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李運美 王明揚 董春輝(九三糧油工業集團有限公司,黑龍江 哈爾濱 150090)
當前我國大豆行業面臨的根本問題為食用和飼用需求的持續快速增長與有限的耕地面積無法提供足夠的大豆供應所導致,未來還將在玉米等谷物產品上進一步顯現出此矛盾。而我國國產非轉基因大豆行業所面臨的核心矛盾為進口轉基因大豆對大豆供需體系的沖擊尚未完全消化,同時轉基因對非轉基因替代所造成的劣幣效應,影響非轉基因大豆及其制品的價格發現機制正常運轉,從而導致種植到加工端全行業面臨經濟效益預期不穩,有效供給不足,成本巨幅變動,盈利持續收窄的被動局面。
非轉基因大豆供給主要依靠我國種植生產,2020年農業農村部公布全國大豆產量1960萬噸。但根據各機構及收集數據統計分析得出,我國大豆實際產量約為1653萬噸,其中黑龍江產量為836萬噸,黑龍江大豆產量占全國大豆產量一半以上,具有一定規模優勢。
臨儲每年拍賣幾十萬噸至一百余萬噸國產大豆,價格較為低廉,在某種程度上為大豆加工企業平抑了市場價格波動。2020年臨儲政策退出市場后,大豆供給恢復了正常的市場價格發現機制,近兩年國產大豆原料價格不斷攀升,加工企業尚未完全適應市場變化只能被動接受,加工利潤不斷壓縮,企業開機率受到一定的影響。由于價格傳導機制尚未有效傳到至終端產品,國產大豆加工企業面臨著利潤微薄、供銷不同步、缺乏套保工具和風險管理機制,處于虧損邊緣,經營較為艱難。
由于臨儲大豆拍賣取消、產區洪澇、貿易商入市屯糧等諸多因素導致國產大豆供需偏緊,2019年始國產大豆價格站上4000元/噸以上新臺階。由于2020年東北地區秋收季節多雨,加上遭遇三場臺風,新季大豆收割及上市時間較去年同期延遲了14-20天,加之上年國產大豆結轉庫存極低,2020年東北大豆開秤價格達到4380元/噸,比2019年開盤價格高出1000元/噸。2021年3月份,黑龍江省大豆價格達到5980元/噸的高價,為近六年價格高點,黃豆變“金豆”,期現貨價格縷創新高。
由于大豆種植效益低于玉米、水稻等農作物,使得國產大豆產量增長數量有限,其產量的增加與總需求相比仍顯得杯水車薪,且大豆與玉米等作物存在“爭地”的問題,在有限的土地資源上,保障主糧自主供給的前提下,中國大豆的自給自足暫難實現,仍需依賴進口大豆。
與進口大豆相比,國產大豆價格不具優勢。由于受到價格低廉的進口大豆沖擊,國產大豆壓榨行業被嚴重邊緣化,進口大豆已覆蓋我國主流大豆壓榨領域。進口轉基因大豆的強勢擠壓,國產大豆只能退守食用產品市場,主要應用于傳統食品、大豆蛋白和食品粕加工領域。面對國產大豆供需緊平衡、國內外價格長期倒掛的狀況,進口轉基因大豆不斷向國產非轉基因大豆最后一塊陣地蠶食,導致非轉基因大豆產品價格始終無法提升到正常價格水平,壓制了國產大豆需求的擴展和價格的合理上漲,從而導致國內農戶進一步放棄大豆種植的惡性循環。不法商販利用監管空白或國家標準尚不嚴密等漏洞,鋌而走險使用轉基因大豆冒充非轉基因大豆,如這一局面不扭轉,將難以徹底改變國產大豆困局。
在2019年我國大豆振興計劃的推動下,因為大豆種植的補貼金額的提高,使得2020年度大豆種植面積有所提高,根據國家統計局數據,2020年度大豆播種面積1.48億畝,比上年增加825萬畝,增長5.9%,雖有增長但整體增幅并不明顯,無法與快速擴張的需求相匹配。特別是2021年大豆、玉米種植收益看,玉米收益遠高于大豆,因此預計市場因素導致2021年玉米種植面積將大幅增加,大豆種植面積將相應減少。
中國是非轉基因大豆最大的生產國和需求國,與轉基因大豆進口相比,非轉基因大豆貿易具有數量少、來源寡的特點。近幾年非轉基因大豆進口量在80-90萬噸左右,僅占國內產量5%左右。2020年中國進口非轉基因大豆總量80萬噸,其中80%以上進口量來源于俄羅斯,另從烏克蘭、哈薩克斯坦、埃塞俄比亞有少量進口。因2020年以來新冠疫情反復,全球糧食價格上漲,俄羅斯為保證本國糧食供給,穩定價格,通過直接禁止出口和提高出口關稅等政策措施,限制本國大豆出口。
根據目前情況看2021年春夏季大豆供需偏緊,仍將保持高位運行;受限于種植面積壓力及玉米替代種植效應,2021年度大豆種植面積雖仍將保持穩定或略有增長態勢,但整體上仍然無法滿足國內大豆需求。
2021年3月1日農業農村部《關于落實好黨中央、國務院2021年農業農村重點工作部署的實施意見》中指出,“我國將繼續實施大豆振興計劃,穩定大豆種植面積,力爭大豆播種面積穩定在1.4億畝以上,提高單產和品質,確保用于豆制品等的食用大豆國內自給”。由于2021年玉米價格持續高漲,大豆與玉米之間存在著明顯“爭地”關系,玉米種植收益大幅高于大豆,將使得農民種植玉米的意愿增強。而出于滿足國家糧食安全需要的目的,上述實施意見中明確指出,“增玉米,重點擴大東北地區和黃淮海地區玉米面積。重點明確東北地區和黃淮海爭取增加玉米面積1000萬畝以上”。由于玉米與大地之間的“爭地關系”,玉米種植面積增加勢必會導致大豆種植面積的減少。如果2021年大豆、玉米生產者補貼沒有大的變化,預計今年大豆種植面積將減少15%-20%左右。
整體看,2021年國產大豆供需依舊是一個緊平衡的狀態。目前國產大豆市場行情被資金炒作及市場情緒占據主導,今年雖在增產背景下,但由于上年國產大豆結轉庫存極低,短期供需面顯得影響甚微。貿易商屯糧待收,高價收購成本支撐,疊加加工企業補貨需求,大豆穩中偏強的趨勢或將延續。中長期對國產大豆保持多頭思路,但需關注中儲糧大豆收放儲的政策調整和供求雙方博弈,大豆原料價格的攀升對于需求產生的抑制作用。以及由于春節前黑龍江疫情反復,集中售糧壓力積聚年后,伴隨著大豆價格持續走高回調風險不斷積聚,持續高位震蕩調整的可能性增強。
當前我國大豆行業面臨的困境與問題是供需矛盾存在的難題。短期內應擴大大豆來源,充分利用國際國內兩個市場有效供給,降低大豆單一供給風險,平衡好國產大豆與進口大豆供給關系。長期看應充分發揮科技、市場、政策、國際資源等多方面工具,實現大豆產業的正向健康可持續發展,最大程度地掌握全球資源,以保障我國大豆需求的穩定供給。
一是賦予中國大豆產業在保障糧油安全和保障民生方面的戰略地位。大豆是現有農作物中能夠有效滿足國人所需而又無法替代的優質植物蛋白來源。不管從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角度還是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的角度來看,都必須把中國大豆定位于關系國計民生和國家產業安全、生態安全的戰略資源,將大豆產業定位于國家戰略性民族產業,大豆產業振興確定為鄉村振興戰略中產業興旺的重點抓手。二是合理優化糧食統計指標,將大豆作為豆制品原料基本自給目標進行單列。通過指標單列,逐步提升國內用作大豆食品的大豆供給量,以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對綠色健康美好生活的需要,自給率目標值的確定要綜合考慮國內資源、環境、市場需求、科技發展等方面因素。
大豆振興計劃的實施,遏制了國產大豆種植面積和產量從2010年至2015年連續五年下降的態勢,實現了國產大豆持續恢復性增長,為調動農民種豆和地方政府重糧抓豆的積極性,確保豆制品等食用大豆國內自給起到了積極的作用。建議要繼續推進大豆振興計劃實施,深入推廣作物輪作種植模式,完善大豆生產體系;推進適度規模經營,壯大大豆經營體系。系統升級大豆振興計劃,從戰略定位、目標、重點任務、支持政策、具體舉措和重點工程等方面系統化對大豆產業發展進行全面而統一的規劃,確保國內保持一定的大豆種植面積,保障大豆食品、大豆油脂的基本安全供給能力。
大力實施農業“走出去”戰略,是保障國內糧食供給安全的重要戰略舉措。特別是在國家“谷物基本自給、口糧絕對安全”的新糧食安全觀背景之下,要保證國內大豆及其食品的供給安全,構建境外供給基地,是必由之路。合作開發更多的海外土地資源,重點對俄羅斯遠東地區、哈薩克斯坦、烏克蘭等土地大國、非洲南部等國家進行深度的投資和開發。重點支持基礎較好、具有較強國際競爭力和影響力的國內大型糧油企業在“一帶一路”沿線國家戰略布局大豆科技、種植、加工、港口、碼頭、倉儲、物流等全產業鏈、重點環節,逐步建立境外大豆“產、銷、加、儲、運”基地,推進大豆進口渠道多元化,不斷增強大豆國際供給能力、效率和安全。
大豆價格上漲是農民所盼,農業種植端受益,但是對于加工端來說,原料端價格上漲不能完全傳導至終端市場,中間環節的加工企業承壓嚴重,中小企業面臨停機窘境。但是由于糧油、豆制品等產業是民生產業,特別是國有企業要承擔穩價保供的責任,承受巨大生存壓力。建議政府對加工環節給予大力支持,保證企業正常運轉,保障行業能夠持續健康發展。同時,賦予國產大豆用于發展現代食品工業、新型營養健康產業的戰略方向和發展定位。支持內資企業特別是國有大豆加工企業做精做強做優做大,提升中高端供給能力。嚴控大豆壓榨產能無序擴張,優化大豆加工產業布局。
自2020年以來持續至今的國產大豆價格飛漲,原因是多方面的,但其中重要一點離不開中間貿易商的炒作及其他跨界資本的進入攪擾,因此從減少社會資本介入機會和空間著眼考慮,建議提供相應政策支持,加大推動大豆產業龍頭企業與基地融合力度,加強企業與基地的聯系,探討建立風險共擔、利益共享的機制,有效抵御外部市場價格波動對產業、企業帶來的不利影響,也有利于推廣專用大豆、專品種種植等模式,促進種植基地大豆品質提升和企業品牌的塑造。
建議“十四五”期間,為進一步提升黑龍江大豆資源控制力和定價權,充分發揮龍江大豆資源和轉化優勢,依托龍江大型企業現有大豆加工規模、品牌和資本運營優勢,培育大豆集中收儲主體,努力實現控制龍江用于食用大豆量的半數以上,通過分等分級包裝品牌化銷售,按照市場價格變化有效調控銷售節奏,實現優質優價銷售,切實提高龍江收儲加工企業對龍江大豆產業的控制力,提高龍江大豆在全國非轉基因市場上的主動權和話語權,最終實現龍江大豆的差異化之路。
促進國產大豆精深加工和副產物綜合開發利用,推動大豆加工產業鏈橫向拓寬、縱向延展、整體升級,形成一粒大豆多元化的產品結構。在大豆育種方法、良種繁育等關鍵環節,對卡脖子技術開展聯合攻關,掌握一批關鍵核心技術,提升“藏糧于技”的水平,著力提高大豆綜合生產能力。重視營銷策劃和品牌建設,培育壯大龍頭企業,以此帶動國產大豆產業的發展,在行業引導、科技創新、基地帶動、產品銷售、政策公關等方面發揮引領作用,通過延長產業鏈、打造供應鏈、提升價值鏈、落實利益鏈,推動中國大豆向大豆食品方向轉變,深度融入國際市場,努力打造獨具國際優勢的非轉基因大豆食品品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