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懷彬,閔婕,潘耀,郝琳
(徐州醫科大學附屬徐州兒童醫院,江蘇 徐州 221000)
支氣管哮喘目前是常見發生在兒童群體中的慢性呼吸道疾病,且臨床發生率有不斷趨于增加的態勢。支氣管哮喘的發病由T淋巴細胞、嗜酸性粒細胞、中性粒細胞和肥大細胞等多因素參與,氣道慢性炎癥是主要病變表現,喘息、咳嗽、氣促以及胸悶等癥狀常伴且反復發生。據目前臨床研究,在哮喘疾病的發生中,T淋巴細胞活化后的效應T細胞有重要參與,更是啟動、造成氣道廣泛炎癥反應的直接原因。可見,T細胞亞群功能異常與支氣管哮喘疾病發生有密切關聯。輔助性T細胞有兩個主要亞型:Th1細胞與Th2細胞,Th1/Th2細胞失衡參與支氣管哮喘病程始終[1]。白細胞介素-12、干擾素γ是Th1細胞分泌的主要細胞因子,白細胞介素-6則是Th2細胞分泌的主要細胞因子。本文主要就對支氣管哮喘患兒白細胞介素-6、白細胞介素-12、干擾素γ水平與其病情的相關性展開分析和討論,以期為有關臨床診治提供參考借鑒。
1.1 一般資料。回顧性分析在2018年7月至2020年7月,在徐州醫科大學附屬徐州兒童醫院呼吸科就診的支氣管哮喘患兒臨床資料,篩選以下符合條件:①與《兒童支氣管哮喘診斷與防治指南》(2008版)中有關支氣管哮喘診斷內容相符合[2];②均行肺功能檢查;③近兩個月并無激素、抗生素使用史;④患兒家屬知情、同意。排除有以下情況者:①同時患有貧血、佝僂病等影響實驗指標觀察的情況;②先天呼吸道急性、肺發育不良等呼吸系統疾病患兒;③肺部影像提示間質性肺疾病或重癥肺炎。納入患兒79例,根據病情劃歸入組:A組患兒20例,男12例、女8例,年齡2~12歲、平均(7.1±0.7)歲;B組患兒30例,男17例、女13例,年齡3~12歲、平均(7.4±0.8)歲;C組患兒29例,男17例、女12例,年齡3~13歲、平均(7.9±0.9)歲。另以同期我院常規體檢的健康兒童30例作為對照組,男18例、女12例,年齡2~14歲、平均(8.1±0.9)歲。組間基本資料符合可比性前提(P>0.05)。
1.2 方法。采集79例患兒及30例健康兒童清晨空腹靜脈血0.5 mL,放入乙二胺四乙酸二鉀真空抗凝管,使用多重微球流式免疫熒光發光法檢測細胞因子(含白細胞介素-6、白細胞介素-12以及干擾素γ):向校準品管中分別加入25 uL基質B及25 uL校準品,向樣本管中加入25 uL試驗緩沖液及25 uL樣品,向所有管中加入25 uL捕獲微球抗體(按2.1充分混合均勻),室溫(25±1℃)避光震蕩孵育2小時(400~500 r/min),向所有管中加入25 uL SA-PE,室溫(25±1℃)避光震蕩孵育0.5小時(400-500 r/min),向所有管中加入500 uL 1×洗滌緩沖液,渦旋數s,300~500 g 離心5 min,緩慢傾倒出液體,倒扣于吸水紙上,根據流式細胞儀上樣需求,向每管中加入150-300 uL洗滌緩沖液,渦旋10s將微球重懸,立即上機檢測,記錄檢測結果。
1.3 統計學分析。血清白細胞介素-6、白細胞介素-12以及干擾素γ水平檢測數據均表達為均數±標準差的計量數據形式,采用t方法檢驗;以檢驗結果P<0.05作為差異值顯著、有意義的判定依據。于SPSS 25.0軟件中完成數據驗算。
與對照組健康體檢兒童比較,A、B、C組支氣管哮喘患兒血清干擾素、白細胞介素-12明顯更低,白細胞介素-6明顯更高(P<0.05)。
A、B、C組支氣管哮喘患兒各細胞因子比較:干擾素γ、白細胞介素-12水平從低到高排序為:C組病情中重度<B組病情輕度<A組病情間歇;白細胞介素-6水平從低到高排序為:A組病情間歇<B組病情輕度<C組病情中重度;差異比有顯著意義(P<0.05),見表1。
表1 各組血清干擾素γ、白細胞介素-6、白細胞介素-12比較(±s,pg/mL)

表1 各組血清干擾素γ、白細胞介素-6、白細胞介素-12比較(±s,pg/mL)
注:與A、B、C組比較,★P<0.05;與A、B組比較,★★P<0.05;與A組比較,#P<0.05。
?
在兒科常見病中,支氣管哮喘的發生率愈漸提高,作為慢性、呼吸系統疾病,該病的發生病理機制復雜,可能與支氣管炎性細胞浸潤、黏膜纖毛功能障礙、支氣管平滑肌痙攣、氣道黏膜水腫等相關,且涉及多種炎癥介質與細胞因子[4-5]。
在由干擾素γ、白細胞介素-2、白細胞介素-6、白細胞介素-12等構成的復雜細胞因子網絡中,它們互為誘導、制約、影響或協同,通過與炎性細胞的互為作用,參與氣道炎癥的調節,在支氣管哮喘疾病的發生和進展中全程參與[6]。
Th1、Th2分屬于Th不同的兩個群,其中Th1主要是通過分泌Ⅰ型細胞因子(如干擾素γ、白細胞介素-12等)參與到由細胞毒性T細胞所介導的細胞免疫反應當中,起到抵抗細胞感染的作用;而Th2分泌的Ⅱ型細胞因子(如白細胞介素-6等)則是參與介導體液免疫。Th1/Th2失衡與支氣管哮喘疾病發生有密切關聯。
干擾素γ作為Th1細胞分泌的代表性細胞因子,上文研究發現,與健康的兒童相比,支氣管哮喘患兒干擾素γ水平明顯降低,同時隨著病情程度的嚴重,患兒干擾素γ水平愈漸降低;當Ⅰ型細胞因子的代表干擾素γ水平降低時,便會造成Th2向Th1細胞類型分化轉化減弱,隨著干擾素γ分泌不足,Th2優勢被激活,具體表現在Th2分泌的Ⅱ型細胞因子-白細胞介素-6細胞因子過度上升,造成Th1/Th2失衡。上文研究發現,與健康的兒童相比,支氣管哮喘患兒白細胞介素-6均更高,且隨著病情程度的嚴重,病情中重度者白細胞介素-6更高于輕度者、間歇病情者;白細胞介素-6致炎癥反應發生的原因可能是在Th2細胞分化過程中會刺激白細胞介素-4的活化與增殖,分泌大量的炎癥介質。白細胞介素-12是具有生物活性的細胞因子,對T細胞分化成Th1細胞因子能產生促進作用,起到抑制Th1細胞因子的作用;哮喘疾病狀態下,隨著白細胞介素-10與前列腺素E2水平的升高,能通過下調白細胞介素-12水平而促進Th2應答;上文研究結果表明,患支氣管哮喘疾病的三組患兒白細胞介素-12水平皆要更低于對照組健康兒童,且隨著病情的趨于嚴重,白細胞介素-12水平愈低。提示隨著干擾素γ、白細胞介素-12水平的降低,Ⅱ型細胞因子功能變強,發生慢性氣道炎性反應[3]。
通過以上對支氣管哮喘患兒細胞因子參數的分析可知,支氣管哮喘患[7-8]兒以分泌白細胞介素-6的Th2細胞功能活動為主,而分泌白細胞介素-12、干擾素γ的Th1細胞則相對不足。Th1與Th2細胞失衡而致哮喘疾病發生,同時隨著白細胞介素-12、干擾素γ水平越低、白細胞介素-6水平越高,患兒病情相應就越嚴重。可見通過檢測白細胞介素-12、干擾素γ、白細胞介素-6水平可用于評估支氣管哮喘病情。
綜上所述,支氣管哮喘患兒血清白細胞介素-6水平的增加,白細胞介素-12、干擾素γ降低,可作為評估病情的嚴重程度的依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