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宇欣
(上海大學管理學院 上海 200436)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指出:“各門課程都要守好一段渠、種好責任田,使各類課程與思想政治理論課同向同行,形成協同效應。”如何在專業課程的課堂教學中融入思政元素,避免課程教學設計變成思想政治理論課和專業課程簡單地疊加、“兩張皮”現象,潤物無聲地進行知識潛移默化,實現對大學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教育,培養合格的財務人才[1],是會計專業課程思政教育亟待解決的問題。
筆者認為,首先,專業課程的課程思政不能脫離專業課程的本身屬性,專業課程仍然應該聚焦“高階性、創新性、挑戰度”進行建設[2],課程的教學本身就是傳授知識、技能和價值觀,只不過以往在高校的課堂教學中往往忽視了價值的傳遞;其次,“守好一段渠”,關鍵是將學科和課程本身的育人價值加以提煉進而內化融入到課程設計之中;最后,課程思政不能僅僅局限在教的內容的設計中,更應該體現在教師教的全過程和學生學的全過程之中,教師應該用一言一行去感染學生,在師生共同面臨的情境中去共同探索知識的魅力,應在教學方法的根本變革中得以體現課程思政。基于此,本文以“會計信息系統”課程為例,分析課程希望傳遞的思政元素和學科價值,進行了課程的再造。
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指出,“思想政治工作從根本上說是做人的工作,必須圍繞學生、關照學生、服務學生,不斷提高學生思想水平、政治覺悟、道德品質、文化素養,讓學生成為德才兼備、全面發展的人才”。“要堅持不懈培育和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引導廣大師生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堅定信仰者、積極傳播者、模范踐行者”。總書記這些重要的論述為我們課程改革提供了基本的遵循。
新中國的會計發展與經濟發展始終同步,為會計類課程思政改革提供了天然的素材和養料。就“會計信息系統”課程本身來說,它是學生系統修讀了基礎會計、成本會計等一系列會計專業基礎課程后對知識綜合運用和實踐性課程。因此,這門課程應進行會計學科價值的挖掘,進而向學生傳遞價值觀念。
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提出的24個字是分別從價值目標層面、社會層面、個人行為層面三個層次的高度凝練,是對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建設目標、對美好社會的生動描述,對公民基本道德規范的完整描述。所以應該通過課程教學讓學生感受到我們國家經濟發展的巨大成就,讓學生感受到社會的共同價值,讓學生深切體會并踐行個體應該恪守基本道德準則。因此從“會計信息系統”課程教學的宏觀目標層面應該讓學生認識到,在“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的目標下我們為什么有會計信息系統,為國家經濟發展提供怎樣的支撐保障;在“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的規則下,我們應該有怎樣的會計信息系統;在“愛國、敬業、誠信、友善”的要求下,每一個個體如何使用并發展會計信息系統。
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提出要“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會計信息系統”課程既要注重培養學生“不做假賬”的道德操守,也應注重通過課程學習體現會計與治理創新對社會的貢獻。這也是這門課程思政目標在微觀層面希望達成的具體要求。
一方面,“不做假賬”是會計相關法律法規的高度概括凝練,是一種行業道德規范,是一個誠信為本的底線意識,更是會計人才培養必須要傳遞的核心價值。另一方面,可靠的會計信息是企業科學管理決策和政府宏觀經濟決策的重要保障。會計信息系統本身承載了影響公司戰略和競爭優勢的預測性分析的任務,是增加企業組織價值的重要手段,是推動社會治理創新的重要載體。所以在課程教學中也應該注重學生形成系統思維,不能僅僅就會計和財務的角度去分析。
基于對課程應傳遞的思政元素和學科價值的分析,我們認為課程教學應該有如下基本原則:一是要以歷史唯物主義和辯證唯物主義為基本方法,以潤物無聲的方式貫穿于教學之中;二是要高度重視中華民族連綿不斷發展的歷史以及會計的發展與經濟社會發展同步的歷史,注重對中國的會計話語體系和準則框架的理解,多維體現中國共產黨領導下走適合自己的發展道路的歷史而設計的會計準則框架的成就;三是要看到全球化進程中中國會計準則與世界趨同并不是完全照搬照抄,而是具有合理的現實性,特別是我國提出的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和倡導“一帶一路”為契機推動全球化的影響和前景。
“會計信息系統”課程分為理論教學和上機實踐兩個環節。在課程設計中,我們將理論教學內容分成了三個模塊,第一個模塊是“會計信息系統理論基礎”,這個部分側重于布局謀篇,將學生帶入“國家-社會-企業”的情境設置,讓學生在知識學習的過程中理解國家發展的進程;第二個模塊是“會計信息系統的應用”,這個部分注重運用PBL的課程設計理念,圍繞企業運行的虛擬案例來討論、認識并使用會計信息系統;第三個模塊是“會計信息系統與治理創新”,這個部分是希望對學生進行“循環提升”,基于之前的實踐操作和問題解決,運用實際案例引發學生思考如何運用、設計完善會計信息系統,并促進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的提升。上機實踐環節則圍繞理論教學進行實踐操作進行。整體的課程設計試圖通過以課程為手段,在培養學生的能力和德性過程中建立課程與思政間的鏈接,進而形成知識、思政相交融的教學結構。
1.注重基于問題的教學情境設計。比如在會計信息系統應用模塊的教學設計中,我們將“賬務處理和總賬子系統、采購與付款核算與管理、銷售與收款核算與管理、存貨核算與管理、薪資固定資產核算與管理”等不同的系統,采用一個虛擬企業運行的典型案例進行教學,站在企業領導層的角度,提出真實情境下不同角色人員對于系統的思考,同時根據國內一些上市公司的財務造假案例進行數據推演模擬,進而誘發學生基于實際問題的思考并進行實踐操作。在教學過程中,教學是為理解而教,使得學生面臨基于企業真實運行情境所產生的問題,而不再是僅僅學習軟件的操作和使用。為了更好地促進教學模式的轉變,采用了“翻轉課堂”的形式,即具體軟件的操作知識通過短視頻和網絡課程資源進行提供,而在理論教學的課堂中,師生間進行的是一種互動式、研討式的教學,在實踐上機教學中圍繞的是基于問題的模擬實踐操作,這樣形成了“線上”與“線下”結合、“理論課”與“實踐課”互動的教學形態。而在師生共同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學生能自然而然地感受到“造假”的危害,形成了系統的思維,理解了合作的重要。當課程在第三模塊將學生再基于實踐教學帶回新時代中國制度背景下“會計與治理”的思考之中的時候,學生也會更為深切感受到我們國家發展的巨大成就,以及在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過程中每個個體應承擔的責任。
2.注重問題的開放性和層次性。問題邏輯是將教材體系轉化為教學體系的重要手段,選取師生需要共同解決的問題是課程設計的關鍵,也是理論教學環節的重要內容。在教學設計中,我們注重基于問題邏輯對教材內容的重組,并結合上機操作實踐的內容在理論教學中進行討論。
比如,在存貨核算與管理的理論教學中,為學生設置了下面的系列問題:“為什么根據系統數據顯示,公司在引進了先進的設備提高生產率后反而產品的生產費用變得更高?為什么其他公司生產的同類產品價格的定價低于系統顯示的制造成本?為什么成本核算不能夠體現產品質量改進的效果?為什么產品質量提高、庫存水平降低情況下財務報告顯示盈利能力反而降低了?”這些問題的解決不是可以用書本上固有的知識介紹能回答的,而是學生必須結合上機實踐操作才能發現問題并進行討論進而找尋解決之策。
當師生共同在課堂上回答和解決了這些問題后,再為學生留下更為開放的問題進一步激發他們的興趣。我們在會計信息系統應用模塊每一節課的最后再分別提出“引入新技術新工藝后,企業成本核算系統如何應隨著進行相應的變化?如何完善會計信息系統進而提高組織的銷售活動的效率和效果?如何改進采購系統去避免系統缺陷所導致的公司重大財務問題?如果公司要到海外上市,如何利用現有的會計信息系統編制基于國際會計準則的財務報告?”等更為開放的問題啟發學生進一步的思考。當學生的求知欲望得到提升后,課程教學的目的就已經基本達成了。
結合課程思政教學理念來看,在第一模塊“會計信息系統理論基礎”教學中,討論中國的會計話語體系和準則以及會計信息系統構建,也正是運用歷史唯物主義的觀點進行分析。“會計信息系統應用”第二模塊舉例的問題提出的矛盾和引導學生經過上機實踐之后的問題討論,也是運用了辯證唯物主義主義的矛盾分析法和辯證唯物主義認識論的首要的基本觀點——實踐論。學生在問題的解決過程所領悟到的也正是局部與整體、本質與現象等的辯證唯物主義對立統一的基本規律。在第三模塊教學對會計信息系統與國家治理的討論,也體現了量變與質變的辯證唯物主義的基本規律。正是通過培養學生的能力從而引導學生領悟這些原理,進而在凸顯學生主體意識過程中培養學生的德行和提升人文精神。
3.注重診斷性評價與形成性評價結合。評價是教學的指揮棒,評價本身體現了對于學生教育過程中應該傳遞的一種價值取向。如果不能在教學過程中使用診斷性評價去促使每個學生不斷改進自己的學習,那么評價本身就是無意義的。用考察知識點的試卷完成的終結性評價將學生分等的做法,學生考完就意味著學習結束了,以后也不會有任何改進和提高。從課程思政的理念出發,這一評價的方法必須改變,其目的是促進每個學生學習都能成功,讓學生深刻感受到在課程學習結束之后,還意猶未盡,還覺得有許多問題需要去探索、去解決。
在教學實踐中,我們注意提高平時對學生評價在課程學習總體評價中的比重。在每周的理論課后和實踐課后都會給學生一個綜合的評價結果,共同組成了最終的平時評價。每周的評價綜合學生的努力因素、態度因素、問題解決的成果,并實時反饋給學生。這種評價起到對學生未來一周學習的引導作用,也便于教師根據學生的反饋動態調整教學的重點、進度和要求。但是過程的評價也存在“貼標簽”的可能,即將學生分為不同的等次,造成“強者恒強、弱者恒弱”。為了避免評價好壞之分產生的競爭關系,形成和諧互動的學習關系,在上機實踐環節中,根據學生的學習特點和優勢將學生形成不同的合作小組進行實踐。將學生之間的競爭關系轉換為合作關系,讓學生之間的比較競爭轉變成自我競爭,以學習成功為目標進行合作學習,鼓勵互助,引導學習能力較強的學生更強、學習能力弱的也可以在團隊中獲得提升。在全部學習結束之后,再通過學生和合作團隊成員根據整體的課程學習成果進行自評和互評,側重于整體的學習獲得感,這也是學生平時評價的另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同時也是為了引導學生不要去關注某一章節學習過程的局部成功,而要關注課程學習的整體成功。
評價的根本目的是為了引導學生,也是樹立一種價值取向潛移默化地去教育學生。對照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的“思想政治工作從根本上說是做人的工作”,評價理應是教育學生的一個重要的手段和途徑,根本目的還是為了培養人、塑造人。
課程思政改革在新時代面向“百年未有之大變局”,是具有極強的現實性的。我們培養的是社會主義的建設者和接班人,我們的課程教學必然不能只關注知識層面,而忽視價值觀層面的思考。
當前高等學校教育中普遍存在重科研、輕教學的現象,受此影響,一些教師為了提高考核業績,往往只關注完成教學工作量,認為育人是思想政治理論課和輔導員的事。對于這種錯誤的認識必須加以重視,應及時采取有效措施,從根本上改變考核方式和方法。錢偉長先生曾經說過:“你不上課,就不是老師;你不搞科研,就不是好老師”[3]。好的老師應是以科研為手段不斷加深對未知世界的理解,進而回到課堂用知識的獨特魅力去感染學生,帶領學生共同去攀登知識的高峰,教師的根本任務還在于育人。而實施課程思政不僅僅是讓教師的精力回歸教學,而是要更高質量、更高層次地回歸教學、回歸育人。
教師的水平高低是課程思政效果的關鍵。習近平總書記要求廣大教師要爭做“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實學識、有仁愛之心的‘四有’好老師”,是對教師的系統要求。好老師站在講臺上就是最好的思政,教師的科研成就、鉆研精神和對教學的態度本身就是為學生樹立示范。比如葉企孫先生曾經在西南聯大講授熱力學課程,“每次課的題目都一樣,但是每年講的內容都不一樣,不斷充實最新學科內容、更新最新的時事案例。每次課講一個概念,從歷史發展說明人類對物理世界的認識,以及怎樣用這種認識來提高我們的生活水平和滿足生活需要的各種事實,激發學生對于知識的追求探索。”[3]大師教學中的言行品德對學生的影響是很深遠的。所以,做好課程思政,從本質上看還是教師要立志成為“大師”,進而成為學生終身發展的引路人。
課程教學結束后,我們能更加深刻體會到了什么是課程思政。不僅僅是簡單地嵌入課程思政元素,評價課程思政的效果是要看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獲得的能力、體悟到的價值;是看師生在教學相長的過程中,師生在共同探究知識的過程中是否產生了新的知識以及對知識的貢獻。可能學生畢業的時候已經完全忘記了課堂講授的知識,但是獲得的能力以及分析問題、解決問題中的態度會讓他們終身受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