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艷珍
山東省煙臺市煙臺山醫院運動醫學科 264001
盆骨骨折是一種嚴重外傷,多由高空墜落、交通事故、外界暴力所導致,多發于老年群體,是骨科常見的疾病之一[1]。盆骨骨折具有發病率高、致殘率高及并發癥發病率高等特點,臨床主要表現為局部疼痛、活動困難、尿道周圍淤青等癥狀,該疾病會導致患者盆腔內臟及神經受損甚至死亡,對患者生命健康造成巨大影響[2-3]。目前手術是治療盆骨骨折的重要手段,可有效切除病灶,緩解其臨床癥狀,術后1~3 個月堅持科學鍛煉是患者康復的關鍵,但手術會引起患者疼痛,活動能力受限,導致患者康復鍛煉依從性不高[4]。由于醫療資源緊張或患者家庭經濟狀況等原因,老年盆骨骨折患者經短暫院內治療后會轉至家中護理,而子女作為患者出院后的主要照顧者及康復鍛煉指導者,有效的康復指導及信息支持對患者疾病康復至關重要[5]。有關研究表明,對患者家屬實施同步健康教育可轉變家屬對患者的態度,提升家屬照護能力水平,有利于患者疾病康復[6]。基于此,本研究旨在探討對照顧老年盆骨骨折患者的子女進行同步教育,對患者術后康復效果的影響,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8 年9 月至2020 年12 月期間煙臺市煙臺山醫院收治的140 例老年盆骨骨折患者及其主要子女照顧者(每例患者對應1 名子女照顧者)為研究對象,采用隨機數字表法將其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各70 對。對照組患者中男39 例,女31 例;年齡范圍為62~78 歲,年齡(67.84±6.92)歲;致傷原因:工業事故25 例,交通事故30 例,高空墜落15 例;照顧者年齡范圍為34~49 歲,年齡(41.37±6.16)歲;文化程度:高中及以下18 例,高中以上52 例。觀察組患者中男38 例,女32 例;年齡范圍為63~79 歲,年齡(67.87±6.93)歲;致傷原因:工業事故24 例,交通事故30 例,高空墜落16 例;照顧者年齡范圍為35~49 歲,年齡(41.39±6.17)歲;文化程度:高中及以下20 例,高中以上50 例。兩組患者及子女照顧者基本資料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均P>0.05),可進行對比。本研究經煙臺市煙臺山醫院醫學倫理委員會審批通過。
1.2 入選標準 (1)納入標準:首次確診為盆骨骨折患者;年齡≥60歲;行手術治療者;自愿參與本次研究者。(2)排除標準:合并嚴重軀體疾病者;臨床資料不全者;骨折前喪失負重及行走能力者;不配合研究者。
1.3 方法 對照組患者實施常規護理,主要包括為患者及家屬講解盆骨骨折相關知識,協助患者完成相關檢查,及時了解患者心理狀況,給予其針對性心理疏導,同時對患者飲食、用藥及術后功能鍛煉等方面進行詳細指導。觀察組患者在常規護理基礎上實施子女照顧者同步教育干預,具體方案如下。
1.3.1 成立干預小組 由1 名骨科主治醫師、1 名護士長及5 名責任護士組成子女照顧者同步教育干預小組,主治醫師負責患者診療;護士長負責統籌協調各項護理工作,并對責任護士進行專業培訓及考核,內容包括盆骨骨折誘發因素、疾病危害、臨床表現、并發癥預防及處理、康復鍛煉及子女照顧者同步教育干預方案運用等;責任護士負責基礎護理、方案實施及資料收集;小組成員查閱相關資料數據庫,結合患者的臨床資料,共同制定子女照顧者同步教育干預方案。
1.3.2 子女照顧者同步教育干預措施 (1)患者入院后:主治醫師采用多媒體形式開展盆骨骨折知識講座,對患者及其照顧者進行集中宣教,內容主要包括盆骨骨折臨床表現、誘發因素、術后疼痛管理、飲食指導、抗菌敷料用法、疾病危害、用藥指導、并發癥預防及處理、康復鍛煉指導、出院指導等知識。(2)手術結束后:①基礎護理,密切監測患者生命體征,觀察切口及引流液情況,保持引流管通暢、切口敷料干燥,有液體滲出及時更換,出現異常情況及時報告醫生處理;②手冊宣教,麻醉清醒后,責任護士誠懇地向患者表示祝賀,告知患者手術成功消息,使患者清楚手術已結束,病灶已被切除,以消除患者心中疑慮,并向患者及其照顧者發放盆骨骨折術后康復指導手冊,囑咐患者及其照顧者參照手冊內容管理疾病,并強調堅持康復鍛煉的重要性及意義,同時了解照顧者每日照顧患者時間、與患者關系及患者護理需求等相關信息,并對其疾病認知程度進行綜合評估;③并發癥預防,定時協助患者變換體位,使其保持健側臥位或平臥位,體位變換過程中保持軸線翻身,避免皮膚與床單發生摩擦、力度過大,同時遵醫囑給予患者使用抗生素藥物預防感染,指導家屬定時對患者背部、骶尾部、臀部及下肢等部位進行按摩,以降低并發癥發生率。(3)患者出院前1 d:由護士長對照顧者進行考核,主要內容包括康復相關知識及康復指導技能,考核合格后方可出院,同時指導患者及照顧者加入微信群,為照顧者發放盆骨骨折記錄表,該表主要由功能鍛煉、并發癥預防及日常生活情況3 部分組成,日常生活情況主要包括飲食、睡眠、疼痛及心理狀況等方面,指導照顧者執行后在記錄表選擇“√”或“×”,囑咐照顧者須嚴格真實記錄患者每天下床活動時間、鍛煉時間及類型、疼痛等情況,提醒患者入院復查須攜帶該記錄表。(4)患者出院后:責任護士每周三、周五通過微信群向患者及照顧者推送盆骨骨折康復相關知識,主要內容包括疼痛管理、并發癥預防、康復鍛煉及康復案例等;通過微信或電話形式提醒照顧者督促患者進行康復鍛煉,認真填寫記錄表,指導照顧者每日定時上傳患者康復鍛煉照片或視頻至微信交流群打卡,對未完成的照顧者以電話形式提醒,同時對照顧者照護過程中及患者鍛煉過程中遇到的問題予以詳細指導,出現不良情緒對其進行針對性心理疏導。
1.4 觀察指標 (1)康復鍛煉依從性:采用康復鍛煉依從性量表對兩組患者干預前后的康復鍛煉依從性進行評分比較,該量表包括10 個條目,每個條目分值范圍為1(從不)~4分(總是),總分為40分;依從性判定標準:10~20分為不依從,21~35 分為部分依從,36~40 分為完全依從,分值越高代表康復鍛煉依從性越好,康復鍛煉總依從率=(總例數-不依從例數)/總例數×100%[7]。(2)并發癥發生率:統計并比較兩組患者術后2 周內并發癥發生情況,包括壓力性損傷、墜積性肺炎、下肢深靜脈血栓3 個指標,并發癥總發生率=(壓力性損傷例數+墜積性肺炎例數+下肢深靜脈血栓例數)/總例數×100%。(3)康復效果:術后6 個月,采用上門隨訪的形式對患者康復效果進行比較,包括痊愈(術后髖關節、骨盆及雙下肢恢復正常,可自行走動,無疼痛感)、顯效(術后肢體縮短<110 mm,骨盆環基本保持正常,可正常行走,疼痛程度明顯降低)、有效(術后肢體縮短110~210 mm,可緩慢行走,疼痛有所緩解)、無效(術后肢體縮短>210 mm,無法行走,疼痛明顯),康復顯效率=(痊愈例數+顯效例數)/總例數×100%。(4)資料收集方法:由責任護士為患者統一發放相關調查量表,同時將量表內容及選項對患者解釋說明,要求患者獨立完成填寫問卷內容并當場收回,數據錄入由雙人核實完成,確保調查數據準確性及完整性。
1.5 統計學方法 選用SPSS 22.0 統計軟件進行數據分析,計數資料以例(%)表示,組間比較采用χ2檢驗,符合正態分布的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s)表示,組間比較采用獨立樣本t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康復鍛煉依從情況比較 實施子女照顧者同步教育干預后,觀察組患者的康復鍛煉總依從率顯著高于對照組,兩組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χ2=6.048,P=0.014),詳見表1。

表1 兩組老年盆骨骨折患者的康復鍛煉依從情況比較[例(%)]
2.2 并發癥發生情況比較 實施子女照顧者同步教育干預后,觀察組患者的并發癥總發生率顯著低于對照組,兩 組 比 較 差 異 有 統 計 學 意 義(χ2=3.944,P=0.047),詳見表2。

表2 兩組老年盆骨骨折患者并發癥發生情況比較[例(%)]
2.3 康復效果比較 實施子女照顧者同步教育干預后,觀察組患者的康復總顯效率顯著高于對照組,兩組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χ2=5.013,P=0.025),詳見表3。

表3 兩組老年盆骨骨折患者的康復效果比較[例(%)]
近年來,隨著人口老齡化不斷加劇及人均壽命延長,導致老年盆骨骨折發病率呈逐年上升趨勢,已成為嚴重的社會公共衛生問題[8]。老年盆骨骨折患者通常會出現疼痛、下肢功能障礙,隨病情發展會損傷患者直腸、膀胱及神經,嚴重危害患者生命健康[9]。隨著醫療技術的快速發展,骨科醫護人員可通過手術切除老年盆骨骨折患者病灶,控制其病情發展,緩解其臨床癥狀,術后適當進行科學鍛煉可有效促進患者疾病康復[10]。盆骨骨折患者術后住院時間一般為1~2 周,康復鍛煉主要在家中進行,但患者術后活動不便及缺乏專業指導導致其康復鍛煉依從性不高,因此家庭照顧者康復指導能力水平會影響患者康復鍛煉依從性及康復效果[11-12]。有關研究表明,對老年盆骨骨折患者及照顧者實施同步健康教育可提高患者康復鍛煉依從性,降低其并發癥發生風險,提升其康復效果及生活質量[13]。由此可見,探尋一種有效的護理措施提高老年盆骨骨折患者照顧者康復指導能力及患者康復鍛煉依從性,降低其并發癥發生率,對提升其康復效果至關重要。
傳統老年盆骨骨折患者出院后護理通常依靠醫護人員采用電話或微信形式實施延續性護理干預,無法滿足患者院外康復護理需求,從而導致患者康復鍛煉依從性不高,康復效果不佳[14]。有關研究表明,子女照顧者同步教育可顯著提高患者治療依從性及治療效果,降低其并發癥發生率,促進患者疾病康復[15]。子女照顧者同步教育是一種新型護理模式,該模式是以患者為中心,以患者子女作為主要照顧者,通過對患者及照顧者共同進行健康教育,使患者及照顧者同步接受疾病相關知識宣教及康復指導,從而有效提高患者及照顧者疾病認知水平及疾病管理能力,同時可促進護理人員與患者、家屬之間溝通,全面滿足患者護理需求,進而顯著提升整體護理效果,促進患者疾病康復[16-17]。
本研究對照顧老年盆骨骨折患者的子女進行同步教育干預后,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患者的康復鍛煉依從率顯著高于對照組,并發癥總發生率低于對照組,康復總顯效率顯著高于對照組(均P<0.05)。此研究結果表明,子女照顧者同步教育措施可顯著提高老年盆骨骨折患者的康復鍛煉依從性,降低其并發癥發生率,促進其疾病康復。究其原因:多數患者子女照顧者正值中年,文化水平較高,知識接受能力較強,對患者術后康復知識及技能掌握相對容易。通過多種形式對患者及其子女照顧者進行同步宣教,可提高其疾病認知程度,使其認識到康復鍛煉的重要性,可增強其康復鍛煉意識,同時在照顧者的督促及指導下,可有效提升患者康復鍛煉依從性;通過實施科學合理的康復鍛煉及并發癥預防措施,可有效促進患者血液循環,緩解神經根粘連,促進局部代謝產物排出,提升免疫功能,恢復活動能力,降低患者并發癥發生率,同時可加快患者局部損傷組織修復,促進骨盆功能恢復,進而提升康復效果。
綜上所述,對照顧老年盆骨骨折患者的子女進行同步教育干預后,可顯著提高患者康復鍛煉依從性,降低并發癥發生率,提升康復效果,值得臨床大力推廣及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