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新春
河南省平輿縣人民醫院檢驗科 463400
腎病綜合征主要是指腎小球毛細血管濾過膜對血漿蛋白的通透性顯著提高,致使大量血漿蛋白出現由尿中丟失的病理生理性改變,屬于腎臟慢性炎癥性疾病的一種,該疾病在兒童中具有較高的發病率[1-2]。目前,有關該疾病的具體發病機制尚未明確,經臨床分析可能與患兒免疫功能紊亂、抗氧化狀態失衡以及凝血功能異常等情況有關,其中免疫功能紊亂是當前醫學界認為的重要發病機制[3]。腎病綜合征患兒的淋巴細胞亞群出現紊亂,導致其細胞因子出現分泌異常的情況,細胞的炎性與免疫性反應只是腎小球屏障功能遭受破壞,進而對腎小球造成損傷[4]。因此,在部分學者的研究中顯示血清細胞因子與腎病綜合征患兒病情發生及發展也存在一定的相關性。本研究通過對腎病綜合征患兒的血清細胞因子以及T 細胞亞群等指標進行檢測,以分析其價值。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9 年4 月至2020 年4 月因腎病綜合征來平輿縣人民醫院接受治療的42 例患兒為研究組,并依據其病情分為緩解組(處于疾病緩解期,26例)與活動組(處于疾病活動期,16 例)。選取同期來平輿縣人民醫院體檢的30 名健康兒童為對照組。緩解組男16 例,女10 例,年齡范圍3~13 歲,年齡(5.7±1.7)歲,病程范圍2~17 個月,病程(9.9±1.5)個月。活動組男12 例,女4 例,年齡范圍4~12歲,年齡(5.6±1.8)歲,病程范圍3~19個月,病程(10.2±1.3)個月。對照組男23 例,女7 例,年齡范圍3~14 歲,年齡(5.9±1.4)歲。3 組兒童性別、年齡等差異無統計學意義(均P>0.05)。該研究經醫院倫理委員會審核通過,且研究對象家長均知情同意。納入標準:⑴研究組患兒均符合腎病綜合征的臨床診斷標準;⑵具有較為完整的臨床資料。排除標準:⑴存在遺傳性腎病、乙型肝炎及狼瘡性腎炎者;⑵存在嚴重感染、免疫性疾病及肝功能異常者;⑶中途退出者。
1.2 血清指標檢測 進行標本采集期間研究組患兒均處于疾病活動期間,分別抽取3 組入院后清晨的空腹靜脈血,3 000 r/min離心(半徑為10 cm)15 min后取其血清,采用全自動生化分析儀并借助酶聯免疫吸附法檢測其白介素-2(interleukin-2,IL-2)、干擾素-γ(interferon-gamma,IFN- γ)、白 介 素-6(interleukin-6,IL-6)及 白 介素-10(Interleukin-10,IL-10)。采用流式細胞儀檢測其T淋巴細胞亞群指標,如CD3、CD4、CD8及CD4/CD8。記錄并對比3組血清細胞因子及T細胞亞群指標。
1.3 統計學方法 應用SPSS 19.0 分析,計數資料(%)進行χ2檢驗,符合正態分布的計量資料(±s)進行獨立樣本t檢驗或F檢驗,P<0.05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血清細胞因子 與對照組相比,緩解組與活動組IL-2、IFN-γ 水平較低,而IL-6 與IL-10 水平較高(均P<0.05),見表1。
表1 對照組健康兒童與緩解組和活動組腎病綜合征患兒血清細胞因子指標比較(ng/L,± s)

表1 對照組健康兒童與緩解組和活動組腎病綜合征患兒血清細胞因子指標比較(ng/L,± s)
注:對照組為健康兒童,緩解組為處于疾病緩解期的患兒,活動組為處于疾病活動期的患兒
白介素-10 2.6±0.6 3.4±1.1 7.4±2.0 11.010<0.05組別對照組緩解組活動組F值P值例數30 26 16白介素-2 3.3±0.8 2.0±0.6 2.3±1.0 10.172<0.05干擾素-γ 5.9±2.1 4.1±1.9 4.9±2.0 10.391<0.05白介素-6 3.5±1.3 4.0±1.1 4.7±0.9 10.537<0.05
2.2 T 細胞亞群指標 與緩解組相比,對照組及活動組CD4與CD3/CD8均較低(均P<0.05),而對照組與活動組CD4與CD3/CD8差異無統計學意義(均P>0.05),3組CD3、CD8差異無統計學意義(均P>0.05),見表2。
表2 對照組健康兒童與緩解組和活動組腎病綜合征患兒T細胞亞群指標比較(± s)

表2 對照組健康兒童與緩解組和活動組腎病綜合征患兒T細胞亞群指標比較(± s)
注:對照組為健康兒童,緩解組為處于疾病緩解期患兒,活動組為處于疾病活動期患兒;與緩解組相比,aP<0.05
CD3/CD8 1.59±0.56 1.75±0.63 1.48±0.63a 11.935<0.05組別對照組緩解組活動組F值P值例數30 26 16 CD3(%)64.7±6.5 65.9±5.1 64.1±6.7 1.634>0.05 CD4(%)33.8±6.4 37.1±6.7 33.6±3.5a 10.391<0.05 CD8(%)22.8±4.0 22.7±4.4 24.1±3.6 1.491>0.05
在臨床治療中,腎病綜合征屬于一種較為常見的腎小球疾病,兒童的發病率相對較高,同時也是導致兒童腎衰竭的重要原因[5]。目前,對腎病綜合征的發病機制及病因仍尚未明確。部分研究顯示,腎病綜合征與患兒細胞免疫功能紊亂存在相關性,同時部分細胞因子也在該疾病的發生與發展中占據重要地位[6]。在機體的血清細胞因子中,IL-10屬于多功能負性調節因子的一種,并具有免疫抑制功能,在腫瘤、嚴重感染性疾病以及自身免疫性疾病中均具有至關重要的作用,但人體罹患某些疾病或者處于嚴重感染狀態時,則會使得機體處于應激狀態,從而提升細胞分泌功能[7]。IL-6 與IL-10 均是由活化的Th2 細胞進行分泌,同時,IL-6 能夠加速分化成熟的B 細胞分泌抗體,加速T 細胞增殖與分化,加速系膜基質生成以及促進腎小球系膜細胞增生[8]。另外,其對于系膜細胞產生的血小板活化因子以及其他炎癥介質的釋放等均具有較好的刺激功能,伴隨著病情進展能夠引發腎臟損傷情況出現,影響患兒預后[9]。本研究顯示:與對照組相比,緩解組與活動組IL-2、IFN-γ水平較低,而IL-6 與IL-10 水平較高(均P<0.05)。這說明在腎病綜合征患兒中存在血清細胞因子異常的情況。同時發現,與健康兒童相比,腎病綜合征患兒血清中IL-2 與IFN-γ水平均相對較低。分析其原因可能為,IL-2與IFN-γ主要是由活化的Th1 細胞分泌,而處于病情活動期患兒Th1 細胞因子的分泌情況會受到抑制,從而導致其濃度減低[10]。目前,已有相關研究中證實,變態反應性疾病與自身免疫性疾病均能夠借助對Th1/Th2 細胞平衡情況進行調節而致病,若腎病綜合征患兒血清中IL-2、IFN-γ、IL-6 及IL-10 水平存在異常變化則可提示其體內存在Th1/Th2 失衡情況存在,在腎病綜合征的發生與發展中,機體免疫功能紊亂具有至關重要的作用[11]。另外,本研究顯示,與緩解組相比,對照組及活動組CD4 與CD3/CD8 均較低(均P<0.05)。這說明腎病綜合征患兒存在機體免疫功能異常情況,這與上述研究相符。在機體免疫功能中,CD4與CD8細胞相互作用,從而使得免疫功能協調情況處于平衡狀態[12]。淋巴細胞是參與機體免疫的主要細胞,并可分為各種亞類,大多數情況下,各個淋巴細胞亞類能夠共同構成細胞的調節網絡,使得免疫穩定狀態得到有效維持,并完成機體內免疫防護、自身穩定以及免疫監視等功能[13]。在腎病綜合征患兒病情發展期間,T淋巴細胞與單核巨噬細胞系統占據重要的參與功能,其致病作用主要體現為,在機體周圍血的淋巴細胞功能或者數量出現異常情況,淋巴細胞亞群間的比例失衡使得淋巴細胞在腎間質呈廣泛浸潤[14]。腎病綜合征患兒由于其細胞間相互作用功能出現紊亂,使其細胞免疫水平明顯降低,導致腎基底膜致敏淋巴細胞禁錮開放,使其受到激活,并迅速增殖進而通過對基底膜毒淋巴因子進行直接釋放以致造成腎小球損傷,最終引發疾病出現[15]。在腎病綜合征患兒中,存在免疫功能紊亂的情況,但有關其具體的作用機制以及臨床價值仍需在后期的臨床研究中,通過更加全面、有效的設計方案加以證實,以便能夠獲取更加可靠且有效的研究結果,從而更好地服務于臨床。
綜上所述,腎病綜合征患兒均存在血清細胞因子與T細胞淋巴亞群異常情況,并在其發病機制中占據重要作用,通過進行上述指標監測能夠預測患兒疾病發生與發展。
利益沖突:作者已申明文章無相關利益沖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