池紅萬
(河南省鄭州市骨科醫院康復醫學科 鄭州450000)
腰椎間盤突出癥(LDH)是骨科常見的一種疾病,多見于中老年人。隨著年齡增長,機體腰椎間盤出現退行性病變,或長期體力勞動、重物壓迫下腰椎間盤脫出,對神經造成壓迫,臨床以疼痛為主要癥狀表現,對患者日常生活造成嚴重影響。目前西醫主要采用經皮椎間孔鏡髓核摘除術治療LDH,但術后部分患者會殘留不同程度的神經功能缺損,影響預后。中醫認為肝腎虧虛、經脈受阻為LDH 術后殘留神經功能缺損的主要病因,其中針刺對于鎮痛以及改善肢體麻木等有著顯著作用。電針能夠通過不斷刺激促進局部微循環[1],且傳統中藥方劑黃芪桂枝五物湯能夠益氣溫經、活血通痹,止痛效果顯著。本研究主要探討電針刺激足三里、豐隆穴聯合黃芪桂枝五物湯對LDH 術后殘留神經功能損害患者的影響。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我科2018 年6 月~2020 年9月收治的107 例LDH 行經皮椎間孔鏡髓核摘除術后殘留神經功能損害患者作為研究對象,均符合《腰椎間盤突出癥診療指南》[2]中診斷標準,排除服用其他藥物進行治療及依從性差者。按照隨機數字表法將107 例患者分為對照組53 例和觀察組54 例。對照組男33 例,女20 例;年齡48~62 歲,平均(56.22±2.82)歲;LDH 病程 1~3 年,平均(1.41±0.35)年。觀察組男 34 例,女 20 例;年齡 46~62 歲,平均(56.18±2.79) 歲;LDH 病程 1~3 年,平均(1.52±0.28)年。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無顯著差異(P>0.05)。本研究經醫院醫學倫理委員會同意,患者簽署知情同意書。
1.2 治療方法 兩組患者術后均給予抗生素、絕對臥床休息、保暖等基礎治療。對照組增加雙側下肢足三里、豐隆穴電針刺激,穴位處消毒,采用華佗牌一次性無菌毫針,直刺穴位,快速進針,得氣后用補瀉手法提插捻轉,在毫針尾部連接華佗牌電子針治療儀,設置頻率20~100 Hz,根據患者可承受的最大電流強度設定刺激電流強度,時長30 min,1 次/d,以連續治療5 d 休息2 d 為一個療程,共治療4 個療程。觀察組在對照組基礎上增加黃芪桂枝五物湯治療,方劑組成:黃芪20 g,桂枝10 g,芍藥10 g,生姜12 g,大棗5 顆;氣虛嚴重者加人參6 g;陰虛嚴重者加熟地12 g。水煎后取汁液200 ml,分早晚2 次溫服,1 劑 /d,連續服藥 4 周。
1.3 觀察指標
1.3.1 神經相關因子水平 采用放射免疫分析法檢測血清神經生長因子(BDNF)、神經肽 Y(NPY)、神經元特異性烯醇化酶(NSE)水平。
1.3.2 氧化應激反應 用酶聯免疫吸附法檢測血清超氧歧化酶(SOD)、谷胱甘肽過氧化物酶(GSH-Px)及丙二醛(MDA)水平。
1.3.3 腰椎神經功能 依據Oswestry 功能障礙指數問卷表(ODI)及日本骨科協會評估治療分數(JOA)評估,ODI 總分 50 分,分數越高患者功能障礙越嚴重;JOA 評分總分29 分,分數越低患者功能障礙越嚴重。
1.4 統計學方法 采用統計學軟件SPSS23.0 分析,計量資料以()表示,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用χ2檢驗,P<0.05 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神經相關因子水平比較 與治療前相比,兩組治療后血清BDNF 水平均上升,NPY、NSE 水平均下降,且觀察組上升、下降幅度均大于對照組(P<0.05)。見表1。
表1 兩組神經相關因子水平比較(μg/L,)

表1 兩組神經相關因子水平比較(μg/L,)
注:與同組治療前比較,*P<0.05。
NSE治療前 治療后對照組觀察組組別 n BDNF治療前 治療后NPY治療前 治療后53 54 tP 1.78±0.48 1.75±0.49 0.304 5 0.761 4 2.23±0.64*2.98±0.77*5.211 3 0.000 0 179.38±35.69 178.36±34.98 0.142 2 0.887 3 149.63±38.97*113.26±25.69*5.437 5 0.000 0 28.45±5.62 28.42±5.65 0.026 2 0.979 1 20.31±4.12*15.64±3.81*5.797 7 0.000 0
2.2 兩組氧化應激反應水平比較 與治療前相比,兩組治療后血清SOD、GSH-Px 水平均升高,MDA水平均降低,且觀察組升高、降低幅度均大于對照組(P<0.05)。見表2。
表2 兩組氧化應激反應水平比較()

表2 兩組氧化應激反應水平比較()
注:與同組治療前比較,*P<0.05。
SOD(U/L)治療前 治療后對照組觀察組組別 n GSH-Px(U/L)治療前 治療后MDA(mmol/L)治療前 治療后53 54 tP 177.32±31.26 178.35±31.28 0.134 1 0.893 5 225.94±31.01*244.31±40.68*10.767 2 0.000 0 5.22±1.18 5.20±1.17 0.095 9 0.923 7 4.25±0.84*3.16±0.53*8.828 4 0.000 0 88.34±11.25 88.35±11.28 0.005 0 0.996 0 97.36±12.21*108.12±13.97*4.655 0 0.000 0
2.3 兩組腰椎神經功能比較 與治療前相比,兩組治療后,JOA 評分均升高,ODI 評分均降低,且觀察組升高、降低幅度均大于對照組(P<0.05)。見表3。
表3 兩組腰椎神經功能比較(分,)

表3 兩組腰椎神經功能比較(分,)
注:與同組治療前比較,*P<0.05。
JOA 評分治療前 治療后對照組觀察組組別 n ODI 評分治療前 治療后53 54 tP 31.37±3.31 31.43±3.28 0.094 2 0.925 1 16.38±1.66*10.26±0.88*23.762 2 0.000 0 16.25±2.96 16.29±3.02 0.069 2 0.945 0 21.23±4.13*26.99±3.88*7.436 7 0.000 0
LDH 是指腰椎間盤發生退變,髓核突出壓迫神經根引起腰腿痛的一種疾病。在中醫學上一般以癥狀命名疾病,根據LDH 臨床癥狀歸為中醫學中“腰腿痛、腰腳痛、腰痛、痹癥”等范疇[3]。外因主要與風邪、寒邪、濕邪、熱邪等侵襲經絡有關,或者摔跌導致瘀血內停、血氣運行受阻、經絡受阻引起疼痛。內因主要涉及腎、肝、脾三臟的損傷,可能因為年老肝腎虧虛,筋骨失養引起腰痛。手術治療可以在短期內改善LDH 患者腰椎功能障礙和腰腿部疼痛,但術后可能會導致腰、臀、腿等部位出現神經功能缺損,對患者的生理和心理方面都造成嚴重的不良影響,故術后進一步治療對改善預后具有積極意義[4]。
經皮椎間孔鏡髓核摘除術后殘留神經癥狀可能與術中穿刺或建立手術通道刺激神經根有關,從而導致體內多種神經遞質釋放紊亂,引發一系列神經功能障礙,且手術創傷會激活體內的氧化應激反應,引起氧化應激指標異常。本研究結果顯示,兩組治療后血清 BDNF、SOD、GSH-Px 水平均上升,NPY、NSE、MDA 水平均下降,但觀察組上升、下降幅度高于對照組,且JOA 評分、ODI 評分改善效果優于對照組,說明電針刺激足三里、豐隆穴聯合黃芪桂枝五物湯能促進LDH 術后患者神經功能恢復,改善神經相關因子水平,減輕氧化應激反應。足三里與豐隆穴是中醫針灸學里非常重要的穴位,均位于足陽明胃經,主治下肢萎痹病癥,兩處穴位均可刺激趾長伸肌及拇趾背伸肌,通過電針電流的作用能夠刺激其腰5 神經根支配的相應骨骼肌,從而促進相應節段神經功能較快恢復。黃芪桂枝五物湯中黃芪為君藥,藥性甘溫,能夠溫陽益氣,補在表之衛氣;桂枝散風寒而溫經通痹,具有益氣溫陽、活血通經之效,與黃芪配伍,桂枝能得黃芪益氣而振奮衛陽,黃芪得桂枝固表而不致留邪;芍藥能養血和營而通血痹,與桂枝合用,能調和營衛而和表里,兩藥為方中臣藥;生姜藥性辛溫,能疏散風邪,以助桂枝之力,為方中佐藥;大棗性甘溫,能養血益氣,以資黃芪、芍藥之功,與生姜配伍,又能和營衛、調諸藥,為方中使藥。縱觀全方,諸藥合用,具有多種有效成分、多治療靶點及多種途徑治療的特點,藥效全面持久,固表而不留邪,散邪而不傷正,邪正兼顧,具有益氣溫經、活血通痹之功,能夠標本兼治。現代藥理研究表明,桂枝中的揮發油對局部組織缺血及再灌注損傷有保護作用,能夠增強局部組織抗缺氧能力,保護神經元,促進損傷神經細胞的修復;黃芪中的黃芪皂苷能夠提高細胞膜穩定性,改善缺血細胞代謝,提高紅細胞中SOD 活性,增強神經元缺氧耐受能力,進而減輕缺血損傷,清除自由基,抑制MDA 生成,減輕氧化應激反應[5]。故兩者聯合治療能發揮協同作用,提高治療效果,促進保護神經細胞因子的分泌,穩定細胞內環境,降低患者體內的氧化應激反應。
總之,電針刺激足三里、豐隆穴聯合黃芪桂枝五物湯能夠通過疏通經脈、益氣溫經等作用機制,促進LDH 術后患者神經功能恢復,改善神經相關因子水平,減輕氧化應激反應。本研究的不足在于僅研究了電刺激足三里、豐隆穴兩個穴位,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后續仍需進行大量不同穴位的臨床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