譚重波

[摘? ?要]新課程背景下,高考地理試題注重對學生學科核心素養和學習能力的考查。具體來說,高考地理試題注重考查學生信息獲取和解讀、特征描述、過程預測、因果闡釋、區域認知、區位評價等地理學科能力,教師在日常教學和練習檢測過程中要加強對學生的相關訓練,提高學生的解題能力。
[關鍵詞]新課程;高中;地理教學;解題能力
[中圖分類號]? ? G633.55? ? ? ? [文獻標識碼]? ? A? ? ? ? [文章編號]? ? 1674-6058(2021)28-0085-02
《普通高中地理課程標準(2017年版)》中提出了人地協調觀、綜合思維、區域認知、地理實踐力四大地理學科核心素養。 其中,綜合思維、區域認知和地理實踐力是學生分析和理解地理原理、地理過程和地理規律所應具備的素養,也是高考命題的重要考查點。高中地理教師在平時的教學中要以地理學科核心素養為導向,加強相關訓練,提高學生的解題能力,特別要注重培養學生以下幾個方面的能力。
一、信息獲取和解讀能力
近幾年的高考地理試題呈現如下特點:真實的地理情境、源于生產生活的新案例、包含圖表的新材料……考查考生綜合運用地理原理和規律分析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這就要求考生必須具備從材料中提取有效的信息,對信息進行加工、整合的能力。
文字是試題的重要組成部分。文字信息中既有解決問題的“實材”,也有解讀問題的“輔材”,有些材料可以直接作為答案要點,有些材料只是引導答案,為學生的綜合思維提供條件。所以閱讀、提取關鍵信息的訓練要貫穿備考始終。圖像是“有形”的地理知識。“無圖不成題”是地理考試的一大特色。高考地理試題多以圖表為背景材料,綜合考查學生從圖表中獲取信息、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所以教師應注重教給學生分析圖表的方法,培養學生解讀圖表的能力。在備考過程中,教師要讓學生熟悉各種圖表類型,認真對圖名、圖例、坐標進行判讀,注重地圖上各種地理事物的相互聯系,并要求學生能夠做到圖文轉換、圖圖轉換,提取有效信息,從而順利解決問題。
二、地理特征描述能力
地理特征描述能力就是對地理事物的空間位置、空間分布、空間形態、空間格局、空間關系等進行定量與定性描述的能力。
1.點狀地理事物的描述
很多地理事物常以點的形式在地圖中出現,如城市、工廠、旅游景點等,在讀圖時應能根據點的疏密判斷點的總體分布特征,看是否均衡,如果不均,判斷哪多、哪少。此外,還要能判斷極值區出現的位置,分析點組成的形狀、點的大小(如城市等級)、點的動態變化等。
2.線狀地理事物的描述
山脈、河流、交通線等線狀地理事物的延伸方向代表其走向,線段的長短代表其長度、粗細代表其寬度,有時上面還標有箭頭,代表其運動方向。等值線也是一種重要的線,其彎曲和延伸方向、疏密程度、閉合狀態遵循一定的規律,分別代表著當地的地理環境特征。線狀地理事物的描述具體可分為兩種情況:(1)描述單條線狀地理事物。 單條線狀地理事物的描述相對較簡單,可從延伸方向著手。在線狀地理事物發生彎曲的情況下,應注意觀察發生彎曲的位置,進而分段描述。如“我國1月份0℃等溫線”分布可描述為“東段大致沿秦嶺—淮河一線東西延伸,西段沿青藏高原東緣山麓大致東北—西南走向”。(2)描述多條線狀地理事物。地理事物的分布比較復雜,對于多條線狀地理事物,要從多角度進行描述,包括它們的分布位置、延伸方向、疏密狀況、變化趨勢、有無閉合、極值區域等。
3.面狀地理事物的描述
對于面狀地理事物的描述,應說明該事物的相對位置、分布范圍、面積大小、延伸方向、極值區域等。
三、地理過程預測能力
地理過程是指地理事象的發生、發展隨時間的演變過程。地理過程涉及地理事物的成因、空間運動和演變規律。針對地理過程的考查,能夠較好地考查學生的區域認知、綜合思維和地理實踐力素養。隨著新課程改革的逐步深入,對地理過程的考查越來越為高考命題者所青睞。地理過程類試題的設問一般有三種形式:
1.直接設問
設問方式多為“簡述……的過程”“簡述……的變化過程”等,因為設問中直接給出“過程”二字,這類題相對好回答。
2.隱性設問
問題中不直接出現“過程”二字,設問方式多為“簡述(說明、推測、分析)……的形成原因”之類,但是其實質也是考查地理事物的形成原因,作答時仍需要將地理過程表達清楚,才能完成原因分析。例如,“分析鄭國渠修建之前圖中陰影區域土壤鹽堿化嚴重的原因”。這類題不好回答,要仔細審題辨認。
3.間接設問
問題的指向并未明確要求回答地理過程,看似一般的原因分析類問題,但要答好這類題必須明確地理過程。這類試題具有間接考查地理過程的特點,要特別注意,否則會因答非所問導致丟分。回答這類題應注意:(1)時間性。答題時要遵循發生、發展、演變的先后順序。地理事象的發生、發展都有一定的規律和過程,不能顛倒。(2)因果性。地理事象的發生、發展、演變過程不僅有時間先后順序,而且一般有明確的因果聯系,在答題過程中要注意由因索果,保證邏輯性。(3)完整性。考查地理過程的綜合題一般是按點給分,要求考生充分理解和掌握基本概念、原理、規律,把地理過程按照時間先后順序、因果關系用地理語言完整地表達出來,不要遺漏其中的環節。如地理事象的發生過程a→b→c→d,不要跳躍式寫成a→c→d或a→b→d。(4)精細化。答題要精細化,既然是一個過程,就要把每個環節都逐一寫下來,切忌一個過程一句話就概括完畢。但也不能滔滔不絕、下筆千言,不能把簡答題寫成小作文。
四、因果闡釋能力
教師應引導學生樹立地理環境整體性觀點,根據整體性觀點揭示事物之間的內在聯系,而這一內在聯系更多指的是因果聯系。因果闡釋題在高考卷中多有出現,要做好這類題,除了要牢固掌握地理原理,還要認真閱讀材料,結合區域信息作出原因分析,做到執果索因、由因導果。
例如,2018年新課標Ⅰ卷第37題1、3小題屬于典型的因果闡釋類題目(保留原題號):
(1)河流排水受阻常形成堰塞湖,烏裕爾河排水受阻卻形成沼澤濕地。據此推測扎龍濕地的地貌、氣候特點。
(3)指出未來扎龍濕地水中含鹽量的變化,并說明原因。
對于該題,就可以采取執果索因的方式,結合扎龍濕地的特點,借助下面的思維導圖(見圖1)得出答案。
五、區域認知能力
1.提升學生空間定位能力
區域性是地理學的一大重要特征,在地理教學中,教師必須幫助學生建立空間概念,教會學生空間定位的方法,包括經緯線定位、區域輪廓定位、地理景觀定位、特殊地物定位等,幫助學生構建“腦中的地圖”。教師在平時教學中應注重培養學生看地圖的習慣,讓學生做到圖不離手,并經常開展繪圖、填圖活動。
2.引導學生借助地理特征構建地理認知結構
不同的區域有不同的特征,每個區域地理特征歸納起來主要包括兩個方面:自然地理特征(地形、氣候、土壤、水文、自然帶、自然資源等的基本特征及其成因)和社會經濟特征(人口、聚落、農業、工業、交通運輸業、商業等的基本特征及其成因)。學生在地理學習中會接觸各類不同的區域,如農業地區、氣候區、地形區、自然帶等,每一個區域都有不同于其他區域的特征,抓住其獨有的特征,就能加深對該區域的認識,無形中提升對區域的認知。
3.引導學生對比區域差異,分析區域聯系
不同區域地理環境存在差異性,而區域又是開放的,所以任何區域都會與其他區域發生聯系。在學生進行推理和解釋的過程中,教師可以對學生進行一定的引導。單純對地理位置或者特征進行描述容易導致學生思路混亂。通過多元化的比較,能讓學生通過不同之處理解其中的內涵,通過相同之處掌握相互間的聯系,用這樣的方式幫助學生在地理學習中融會貫通,提升學習效果。學生通過對不同區域的對比分析,能夠掌握分析區域差異的一般思路,加深對區域特征的理解,懂得如何為區域協調發展謀對策。這樣堅持,學生就能逐漸達到“腦”中有“圖”、“心”中有“理”的境界。
六、區位評價能力
地理區位評價是針對某地理事物的地理位置尋找該地理事物與其他地理事物的空間聯系,進而分析評價該地理事物的發展過程和變化規律。解答該類試題應注意把握以下三點:明確評價是全面評價,還是單純評價利或單純評價弊,對于全面評價要從有利和不利兩個方面作出論證;要從多角度綜合分析,包括自然、社會、經濟、科技、環境等多個方面;試題中往往有一些限定性的詞,因此要認真審題,明確要求,精準答題,從所要求的方面進行分析與評價。
高考地理試題考查的是學生對學科知識、方法、思路和觀念的靈活應用和創新。高中地理教師應深入了解高考評價體系,認真研究高考試題,勤于反思,與時俱進,在培養學生地理學科核心素養的基礎上,不斷提高學生的解題能力。
(責任編輯? ? 周侯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