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彬,付政超
(國藥北方醫院,內蒙古 包頭 014030)
非小細胞肺癌是一類肺惡性腫瘤性疾病,據相關統計資料顯示其大概占肺癌患者總數的八成以上,且死亡率較高[1-2]。非小細胞肺癌起病隱匿,大概有七成左右的患者在確診時病情已經發展為晚期,已經無法進行手術治療,只可以進行放射治療以及化學治療等[3-4]。三維適形放射治療以及調強放射治療均為臨床常見的放射治療方法,在治療上各具優點,為進一步分析不同放射治療方式對晚期非小細胞肺癌患者血清腫瘤標志物水平及預后的臨床影響[5-6]。本次將以國藥北方醫院收治的98例晚期非小細胞肺癌患者展開研究。
1.1 一般資料。以國藥北方醫院在2018年1月至2021年1月收治的98例晚期非小細胞肺癌患者展開研究,通過抽簽方式將其分為參照組和觀察組,每組49例。參照組中男30例,女19例,年齡40~67歲,平均(53.66±2.84)歲,病理類型方面,鱗癌27例,腺癌22例;TNM分期方面,ⅢA期29例,ⅢB期20例。觀察組中男31例,女18例,年齡41~68歲,平均(53.62±2.86)歲,病理類型方面,鱗癌25例,腺癌24例;TNM分期方面,ⅢA期26例,ⅢB期23例。兩組晚期非小細胞肺癌患者上述一般臨床資料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納入標準:①預計生存期在6個月以上者;②病理檢查確診為非小細胞肺癌者;③臨床資料完整者;④TNM分期為ⅢA期至IV期者;⑤簽署知情同意書者。排除標準:①中途更換放射治療方案者;②存在腫瘤轉移者;③伴有出血傾向者;④合并放射治療禁忌證者;⑤語言表達障礙者;⑥合并其他惡性腫瘤疾病者。
1.2 方法。參照組開展三維適形放射治療,具體方法如下:予以適形照射的布野方案,以患者病變部位設置在高劑量靶區中,保護正常組織,計劃靶區需要保證覆蓋到90%等劑量線,治療中心選擇病灶大體腫瘤靶區的幾何中心,予以共面等中心照射,對照射入射方向以及權重等進行合理調整,單次放射治療劑量控制在(1.9±0.1)Gy,中位劑量63 Gy。觀察組開展調強放射治療,具體方法如下:予以靜態調強技術、逆行動態優化方案,仔細觀察患者心臟受照容積以及正常肺組織受照容積等,計劃靶區需要保證覆蓋到90%等劑量線,處方劑量計劃靶區為(60±4)Gy/(30±3)次,單次放射治療劑量控制在(1.9±0.1)Gy,脊髓最大劑量點控制在45 Gy及以下,心臟V40控制在50%及以下。
1.3 觀察指標。觀察兩組患者治療兩個月后的腫瘤標志物水平及預后,其中腫瘤標志物水平檢測指標包括惡性腫瘤特異性生長因子(TSGF)、血清鱗狀細胞癌抗原(SCC-Ag)、基質金屬蛋白酶9(MMP-9),TSGF以酶聯免疫吸附法檢測,SCC-Ag以化學發光法檢測,MMP-9以酶聯免疫吸附法檢測。預后包括記錄其疾病進展時間以及生活質量評分,生活質量以肺癌患者生存質量量表(FACT-L)進行評價,評分和生活質量成正比。
1.4 統計學分析。由統計學軟件SPSS 22.0分析研究數據,計量資料以(±s)表示,行t檢驗,計數資料以[n(%)]表示,行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組間治療后的腫瘤標志物水平比較。觀察組治療前的腫瘤標志物(TSGF、SCC-Ag、MMP-9)水平和參照組比較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明顯較參照組水平低,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組間治療后的腫瘤標志物水平比較(±s)

表1 組間治療后的腫瘤標志物水平比較(±s)
?
2.2 組間治療后的疾病進展時間以及生活質量評分比較.觀察組疾病進展時間明顯較參照組長,生活質量評分明顯較參照組高(P<0.05),見表2。
表2 組間治療后的疾病進展時間以及生活質量評分比較(±s)

表2 組間治療后的疾病進展時間以及生活質量評分比較(±s)
?
非小細胞肺癌是臨床常見的一類肺惡性腫瘤性疾病,其發生和環境因素以及基因長期相互作用有關,而患者的預后則通常和其腫瘤分期以及治療效果存在密切關系。對于晚期非小細胞肺癌患者,在臨床治療上由于已經錯失最佳的外科手術治療機會,因此患者多以放化療為主,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延長其生存時間[7-8]。三維適形放射治療以及調強放射治療均是目前臨床常見的放射治療方案,在臨床治療上具有定位準確以及計劃準確等優勢,但是哪種放射治療方案可以為患者帶來更多獲益目前臨床還沒有形成統一定論[9-10]。三維適形放射治療優勢在于可以進一步減少對病灶周圍正常組織的照射量,而調強放射治療可以更加靈活的調整照射野內劑量強度,能夠進一步提高局部病灶放射治療劑量[11-12]。本次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治療前的腫瘤標志物水平和參照組比較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明顯較參照組水平低,同時疾病進展時間明顯較參照組長,生活質量評分明顯較參照組高,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提示相較于三維適形放射治療,調強放射治療可以在更大程度上改善患者腫瘤標志物水平及預后[13-14]。而既往也有研究[14]在對晚期非小細胞肺癌患者的隨機對照研究中指出,TSGF、SCC-Ag以及MMP-9等腫瘤標志物水平是影響晚期非小細胞肺癌患者預后的獨立危險因素,其水平越高越不利于患者預后,而調強放射治療在患者的實際臨床治療中可以根據患者具體病情情況對其照射野內劑量強度進行合理調整,因此更有利于改善患者TSGF、SCC-Ag以及MMP-9等腫瘤標志物水平,進而達到改善患者預后的目的。
綜上所述,對于晚期非小細胞肺癌患者,在其臨床治療中以調強放射治療作為放射治療方案可以在更大程度上幫助其改善腫瘤標志物水平及預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