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高雅 邢菁
(忻州師范學院會計系 山西 忻州 034000)
創新是經濟發展的源泉,也是企業在競爭中制勝的法寶。十九屆五中全會再一次強調“堅持創新在我國現代化建設全局中的核心地位,明確把科技自立自強作為國家發展的戰略支撐”[1]。然而,企業創新能力受到諸多因素影響,學術界對影響企業創新能力的因素持不同觀點。因此,研究上市公司創新能力影響因素具有重要意義。
企業規模對創新能力的影響一直是學者們關注的重點。傳統學派學者認為大規模企業比小規模企業創新能力更強。熊彼特在1942年曾提出這個觀點,也得到學者的支持。但國內一些學者認為,規模較小企業更具有創新優勢(李平、邢麗娜,2007;董曉慶,2013),企業規模與創新能力呈倒U型關系(馬寧,2011;李正衛,2003;高良謀等,2008)。其他學者從諸多角度也做出分析,邵俊崗(2001)認為大小企業在組織、產業、戰略等不同方面具有各自創新優勢。蔡紹洪(2019)研究表明,創新政策與企業規模負相關,企業規模與創新成果正相關。
負債率與創新能力的關系是學術界研究的熱點。國內外學者研究均發現企業債務水平對企業創新能力呈顯著正相關影響(Jenson et al.,1976;Meghana et al.,2011;劉督,2015)。但國外有研究認為過高的資產負債率使企業資金流不穩定,不利于企業創新(Froot et al.;1993)。國內肖海蓮(2014)也證實了這一點。但是,李高雅(2021)以2015—2018年A股上市公司為樣本發現負債率與創新能力呈倒U型關系,并測算出當企業負債率介于24.69%和39.09%之間時,企業創新能力最強。
資產收益情況與創新的關系持續有學者關注。王蘭芳(2017)研究發現創新投資顯著促進了企業績效。周菲(2019)研究表明,研發投入對當期企業績效存在負向影響,但滯后效應為正。
1.企業規模。企業研發投入費用需要有強有力的資金支持,企業規模越大,資金集中程度越高,越有利于大規模創新活動的開展。隨著企業規模的擴大,企業進行多元化發展,涉足多個領域,有利于促進研發能力的提升。因此,企業規模越大,企業創新能力越強。而國有企業因有國有資金做后盾,往往比民營規模更大。所以,國有企業與民營企業相比,企業規模對創新能力的影響更大。由此提出:
假設1:企業規模與創新能力呈顯著正相關關系。
假設2:國有企業與民營企業相比,企業規模對創新能力的作用更強。
2.負債率。負債占比高的企業說明企業償債能力差,經營風險大。在此情況下,股東的精力會投放于怎樣維持資金鏈,而不是通過負債支持創新活動。且創新活動風險較高,回收期較長。因此,負債率越高的企業,創新活動越少。國有企業較民營企業相比,更容易得到銀行的貸款。所以,國有企業融資環境更為寬松,也就不會過度擔心資金鏈斷裂。故國有企業負債率對創新能力的負相關作用更大[2]。由此提出:
假設3:負債率與創新能力呈顯著負相關關系。
假設4:國有企業與民營企業相比,負債率對創新能力的作用更強。
3.資產收益率。盈利能力強的企業才能承受創新活動的高風險,避免在研發失敗后面臨破產的危險。因此資產收益率越高,企業創新能力越強。國有企業與民營企業相比,抗風險能力更強。在利潤率不高的情況下,依然為避免前功盡棄而繼續研發[3]。因此,國有企業受盈利能力的影響較小。
假設5:資產收益率與創新能力呈顯著正相關關系。
假設6:國有企業與民營企業相比,資產收益率對創新能力的作用更弱。
1.樣本選取與數據處理。考慮到數據的可獲得性、時效性及樣本的代表性,本文的研究樣本是A股上市公司,時間為2015年至2019年。相關數據源于國泰安數據庫,并剔除了ST、*ST企業和金融業數據以及一些異常值。數據處理之后,研究確定2 073家企業,獲得10 365個樣本量。所用數據來源于國泰安數據庫。采用Stata 16.0軟件進行數據處理。
2.變量定義。被解釋變量:研發人員數量(Y1)、研發投入金額(Y2);解釋變量:企業規模(X1)、負債率(X2)、資產收益率(X3);控制變量:股權結構(X4)、董事會治理(X5)、獨董比例(X6)。
變量及變量定義詳見表1。

表1 變量定義
3.模型設計。為驗證前文所提假設,本文參考前人的研究構建檢驗模型,進行實證分析。

表2描述性統計結果顯示,樣本量中各變量的觀測值均為10 365個,研發人員數量標準差很大,說明各上市公司研發人員數量相差很多,最小值為0,最大值為41 385;研發投入金額的自然對數標準差較小;樣本中上市公司資產負債率均值為0.4216,最小值為0.0173,最大值為10.4952;第一大股東持股比率相差很大,標準差高達14.1185,最小值為3%,最大值為89.09%;樣本中董事會人數也由0—17不等;獨立董事人數占董事會人數均值為37.74%。

表2 描述性統計分析
表3相關性分析顯示,企業規模、負債率、股權結構、董事會治理、獨董比例均與研發人員數量呈顯著正相關關系,但是資產收益率與研發人員數量相關系數為正,但是并不顯著;企業規模、負債率、資產收益率、股權結構、董事會治理、獨董比例均與研發投入金額呈顯著正相關關系。

表3 相關性分析
1.全樣本影響因素回歸分析。
由表4回歸結果可以看出,企業規模對研發人員數量和研發投入金額均有顯著正相關作用,系數分別為748.2489和0.7740,所以,假設1通過檢驗。負債率對研發人員數量在1%的水平上顯著,系數為-355.9570,負債率對研發投入金額在1%的水平上顯著,系數為-0.3556,所以負債率與創新能力呈顯著負相關關系,假設3通過檢驗。資產收益率對研發人員數量和研發投入金額均在1%的水平上顯著正相關作用,所以,假設5通過檢驗。

表4 全樣本影響因素回歸結果
2.子樣本影響因素回歸分析。
由表5子樣本影響因素回歸結果可以看出,就企業規模而言,企業規模對研發人員數量和研發投入金額均在1%水平上顯著,但是國有企業中,企業規模對研發人員數量和研發投入金額系數分別為1 001.153和0.7838,民營企業中系數為562.6445和0.7801,所以,國有企業與民營企業相比,企業規模對創新能力的作用更強,假設2通過檢驗。就負債率而言,國有企業負債率對研發人員數量和研發投入金額均在5%水平上顯著,系數為-649.6463和-0.3304,民營企業中,負債率對研發人員數量影響不顯著,對研發投入金額顯著負相關系數為-0.2933,所以,國有企業與民營企業相比,負債率對創新能力的作用更強,假設4通過檢驗。就資產收益率而言,只有國有企業中資產收益率對研發投入金額在顯著性水平1%上具有正相關關系,其他均為不顯著。因此,假設6未通過檢驗。

表5 子樣本影響因素回歸結果
為了進一步增強回歸分析結果的可信程度,本文借鑒孫靖宇等[4]的方法,將被解釋變量替換為研發投入占營業收入的比例進行多元回歸。回歸結果顯示,與前文所得結論基本一致,由此說明前文中所列示的結論具有一定的穩健性。
本文以2015—2019年上市公司數據為樣本,研究了上市公司創新能力影響因素。研究表明:企業規模、負債率、資產收益率均與創新能力呈顯著正相關關系,且國有企業與民營企業相比,企業規模及負債率對創新能力的作用更強;但是與國有企業相比,民營企業資產收益率對創新能力的作用更強。
依據以上的結論,本文建議:第一,企業應在風險可承受范圍內盡量擴大企業規模,形成規模效應,擠出利潤空間,為研發奠定基礎。第二,企業要響應國家去杠桿的號召,使用自有資金進行研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