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敏儀 朱怡欣 李欣亭
食管癌是消化道常見惡性腫瘤,早期癥狀并不明顯,當出現咽下困難時多數已進入中晚期,難以實施根治性手術治療,放療就成為治療中晚期食管癌的主要方式之一[1-2]。罹患疾病、長期放療所致并發癥,給患者帶來心理與生理的痛苦體驗,直接影響患者放療依從行為及生活質量[3]。隨訪管理(或延續性護理)對于提高患者疾病認知水平、促進自我管理能力的養成,效果值得肯定[4]。微信是互聯網時代的產物,也是人們不可或缺的交流工具,利用微信進行隨訪管理可保證隨訪內容、隨訪對象、隨訪過程的全覆蓋,實現隨訪管理效果最大化[5-6]。本研究旨在探討基于微信為主導的隨訪管理在食管癌放療患者中的應用效果。
將2017年7月—2019年12月食管癌放療患者作為研究對象,納入條件:均符合中國抗癌協會食管癌專業委員會《食管癌規范化診治指南》[7]相關診斷標準,且經胃鏡、胸部CT、食管鋇餐等檢查確診者;能正常溝通交流;能熟練使用微信接受隨訪管理。排除條件:存在嚴重聽力障礙、視力障礙;中途退出或隨訪脫落;合并其他嚴重疾病、精神疾病或認知障礙。從2017年7月—2018年12月入院的患者中選取60例為對照組,按照組間平衡的原則從2019年1—12月入院的患者中選取46例為觀察組,其中觀察組隨訪脫落3例,對照組隨訪脫落7例。最終觀察組入選43例,其中男25例,女18例;平均年齡55.12±7.20歲;平均病程3.54±0.75年;病理類型:鱗癌30例,腺癌13例;病變部位:頸段9例,胸上段10例,胸中段18例,胸下段6例;學歷:初中及以下21例,高中或中專17例,大專及以上5例。最終對照組入選53例,其中男35例,女18例;平均年齡54.34±7.45歲;平均病程3.42±0.68年;病理類型:鱗癌41例,腺癌12例;病變部位:頸段14例,胸上段12例,胸中段23例,胸下段4例;學歷:初中及以下20例,高中或中專24例,大專及以上9例。兩組上述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兩組患者出院后均給予相同的隨訪管理內容,包括健康教育(食管癌及放療相關知識)、心理調護(針對焦慮、抑郁等負性情緒進行疏導)、飲食管理(個性化營養食譜,保證膳食平衡,如食用高維生素、高營養、高蛋白、高熱量的清淡食物,禁食辛辣、硬質等刺激性食物)、運動指導(如爬樓梯、散步、騎自行車等有氧運動,20~30 min/次,3~5次/周)、并發癥預防(如放射性皮炎、放射性食管炎、放射性肺炎、食管梗阻等預防)等。對照組隨訪方式包括門診隨訪(1次/月)、電話隨訪(1次/周,3~5 min/次)、家庭訪視(出院后3、6個月各1次,30~45 min/次)。觀察組聯合應用基于微信為主導的隨訪管理,具體內容如下:
(1)組建隨訪管理小組 :包括主治醫師、營養師、康復訓練師各2名,1名護士長負責管理,??谱o士6名負責實施隨訪,圍繞隨訪管理內容編制食管癌放療患者隨訪管理手冊及主題活動視頻資料,包括健康教育(3個主題)、飲食管理(4個主題)、運動指導(4個主題)、心理調護(2個主題)、并發癥預防(2個主題)。采用微信對患者進行隨訪管理的培訓。
(2)申請微信公眾號,組建護患溝通微信群:出院時邀請患者加入微信群中,下設5個群組(9~10名/組),群主由護士長擔任,群組正副組長由專科護士、同伴支持者擔任。
(3)隨訪管理:①門診隨訪、電話隨訪、家庭訪視同對照組。②微信隨訪。將食管癌放療患者隨訪管理手冊及15個主題活動視頻資料推送到群中,要求患者認真閱讀。組織護士采編自我管理相關知識,每天≥1條,每周引導患者就疾病知識展開討論。采用微信紅包等寓教于樂的形式加強群中管理。微信開放時間:上午8:00—10:00,下午18:00—20:00。在微信平臺上進行預約管理,如復診、檢查患者預約掛號。③網站支持。在醫院網站開設食管部放療患者專區,將管理手冊、15個活動主題上傳到網站。圍繞本次研究重點(自我管理能力),組織醫師、護士進行視頻講座(10~15 min/次,2~3次/周),設置留言窗口,及時回復患者咨詢。④同伴支持。組建同伴支持教育小組(與微信群組盡可能保持一致,分組時將地域相近、性趣相投、文化程度與家庭經濟狀況相類似患者納入同一群組),招募同伴支持教育者(學歷為高中以上且自我管理能力好、康復效果好,有一定組織協調能力),在??谱o士指導下,圍繞15個活動主題開展同伴支持活動。⑤家屬支持。每例患者指定1名家屬參與隨訪管理中,承擔監督患者行為、暢通護患溝通渠道的雙重職責。
(1)自我管理能力:采用程玲靈等[8]癌癥患者自我管理能力量表進行測評,共6個維度44個條目,即日常生活管理(11個條目)、心理管理(9個條目)、癥狀管理(7個條目)、信息管理(3個條目)、與醫護人員溝通(4個條目)、自我效能感(10個條目),每條目評分1~5分,分值越高自我管理能力越好。量表Cronbach’sα=0.886。
(2)并發癥:觀察隨訪期間放療并發癥,包括放射性皮炎、放射性食管炎、放射性肺炎、食管梗阻等。
(3)生活質量:采用癌癥生存質量核心量表(EROTC-QLQ-C30)中文版[9]進行測評,包括5個功能領域、3個癥狀領域、1個總體健康狀況以及6個單一條目共30個條目,本研究選擇軀體功能(5個條目)、角色功能(2個條目)、情緒功能(4個條目)、認知功能(2個條目)、社會功能(2個條目)及整體生活質量(2個條目)進行比較,每條目評分1~5分,每個維度轉換為100分,分值越高生活質量越好。量表Cronbach’s α=825。
(4)隨訪滿意度:自制食管癌放療患者隨訪滿意度調查問卷,內容涵蓋隨訪技巧、隨訪效果、隨訪態度等,采用百分制,總分>90分為非常滿意、70~90分為滿意、<70分為不滿意,滿意率=(非常滿意+滿意)/總例數×100%。
采用SPSS 21.0統計學軟件處理數據,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表示,組間均數比較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計算百分率,組間率的比較采用χ2檢驗。檢驗水準α=0.05,P<0.05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出院時,兩組患者日常生活管理、癥狀管理、心理感、與醫護人員溝通、信息管理、自我效能管理評分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隨訪6個月,觀察組患者日常生活管理、癥狀管理、與醫護人員溝通、信息管理、自我效能感評分均高于對照組(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出院時、隨訪6個月后自我管理能力評分比較(分)
觀察組患者放射性皮炎、放射性食管炎、放射性肺炎、食管梗阻并發癥發生率低于對照組(P<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并發癥發生率比較
出院時,兩組患者軀體功能、角色功能、情緒功能、認知功能、社會功能、整體生活質量評分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隨訪6個月,觀察組患者軀體功能、角色功能、認知功能、社會功能及整體生活質量評分高于對照組(P<0.05),見表3。

表3 兩組患者出院時、隨訪6個月生活質量評分比較(分)
觀察組患者隨訪滿意率高于對照組(P<0.05),見表4。

表4 兩組患者隨訪滿意度比較
我國每年新增食管癌患者約23萬,約占全球的50%,明顯高于歐美發達國家[10-11]。食管癌患者伴有強烈的心理、生理應激反應[12-13]。對于中晚期食管癌患者而言,長期放療在殺滅腫瘤細胞的同時,也會產生毒副作用,對患者治療依從行為也是一個極大的考驗[14-15]。隨訪管理(或延續性護理)通過提供協作性與連續性的照護,能夠提高患者自我護理能力。如何拓展隨訪管理方法,以實現隨訪管理效果的最大化顯得尤為重要。
微信是基于互聯網思維的產物,具有廣域性、即時性特點,可克服時間及空間的限制,在護理資源相對匱乏的今天,具有明顯的優勢[16]。借助圖片、文字、音樂等形式,具有直觀、生動、形象的特點,增強被管理者的閱讀興趣,達成持續“沖擊”的視覺效果[16]。魏樹娜[17]研究報道,基于微信的延續性護理能夠提高食管癌家庭(30例)照顧能力。呂文萍等[18]研究認為,微信隨訪??苹芾碛兄诖龠M食管癌放療患者(46例)自我護理能力的養成,增強治療依從行為。本研究中,基于互聯網思維,通過整合門診隨訪、電話隨訪、家庭訪視、微信支持、網站支持、同伴支持、家屬支持等方式,形成一個基于微信為主導線上線下的隨訪管理方式。結果表明,觀察組食管癌放療患者日常生活管理、癥狀管理、與醫護人員溝通、信息管理、自我效能感評分均高于對照組,與上述文獻觀點類似,說明基于微信為主導的隨訪管理有助于促進食管癌放療患者自我管理能力的養成。
進一步分析表明,基于微信為主導的隨訪管理以食管癌放療患者隨訪管理手冊為藍本,這樣能夠有效保證隨訪管理的同質性。圍繞健康教育、心理調護等開展各種主題的隨訪活動,可保證隨訪管理的有序性與連續性,給予患者持續的行為引導,這也是觀察組并發癥發生率低于對照組的主要原因。
改善患者生活質量是護理管理的終極目標。食管癌本身屬于一種高度生活相關性疾病,放療毒副作用、痛苦體驗也一定程度上會影響患者生活質量[19-20]。給予有效的社會支持是改善患者生活質量的有效舉措。微信隨訪在給予患者管理的同時,也對患者家屬情緒化解及照顧能力的培養。同伴支持可利用“同病相憐”的心理,借助示范效應、帶動效應給予患者激勵性引導,挖掘患者的自我潛能,學習良好行為[21]。家屬支持則利用與患者長期生活的便利條件,給予患者持續監督和提醒,可實現單純言語式“說教”無法達成的效果[22-23]。這種基于互聯網思維的微信主導的管理方式,也更容易被患者所認同與接受。本研究中,觀察組食管癌放療患者軀體功能、角色功能、認知功能、社會功能、整體生活質量評分均高于對照組,與陳理建等[24]、黃曉琳[25]文獻報道基本相似。
綜上所述,基于微信為主導的隨訪管理應用于食管癌放療患者中,有助于促進患者自我管理能力養成,降低放療并發癥發生率,改善生活質量,提高患者隨訪管理滿意度。由于本研究基于微信為主導的隨訪管理尚未與患者個體特征有效結合起來,同時如何以互聯網思維為指導,有效整合不同的隨訪管理方式,以保證隨訪管理的可操作性、可持續性,仍是一個需求探討的課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