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方
[摘? ?要]在教學“資源跨區域調配對區域發展的影響”時,教師應讓學生基于對我國資源空間分布特征的認知,明確資源跨區域調配的必要性。我國為實現資源的跨區域調配而建設的大型工程有很多,比如西氣東輸、西電東送、南水北調等。文章選取南水北調工程展開教學設計,引導學生掌握區域如何協調人地關系,發揮優勢,克服劣勢,實現可持續發展。
[關鍵詞]區域地理;區域發展;南水北調;教學設計
[中圖分類號]? ? G633.55? ? ? ?[文獻標識碼]? ? A? ? ? ? [文章編號]? ? 1674-6058(2021)28-0083-02
我國國土面積廣闊,資源豐富,但存在時空分布不均衡性。我國的人口分布和經濟帶的分布決定了資源跨區域調配的必要性。本節課以水資源為切入點,引導學生積極思考探究,搭建資源跨區域調配問題的思路框架。
一、課標要求
以某區域為例,說明產業轉移和資源跨區域調配對區域發展的影響。
二、教材及學情分析
本節屬于湘教版高中地理選擇性必修2區域發展模塊的內容,該模塊是以區域發展為核心,培養學生的區域認知能力。在此之前學生對區域的概念已經有所認識,本節內容承上啟下,提出只有加強區域之間的聯系才能促進各區域的可持續發展。
三、教學目標和重難點
1.教學目標
通過實例,從資源地區分布的不均衡性及社會經濟發展需要來認識資源跨區域調配的必要性,培養區域認知能力;閱讀地圖資料,說出我國南水北調三條線路的起訖點,并能分析其各自的優缺點,培養綜合分析能力;以東線為例,分析資源的跨區域調配對資源調出區和資源調入區經濟、社會、生態環境等方面所產生的影響。
2.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南水北調東中西三線方案路線的優缺點評價;南水北調對區域地理環境的影響。
教學難點:南水北調的積極意義和可能帶來的環境危害。
四、教學過程
問題導入:同學們認真觀察生活,會發現生活中處處有地理事物,比如你家天然氣是哪來的?電是哪來的?汽車用的汽油柴油是哪來的?(在課件上呈現我國煤、石油、天然氣等資源分布圖)
教師:通過這些資源分布圖可以發現,我國能源資源大部分集中在西北地區,所以生活中用的汽油、柴油、天然氣主要是從西北地區輸送過來的。這就是我國資源跨區域調配工程給我們生活帶來的巨大便利。那么像這樣的資源調配工程還有哪些呢?(西電東送、北煤南運、南水北調等)
1.哪里需要調水?
教師(呈現我國水資源分布圖):今天我們就以南水北調為切入點談一談我國的資源跨區域調配。從水資源的總量上來看,我國哪里最缺水?從供需矛盾來看,我國哪里最缺水?試分析缺水量大的原因是什么。
設計意圖:讓學生理解水資源稀缺地區與水資源供不應求地區的差異,熟悉我國水資源分布的區域差異,從而找出我國水資源跨區域調配的目的地。
2.從哪里調水?
承轉:我們現在找出了我國非常缺水的地區,確定了調水的目的地。那么我國這么多河流,應該從哪里調水呢?
教師(呈現我國水系分布圖):讀圖,從距離、徑流量、支流等角度思考,淮河、長江、珠江,哪條河流最適合調水?
教師(呈現北京年內各月氣溫和降水量分布圖、長江武漢段徑流量月變化圖):讀圖分析,華北地區什么時候最缺水?長江什么時候最適合調水?
教師:華北地區冬春季節降水量較少最缺水,而長江流域夏季徑流量最大,最適合調水。兩個地區存在調水的供求時間差,那怎么辦呢?聯系我們之前學習過的水循環中的一個知識點,調節水資源的時間分布不均應該修建水庫。在長江上游已經修建了三峽水庫,使得在長江的枯水季節,華北地區也能調來水資源。
設計意圖:引導學生讀存在地理變量的曲線圖和柱狀圖,培養學生的學科綜合能力,同時讓學生認識華北地區和長江流域因氣候差異導致的降水量和徑流量的時間和空間分布差異,從而深刻理解南水北調工程的必要性。
3.怎么樣調水?
承轉:現在確定了水資源的調出地和調入地,我們現實情況下又是怎樣規劃這個調水路線的呢?在規劃的過程中是從哪些角度考量的呢?各條路線有哪些優缺點?請同學們結合課本內容和南水北調輸水路線示意圖,以6人為一小組進行探討,時間5分鐘,比一比哪一組考慮得更加全面。
學生小組探究(略)。
教師(學生活動后總結):南水北調工程整體分為東中西三線,在規劃的過程中從工程量、水質、調水量、成本等幾個角度分別進行了可行性分析,目前,東線和中線工程已經完全竣工并通水。東線工程,起點是江蘇揚州的江都水利樞紐,終點是天津,調水河道是京杭大運河,運用現成的河道調水,工程量較小。結合東線工程剖面圖可以發現:黃河以南河段北高南低,需要逐級抽水,成本高;黃河以北河段南高北低,可以實現自流調水,成本低。東線工程是由長江下游地區調水,所以調水量大,水質較差。中線工程,起點為湖北丹江口水庫,終點是北京、天津等城市,沒有現成的河道,所以調水的工程量大。結合中線工程剖面圖可以發現,全線南高北低,可以自流調水,引水成本低,但總投資較大。中線工程起點丹江口水庫生態環境較好,所以水質較好,一般作為調入城市的生活用水。西線工程,目前還在進行方案可行性研究分析。起點是長江支流雅礱江和金沙江,終點是黃河上游缺水地區。該方案如果施行,需要考慮許多問題。通過西線工程剖面圖可以發現,全線也是南高北低,可以自流調水,成本低,但是沿線地勢崎嶇,山高谷深,調水工程施工難度大,黃河和長江上游地區生態環境相對脆弱,地質條件也不太穩定,所以西線工程目前還在可行性研究中。總而言之,東線工程調水量最大但水質較差,有現成的河道,工程量較小;中線工程起點生態環境好,水質較好,但無現成的河道,工程量較大,成本較高;西線工程由于要考慮生態環境、地質條件、施工難度等問題,目前正在進行可行性分析研究。希望不久的將來,西線工程的竣工能夠為黃河上游缺水地區帶來便利。
設計意圖:小組探究活動促使學生在討論中生成新知識,通過研究三線工程調水方案的優缺點培養學生的要素綜合能力,提高學生的綜合思維能力,充分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體現學生在課堂中的主體地位。
4.調水的影響如何?
承轉:了解了怎樣調水,我們就以東線工程為例,一起分析南水北調工程會對人類活動或者生活環境產生哪些影響。
教師(點撥):既然問的是影響,肯定有利有弊。有利影響通常是對于調入區的,該工程會對調入地區產生效益,包括社會效益、經濟效益和生態效益。而不利影響涉及的范圍就比較廣,南水北調涉及東中西三線工程,南北跨度大,自然地理環境存在很大的差異,調水工程的實施會對調入區、調出區以及輸水沿線地區產生影響。
教師(在學生回答后總結講解):對于水資源供不應求的華北地區,該工程能夠緩解水資源緊張問題,有利于社會的安定。水資源相對充足能夠改善投資環境,創造良好的社會環境,從而促進經濟的發展。水資源增加,也具有生態效益,比如減少地下水的開采,控制地表沉降和地下漏斗,美化生態環境。
承轉:那南水北調工程又會產生哪些不利影響?
教師(在學生討論活動后講解):東線調出區為長江下游地區,調入區為華北地區。長期調水會使得長江下游徑流量減少,直接影響到長江下游地區的水質,且水量減少,大型郵輪無法在此通航,影響航運業。對于輸水沿線,大量南方暖水注入河道,影響沿線地區的生態環境和水生生物生長繁殖,同時調水后水位抬升,會造成土壤鹽堿化。對于調入區,污水調入較多,存在水質污染等問題。
教師(總結):南水北調工程有利有弊,所以我們要趨利避害。在枯水期減少調水,在長江下游地區疏浚河道,避免影響航運;對沿線地區加強生態保護,完善沿線農田排水設施建設;調出區加強污水治理,先治污后調水。
5.總結資源跨區域調配案例研究的基本思路
首先,根據區域地理知識可知,我國幅員遼闊,資源的總量相對比較豐富,但是很多資源尤其是能源資源在空間分布上是不均勻的,同時資源的供需矛盾突出,從而明確資源跨區域調配的必然性。第二步,進行調配方案可行性研究,確定調出區、調入區以及多期工程的路線方案,在這過程中需要進行多要素綜合分析。最后,分析資源跨區域調配會產生什么樣的影響。對于影響類設問,需要從辯證的角度進行思考。經過可行性方案研究的國家重點工程基本都是利大于弊:有利影響大多要考慮調入區的經濟、社會、生態三方面,具體影響要因地制宜地進行分析;不利影響通常影響范圍較廣泛,包括調入區、調出區以及工程沿線地區。最終分別針對問題一一找出解決措施,從而趨利避害,促進區域的可持續發展。
[? ?參? ?考? ?文? ?獻? ?]
[1]? 張曉娟.生態文明教育融入中學地理課堂的教學設計:以《我國的資源跨區域調配》為例[J].教育教學論壇,2020(12):311-313.
[2]? 王勇.談資源跨區域調配的影響:基于《資源的跨區域調配——以南水北調為例》的教學分析[J].華夏教師,2018(11):92-93.
(責任編輯? ? 周侯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