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曹馨月
(沈陽師范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遼寧 沈陽 110034)
現階段,中國打贏了脫貧攻堅戰,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雖然實現了百年奮斗目標之一,但并不意味著扶貧工作的結束,未來在鞏固扶貧成果上還有很長的路要走,習總書記在2021年出席十三屆全國人大四次會議青海代表團審議時說:“要推進城鄉協調發展,全面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實現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改善城鄉居民生產生活條件,加強農村人居環境整治,培育文明鄉風,建設美麗宜人、業興人和的社會主義新鄉村。”因此,在后脫貧時代,只有發展鄉村文化,才能重建村民對優秀鄉村文化的信心,推動鄉村振興戰略的順利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是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后的重要戰略布局。鄉村文化建設不僅影響鄉村振興戰略的成效,而且決定著鄉村現代化的發展。鄉村振興首先要弘揚鄉村文化,并根據鄉村文化為鄉村復興提供創新的源泉和持久的動力。
社會學家費孝通先生將“鄉土文化”概括為“鄉土中國”中的“鄉土文化”。在某種程度上,他強調了鄉土文化的地方特色。鄉村文化是相對于城市文化而言的一種獨特的地域文化。鄉村文化是指鄉村生活的主體是村民,鄉村文化以村民的生產生活方式、價值觀念、道德情感、社會心理、風俗習慣等為主要內容。
根據農村文化的特定地理位置,鄉村文化建設是指教育、科技、藝術、設施等一系列多維度、立體化的文化形態建設。他們以農村為主要載體,旨在培養和加強廣大群眾的道德修養和文化意識。
一方面,后脫貧時代的鄉村文化建設是鄉村振興戰略的必要工作,是增強鄉村人民知識素養的重要方面,也是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方面,對增強文化意識、提升文自信、促進農村可持續發展等具有獨特意義。鄉村文化建設是持久脫貧的保證,是鞏固鄉村全面小康的基礎。文化思想落后,不能適應時代的發展,這是農村貧困發生的重要原因,在脫貧攻堅中最為突出。由于經濟等因素的影響,一些農村群眾受教育程度低,不了解扶貧的相關措施,這無疑給脫貧攻堅工作帶來了一定的障礙。因為在完成農村扶貧任務后,鄉村文化建設需要持續性的維護,有效地防止返貧易貧問題。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報告“堅決打贏脫貧攻堅戰,鞏固脫貧攻堅成果,建立解決相對貧困的長效機制”,這就為我們指明后脫貧時代的農村工作方向,廣泛貫徹落實黨中央決策部署,建立防止返貧長效機制,加強農村文化建設,團結群眾,鼓舞和支持群眾,并充分重視鄉村文化的建設,由此鞏固農村來之不易的全面小康生活。
鄉村文化建設是農業現代化的需要,農業現代化是“四個現代化”的基礎,是建設社會主義強國的重要任務,現代農業產業體系的建設離不開農業產業的現代化和轉型。鄉村中蘊含著豐富的自然資源和人文資源,可以促進產業的現代化轉型,現代農業生產體系的建設需要科技的進步和創新,在鄉村文化建設中,通過增加群眾主體的相關理論知識,推動農業現代化。
公共文化服務措施實施以來,許多農村文化設施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改善和發展。但是,由于村與村之間發展有差距,硬件設施存在一定的差異,自然資源和傳統文化資源差異,鄉村之間文化發展也存在較大的差異。換言之,在經濟發達地區,鄉村文化建設成就較高;在經濟欠發達地區,鄉村文化建設還有提高的空間。
鄉村文化建設方式單一。在脫貧攻堅中,農村面貌煥然一新,但在一些村莊,鄉村文化建設路徑比較狹窄,存在文化活動種類少的問題。公共文化服務離不開文化活動,文化活動也是群眾的精神生活。如今,許多農村地區都建立了農村圖書館,但仍有改善的余地。
為適應農村文化需求,我國政府大力建設農村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實現鄉村振興。從成效來看,文化供給與群眾文化需求之間存在一定程度的偏差,這就影響了政策執行的有效性,具體包括:相關部門需要對農村公共文化服務體系進行充分的地方性研究,即使有大量的投入,也應以當地居民的真實文化需求為基礎;隨著后脫貧時代的到來,人們的精神層面將隨著社會的發展而發生巨大的變化。目前農村人口的主體是老年人、婦女和兒童,與傳統的知識文化需求相比,他們更傾向于娛樂文化需求,期待更豐富的文化娛樂活動,不同年齡段的人的文化需求表現出明顯的差異性和廣泛的復雜性。
從資金投入結構來看,一些地區存在著重視投入,但缺乏管理經驗,特別是缺乏專職的鄉村文化建設工作人員。由于對當地錯落的實際情況缺乏專業性的了解,所以很難展現出人們喜愛的文化活動。
加大對農村文化建設的投入,完善相關配套設施;建設農村文娛場所;支持、改造、開放部分農村公共活動場所等具有歷史記憶的建筑,豐富農村群眾文化活動,引導群眾積極參與。建立農村群眾文化需求聯系機制,提供精準群眾文化活動。加強對農村的電影、展覽、圖書供應,選擇力量雄厚、基礎深厚、能量充沛的農村文化活動。提供資金、技術、文化、文化等方面的支持,開展文化下鄉工作,加強農村通信網絡,憑借廣播、短視頻平臺等渠道建設,向鄉村群眾普及城市群眾文化活動信息,支持符合條件的農村居民利用業余時間參加城市群眾文化活動。除此之外,地方政府要把農村文化人才培養作為文化傳承和振興的基礎,把農村文化人才培養納入各地人才發展規劃,加大資金投入,實施農村文化傳承人培養計劃,增加農村能工巧匠、文化傳承人等,加強農村文化人才培養。
鄉村文化的創新轉型,使鄉村文化建設擺脫單一的城市化趨勢,文化創新是文化生命力的重要保障,因此,鄉村文化建設離不開文化創新,只有創新才能保證農村文化的與時俱進和可持續發展。在經濟文化快速發展的當下,鄉村文化創新需要與社會現代化相結合,積極借鑒各種優秀文化成果,實現鄉村文化自身的創新,但同時也要避免農村文化模式城市化的趨勢。
最后,要重視文化人才培養。鄉村文化人才不僅是文化建設的重要力量,也是滿足群眾文化需求的主力軍。要繼續加強和落實鄉村文化工作者的有關待遇,調動廣大職工的最大積極性;要加強對農村文化工作者的日常培訓,努力提高他們的業務素質,不斷增強他們的創新能力;要建立并逐步完善激勵機制、競爭機制和約束機制,激發文化工作者的積極性和活力,充分解決就業問題,切實加快農村文化建設發展,推進美麗鄉村建設。
鄉村文化建設是鄉村振興的靈魂。加強農村文化建設是后脫貧時代的靈魂工程,它是實現鄉村振興的必要手段,能夠促進人的根本價值取向的轉變,實現人的精神文化的升華,推動鄉村文明建設,帶動鄉村振興和發展,對鞏固扶貧成果是必要的,因此,鄉村文化建設要堅持政府主導、多方參與、多元化發展,加大資金投入,建立健全文化基礎設施、提高人民群眾精神文化水平,積極探索鄉村群眾文化需求對策,大力吸引人才回流,以人才帶動鄉村文化建設發展,積極培育農村文化隊伍建設,提高人才待遇,營造良好環境,保障人才隊伍建設,為后脫貧時代鄉村文化建設做出貢獻;加強特色鄉村文化的挖掘和開發,加強傳承、保護和利用,推動鄉村振興戰略的如期實現,實現農村地區全面可持續發展。
參開文獻:
[1]費孝通.鄉土中國[M].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13.
[2]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意見[N].人民日報,2018-02-05(4).
[3]鄉村振興戰略規劃(2018-2022年)[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8:62.
[4]劉呂紅.人民美好生活創造的邏輯理路[J].馬克思主義理論學科研究,2019(1):48-58.
[5]黃松.推動新時代鄉村文化振興的路徑[N].廣西日報,2020-01-07(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