手冊發放給每位住院患者,將生成二維碼貼于病室內,方便住院患者隨時閱讀;針對公眾,制定了《新冠肺炎系列口袋書》以及《發熱患者就診流程》《居家隔離公眾居家防控》《大學生校園防控四部曲》等科普視頻在官方微信公眾號發布,解決特殊時期公眾的需求。
新型冠狀病毒肺炎存在人際傳播,護士作為救治患者的主力軍面對著巨大的風險與挑戰[9]。疫情發生后,如何應用信息化手段,加強特殊時期護理應急人員梯隊建設、人員培訓、優化就診流程及科室防疫等方面的管理是護理管理者需要探究的新課題。我院通過信息化技術手段及互聯網終端應用于醫院管理的各個方面,切實提升了管理效能、優化了服務流程,推動了防疫知識的傳播,對防控疫情起到了的積極的作用。疫情后,如何進一步整合信息技術資源,形成基于重大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應對的完整醫院信息化管理體系,推進智慧醫院的建設,值得進一步探索和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