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楊永興 王惠明 王 茜 高瑞琴 張正武
(隴南市經濟林研究院,甘肅 隴南 746000)
油橄欖是一種高值化的油料兼果用的木本樹種。甘肅隴南市油橄欖栽培面積達60萬畝以上,已成為我國最適合種植油橄欖的四大生產基地之一。隨著油橄欖產業不斷發展,橄欖油的產量隨需求量逐年遞增,每年在油橄欖樹整形修剪、更新復壯、撫育管理等種植生產過程中產生了大量的廢棄枝丫,在壓榨橄欖油后產生了大量的橄欖果渣[1],這些枝丫、果渣沒有開發利用,被大量焚燒或閑置堆放,造成資源浪費和一定的空氣污染。為能更好地為當地果農增收提供科學依據,開發食用菌種植新材料,筆者參考劉航及姚富友等的試驗,將長期以來未被合理利用的橄欖枝及橄欖果渣進行收集,進行不同油橄欖枝屑及橄欖果渣與玉米芯配比熟料栽培平菇試驗,以期篩選出栽培平菇的高產配方,為栽培平菇提供新的組合原料,促進當地經濟社會發展。
平菇菌種早秋615,利用市場購買平菇分離制備;油橄欖枝屑(選用新鮮無霉變的枝椏粉碎)、橄欖果渣、玉米芯;麩皮、生石灰、石膏、豆粕、尿素、輕質碳酸鈣等;栽培袋:20cm×45cm×0.003cm的聚已烯袋。
基質配方見表1、表2。按配比準確稱取干燥的油橄欖枝屑或橄欖果渣和玉米芯,分別混勻后,預濕24h。將攪勻的培養料,利用自動裝袋機裝入培養袋,并封口。每袋約裝濕料1.75kg。每個配方150袋,3次重復。

表1 油橄欖枝屑與玉米芯不同配比培養料配方

表2 橄欖果渣與玉米芯不同配比培養料配方
用高壓蒸汽滅菌法進行滅菌。112℃維持8小時,滅菌后取出冷卻。當料袋溫度降至25℃以下后接種。接種前一天晚上用食用菌專用熏煙劑對料袋及接種場所消毒,熏煙劑點燃發煙后,將接種場所完全封閉。采取半開放式接種方法,接種后堆放棚內進行養菌。
接種后的料袋置于溫度25℃、空氣相對濕度70%以下、空氣新鮮、無光的培養室內培養。菌絲培養期間及時翻袋和檢查雜菌,促使發菌一致。
菌絲滿袋后搬入出菇棚進行常規出菇管理。菇棚地面墊編織袋,將菌袋擺于其上,堆高6層。子實體生長期間,控制溫度15℃左右、空氣相對濕度90%左右,給予散射光照,保持室內空氣新鮮,使平菇子實體正常生長。平菇子實體邊緣平展,連柄處下凹,顏色由深變淺時及時采收。記錄出菇時間,統計子實體產量等。
試驗表明,試驗所有配方組的菌絲恢復期均為2-3天,沒對明顯的比較優勢。但是添加油橄欖枝屑的配方組的菌絲生長普遍比較粗壯,在養菌過程中,添加橄欖果渣試驗組的菌棒菌絲生長速度均比純玉米芯配方組的快2天左右,添加橄欖果渣的配方組與對照組在菌絲生長期間表現差異不明顯。
生物學轉化率(%)=鮮菇(g)/培養料干重(g)×100。每個配方150袋(3次重復),取平均值,結果見表3。

表3 不同配方生物學轉化率比較表
結果表明:平菇種植基質中添加油橄欖枝屑和橄欖果渣種植平菇均可出菇,當油橄欖枝屑和玉米芯配比3∶7時,出菇產量最高,生物學轉化率為76.67%,隨著添加量的增加,產量降低,且菌袋污染率增高;橄欖果渣和玉米芯配比試驗表明,添加3%的橄欖果渣時,轉化率最高73.84%,隨著添加量增加,轉化率降低,后期菌棒中雜菌較多。試驗中生物學轉化率相比李峰、趙建選、靳榮線等[2]試驗數據相對偏低,引起的可能原因是菌種選擇及栽培管理方面造成的,需進一步試驗驗證。本次試驗中所有配方出菇生物轉化率均和對比組配方1(主料全部為玉米芯)相當或高,表明利用橄欖枝屑替代主料玉米芯種植平菇,其經濟效益具有對比優勢和進一步研究開發價值。
利用油橄欖種植過程中產生的修剪廢棄枝及榨油后殘余的果渣進行食用菌種植完全科學可行,實現了廢棄物的高值化綜合開發利用,為食用菌種植新材料開發提供了研究依據,為產業可持續發展提供了重要保障,且對當地農戶鞏固脫貧成果,實施鄉村振興戰奠定產業基礎。
當前,我國農村主要戰略從脫貧攻堅轉為鄉村振興,鄉村振興的核心是產業興旺,而以油橄欖、核桃、花椒、蘋果為主的特色經濟林產業在隴南產業脫貧中起到了重要作用,在實施鄉村振興的進程必定會更加重視產業的培育,這勢必產生大量的農業生產廢物。
以農業生產產生的廢物為主作為栽培基質生產食用菌,菌渣還田作有機肥,形成了“作物生產-食用菌生產-菌渣還田”有機循環,是循環農業的一個重要節點,具有不與糧爭地,不與地爭肥的特點[3]。毋庸置疑,發展食用菌生產對于加快推進農業廢棄物的利用、減輕環境壓力、發展生態循環農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但就目前隴南農業廢棄物資源化利用情況看,每年油橄欖、核桃、花椒、蘋果等產業產生的大量的農業廢棄物,都沒有得到開發利用,相應的基質處理技術、優質高效的基質配方、菌渣循環利用關鍵技術仍需要攻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