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謝祖墀
在今天的“百年未有的大變局”之中,企業的生存以及未來都具有很大的不確定性,企業家們必須具備怎樣的戰略思考?
從過去幾年中國企業的遭遇來看,國家安全的問題是懸在企業頭上的“達摩克利斯之劍”。TikTok(抖音的海外版)在美國事件的出現代表數據安全、數據主權的問題對企業來說已經是不可避免。同時,也讓很多中國企業意識到當他們“走出去”的時候,他們除了需要對當地法規合規之外,他們還需要對地緣政治擁有更深刻的理解。

從企業戰略層面來看,驅動中國發展的主要力量是什么?可以歸納為三個主要的因素:政府的政策、科技的發展、需求端的變化。
從政策來講,“十四五”規劃將科技創新以及雙循環這兩個戰略作為發展重點,“中國制造2025”從高科技制造方面不斷提高中國的競爭力,2060 年要達到碳中和以及要致力達到“共同富裕”。
從科技來講,在過去十幾年間,不少中國企業家通過移動互聯網平臺,在電子商務、社交媒體、大數據等領域做了大量的工作,而且也造就了不少創新企業。今天,我們正在進入一個新的科技時代,主要顛覆性的科技包括IoT(物聯網)、5G、大數據、人工智慧(AI)、區塊鏈等。這亦代表一個新的創新階段正在來臨。
從需求端來講,因疫情關系,在大健康、遠端工作和娛樂、自動化、智慧出行等領域涌現不少新的商業模式。隨著智慧城市的發展,特別是與公共議程相關的問題都會逐漸透過智慧城市的方式來處理。這亦將會創造不少新的創新,公私合營合作(public-private partnership)將更會普遍。
因國際形勢的轉變,地緣政治對企業的影響正在變得愈來愈大。在地緣政治問題突顯的今天,世界將會進入一個新的全球化2.0 的時代,中國的角色日益重要。
在全球化1.0 時代里,通過全球分工,中國主要是作為一個供應端,西方發達國家作為需求端。經過30 年的發展,全球化將會進入2.0 的時代,中國除了仍然作為主要的供應端之外,同時也將是重要的需求端。全球化2.0 的發展跟“雙循環經濟戰略”不謀而合,RCEP 簽署后,中國與亞太地區國家以及澳大利亞、紐西蘭將逐漸成為單一的貿易區,在全球化2.0 的發展中,亦將成為主要的組成部分。當然,在全球化2.0 的時代,一部分區域化和本土化亦將會出現。在這樣的場景下,每個行業所面對的挑戰、機遇都不一樣,格局的發展亦將有所不同。例如半導體是一個高投資、高風險的行業,所以它特別適應全球化1.0,全球分工這樣的做法。當時,中國在晶片設計、制造方面并沒有花很多精力去做,反而臺灣積體電路制造股份有限公司的代工,歐洲的光刻機,德國、日韓的高端零部件都做得特別好。不過,以前純粹的分工現在被地緣政治逐漸打破了。為了不被“卡脖子”,中國正在努力發展高端晶元行業,但同時中國的制造業會繼續發展下去,一般制造和先進制造會共同存在。
另外一案例是農業和食品,這個行業將會繼續全球化。中國的中產階級不斷壯大,他們對于食物的營養、蛋白質的要求愈來愈多。一方面國內可以提供一部分,但國外也有很優質資源,未來可以通過適當的管道來獲取相關產品。跨國公司在中國發展的范式也在改變,以前跨國公司把西方的產品和商業模型簡單地從西方移植到中國來,但是他們逐漸發現中國不只是一個龐大的市場,它更是許多創新的來源。中國的很多創新可以影響到西方產品和商業模型的設計。“以中國為核心”變成了很多跨國企業新的發展方式。
盡管世界正在處于一個巨大變局之中,在某些方向中國正在面臨更大的挑戰,但總體來說,中國在全球發展的角色應該將是愈來愈重要。從某些角度來看,外資、內資的邊界將會愈來愈模糊,企業需要擁有全球視野,甚至將自己作為全球的企業來看待。
長時間以來,西方的主流咨詢公司和管理學術界認為企業戰略只有兩種,一種是多元化,什么都做越大越好,先做大再做強。第二種就是以企業自身的核心競爭力為出發點,以企業能力為主的戰略。能力是企業內生發展出來的結果,在過去十多、20 年間,在中國不少人亦提出了很多新的概念,如互聯網思維、平臺戰略等。
在百年未有之大變局的情況下,很多戰略的問題靠這些簡單的思考方式還是不能完全解決的。很多問題是非連續性的形式出現,包括疫情的發生、政策的變化。企業過去不需要考慮的一些問題,在今天往往不得不考慮。大格局正在變化,企業戰略的思考需要更為復雜。
戰略第三條路為“適時的連續跳躍”。中國不少企業,包括西方比較成功的企業亞馬遜、谷歌等,他們并沒有按照上述的理論去做,而是走上了戰略的第三條路,即在機會出現與自己能力之間做一個比較與博弈。一開始的時候進入某個行業建設了某一些能力,當新的機會出現,可能沒有足夠能力進入新的行業,但會判斷這個機會值不值得跳過去,盡管沒有足夠的能力。
在快速發展的不確定環境中,企業業務的邊界是機會和能力的比較與博弈的結果。假如在原有的業務里,有新機會出現可以決定不跳,維持著原有的狀態;或者決定跳過去,邊界就會擴張或調整。適時、連續跳躍并不代表企業不需要把業務做到極致,在今天競爭激烈的狀態下,不做到極致是很難成功的。
在百年未有之大變局里,企業應該怎么生存下去?一些基本的工作是必須要做的,無論是建立能力、競爭力、創新與相關的轉型,把組織架構做好或者重組機構,從而更好地激勵與吸引人才。但就算做了這些基本的工作,在面對新的挑戰時,往往還是不夠的。
在大變局中,企業領導者的視野、胸襟和領導力非常重要。領導人的能力往往是影響企業能否“活下去”的最關鍵因素。可以總結為以下幾點:
第一,領導者應該要有很強大的憂患意識,同時又有很強的奮斗意識。
第二,同時,要避免整個企業陷入“負面的集體潛意識”。
第三,企業家需要擁有通過積累知識對未來判斷的能力,包括對全球的發展、地緣政治、政策方面等方面的知識。
第四,所有企業都需要有全球的視野。企業必須要有宏觀的眼光,同時也要有微觀的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