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文麗
【摘 要】目的:分析中風后遺癥老年患者聯合應用針灸與康復護理的價值與意義。方法:將我院2020年1月至12月期間接受治療的75例腦中風后遺癥患者作為研究對象,分為常規組與觀察組,常規組患者單純接受康復護理干預,觀察組患者采取針灸與康復護理聯合干預,比較兩組患者神經功能缺損程度、生活質量、護理滿意度。結果:觀察組患者神經功能缺損程度低于常規組患者(P<0.05);觀察組患者生活質量高于常規組患者(P<0.05);觀察組患者滿意率高于常規組患者(P<0.05)。結論:針灸與康復護理聯合應用,是能夠提高患者生活質量與滿意率,可以考慮積極推廣。
【關鍵詞】針灸;康復護理;中風后遺癥;滿意率;生活質量
中風在臨床上較為常見,有著較高的致殘率與致死率,多數患者會出現一系列后遺癥,需要通過有效的護理措施來改善患者預后。本文的研究對象為腦中風后遺癥患者,共75例,均為我院2020年1月至12月期間收治,以此來研究分析針灸結合康復護理干預的作用與效果,現報道結果如下。
1.1 一般資料
將我院接受治療的75例腦中風后遺癥患者作為研究對象,均為2020年1月至12月期間收治,分為常規組與觀察組。常規組37例,男19例,女18例,年齡為60歲~82歲,平均年齡為(71.25±1.57)歲;觀察組38例,男20例,女18例,年齡60歲~79歲,平均年齡(70.63±1.42)歲,研究已經過醫院倫理委員會的批準通過。組間數據比較(P>0.05)。納入標準:①符合《中國腦血管病防治指南》[1]相關標準;②知曉研究并簽署同意書。排除標準:①合并重要臟器疾病者;②臨床資料不全。
1.2 實施方法
1.2.1 常規組患者單純接受康復護理干預,循序漸進地從床上臥位練習到床上坐位練習,在這個過程中給予患者四肢伸展運動與屈曲運動,同時由被動練習,逐漸轉變為主動練習。然后協助患者進行下床活動,由坐位練習轉變為站位練習,同時在護理人員的攙扶下進行上下樓梯練習或者行走練習,并對患者的平衡能力以及耐力進行訓練,適當的練習患者踝關節、膝關節與下肢髖關節,使得患者的協調能力與肌肉耐力增強。除此之外,護理人員還需要幫助患者進行日常生活能力鍛煉,并適當地給予患者刺激療法,使得患者語言功能與認知功能加強,30min/次~60min/次,1次/d。
1.2.2 觀察組患者采取針灸與康復護理聯合干預,康復護理方法與常規組一致。針灸取穴位內關、懸鐘、血海、環跳、豐隆、太沖、昆侖、肩髎、伏兔、風市、解溪、曲池、極泉、合谷、臂髎、魚際、手三里、陽陵泉、陰陵泉、三陰交、足三里等,以補虛瀉實為施針原則,得氣后留針30min,中途可進行2次行針,持續治療40d。
1.3 觀察指標
比較兩組患者神經功能缺損程度(使用NIHSS神經功能缺損評分[2]對其進行評估,分數低則優,分數高則差)、生活質量(采取SF-36量表[3]來進行評定,總分為100分,分數低則差,分數高則優)、護理滿意度(分為非常滿意、滿意、一般以及不滿意,護理總滿意度=非常滿意+滿意)
1.4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 20.0統計學軟件進行數據分析。計數資料采用(%)表示,進行χ2檢驗,計量資料采用(χ±s)表示,進行t檢驗,P<0.05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患者神經功能缺損程度比較
常規組治療前評分為(24.56±5.39)分,觀察組為(24.93±5.51)分,治療前無差異(P>0.05);治療后常規組為(19.18±3.55)分,觀察組為(10.54±2.83)分,治療后有差異(P<0.05)。
2.2 兩組患者生活質量比較
護理前無差異(P>0.05),護理后兩兩比較有差異,且觀察組患者高于常規組患者(P<0.05),見表1。
2.3 兩組患者護理滿意度比較
護理滿意度兩兩比較有差異(P<0.05),見表2。
中醫范疇中將腦中風歸屬于“偏風”“偏枯”,中風后遺癥患者會出現言語障礙、肢體障礙、吞咽功能障礙等,會對患者生活質量以及身心健康造成影響,因此需要采取有效措施進行干預。
綜上所述,針灸與康復護理聯合干預,是能夠有效改善患者神經缺損功能,從而提高患者生活質量,進而能夠提升患者對護理的滿意程度,值得臨床將其廣泛應用。
參考文獻
[1] 柳靜.康復護理聯合針灸對中風后遺癥老年患者康復效果和生活質量的影響分析[J].飲食保健,2019,6(4):203.
[2] 張銳英,黃少姬,李朝輝,等.針灸聯合康復護理對老年中風后遺癥患者生活質量的影響及護理效果觀察[J].中國醫藥科學,2018,8(20):183-185,192.
[3] 王雪敏.康復護理聯合針灸對中風后遺癥康復效果研究[J].糖尿病天地,2020,17(6):277-2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