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佳瑋 姚柳楊(博士)
(陜西師范大學國際商學院 陜西 西安 710062)
隨著我國經濟的快速發展,生態環境保護和治理成為黨和國家關注的重點,也成為可持續發展的必然選擇。黨的十八大提出“五位一體”發展總體布局,首次將生態文明建設納入國家發展戰略。黨的十九大以來,我國綠色發展的戰略發現越來越清晰,以“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為核心的綠色發展觀已經成為推動我國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的基本理念。在實現“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和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關鍵時期,綠色發展已經成為各級政府的發展理念和基本指引。從本質上看,綠色發展理念形成的過程,正是我國人民不斷探索新型發展模式以緩解資源與生態環境約束的過程。
綠色經濟是實現綠色發展的重要途徑,經過多年建設,陜西省綠色經濟成就已經邁入全國先進行列。作為傳統能源大省,近年來,陜西省為實現能耗和碳排放大幅下降采取了一系列環境保護措施,為實現污水零排放建成污水循環利用系統,為實現煤炭綠色開采而實施“清潔煤技術示范推廣項目”,這些措施的實施有力推動了陜西省綠色經濟發展的成效。與此同時,陜西省經濟結構調整正在加速進行,“綠色”經濟體系已經基本形成,特別是戰略性新興產業加快發展,增加值占GDP比重接近30%。當前,“綠色陜西”已經成為陜西省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目標,未來,陜西省將以“山清水秀、低碳環保、循環經濟、舒適宜居、與自然和諧共生”作為綠色陜西建設的最高目標,不斷推進陜西省經濟持續健康發展。
盡管近年來綠色陜西建設成效顯著,還有不少關鍵問題需要解決,其中陜西省綠色經濟發展績效評價標準的構建非常重要,科學合理的評價標準對于推動綠色陜西建設具有積極意義。鑒于此,本文將依據“陜北黃土高原區、關中平原區、陜南秦巴山區”的地區特征出發,構建符合陜西省實際的綠色經濟發展績效評價體系,為陜西省綠色經濟發展目標的穩步推進提供政策參考。
英國經濟學家皮爾斯最早提出“綠色經濟”的概念,他認為社會經濟的發展應與資源環境條件相匹配,不能突破自然資源環境的“承受力”。既不能因為盲目發展經濟而造成經濟社會分裂或生態環境危機的出現,也不能因為自然資源過度開發導致資源環境遭到破壞以致經濟社會無法持續發展的發生。2011年,聯合國環境規劃署發布的《邁向綠色經濟》提出,綠色經濟能夠有效降低生態環境被破壞并減緩資源枯竭的過程,同時有利于提高經濟社會的發展并提高人類福祉和社會公平。進一步的,該報告對綠色經濟發展績效評價指標提出指導性意見,提出資源效率、經濟轉型和社會福利應該是綠色經濟發展績效的重要組成部分,這也成為全球綠色經濟發展績效評價的基礎。
在綠色經濟發展績效評價方面,學術界也積極進行了研究。席廣亮等(2008)對江蘇省綠色產業進行了績效評價,其構建的評價指標體系包括綠色經濟發展目標(1個)、二級評價指標(5個)和具體評級指標(15個),但該指標體系較主觀,對綠色經濟發展績效評價的客觀性不足。隨后,北京師范大學、西南財經大學和國家統計局(2010)構建了我國省級綠色經濟發展績效評價指標體系,該指標體系由目標層(1個)、評價層(3個)和具體指標(55個)構成,在綠色評價指標體系構建基礎上,利用加權評價法對我國省級綠色經濟發展績效進行評價,并提出了促進綠色經濟發展績效的政策建議。此后,郭永杰等(2015)構建了區域綠色經濟發展績效評價指標體系,并以寧夏為研究對象,綜合考慮資源承載力、區域經濟增長率以及政府支持程度等三個方面,構建了包括32個具體指標的寧夏縣域綠色經濟發展績效評價體系,該指標體系切合當地綠色經濟發展實際,評價結果對促進當地綠色經濟發展具有積極效用。張歡等(2016)對湖北省綠色經濟發展績效進行評價,將綠色高端發展、綠色美好家園以及綠色生產消費等作為湖北省綠色經濟發展目標,構建了包括24個具體指標的綠色經濟發展評價體系。劉曉男等(2018)基于2015年統計數據,將綠色經濟增長率、政府支持力度以及資源環境承載能力作為綠色經濟發展績效評價目標,運用熵值法對山東省各地級市的綠色經濟發展的空間差異進行了測度分析評價,對不同的地區提出提高綠色發展的建議。劉佳莉(2017)對企業環境成本的戰略控制,從長期全面的層面分析,企業承擔保護環境責任的同時,如何擁有持久的成本競爭力進行了分析。認為只有從我國目前環境成本存在的問題入手,分析綠色經濟發展模式下成本控制理論基礎,從價值鏈視角能更好地促進企業發展,提高成本競爭力。
綜合以上研究成果,本文認為,綠色經濟發展績效評價體系的構建應當充分考慮地方的特點,不能照搬照用,因此,本文結合陜西省地區特征,建立有著陜西省特色的綠色經濟發展績效評價體系,為陜西省綠色經濟發展提供政策建議。
綠色經濟發展績效評價的影響因素有很多,由于無法列出所有影響因素,所以本文采用“約束理論”設計陜西省綠色經濟發展績效評價指標體系,即重點關注影響陜西省綠色經濟發展績效的“短板”因素。同時,在指標體系設計過程中要遵循幾個原則。
陜西省綠色經濟發展績效評價體系的構建既要充分考慮已有理論研究成果,又要系統反映陜西省綠色經濟發展實踐狀況。在選取陜西省綠色經濟發展績效評價指標時一方面要考慮指標的科學性與客觀性,另一方面也要考慮指標數據的可得性與簡明性,最終實現指標體系理論性與實踐性的統一。因此,本文優先考慮使用現有統計資料中已經存在的指標,并且被選擇指標應具有代表性。
陜西省綠色經濟發展績效評價指標體系既要客觀全面地反映綠色經濟發展水平,還要盡可能地避免指標間的重疊性。同時,針對陜西省綠色經濟發展的主要問題和關鍵問題,提出客觀可行的指標評價指標體系,最終促使陜西省綠色經濟發展績效評價指標體系的系統性和獨特性的統一。
陜西省綠色經濟發展績效評價應與區域經濟社會和資源環境相協調,因此在設計陜西省綠色經濟發展績效評價指標體系時,要充分考慮陜西省不同地區經濟社會發展的差異性。為此,本文在設計陜西省綠色經濟發展績效評價指標體系時將陜西省各地經濟社會發展水平分為不同層次,同時與自然資源區域特征相結合,從而實現陜西省綠色經濟發展績效評價空間性與時間性的統一。
陜西省綠色經濟發展績效評價指標體系應該具備橫向和縱向可比的功能。橫向可比性是指陜西省綠色經濟發展績效評價結果應該能在陜西省不同地區可以比較;縱向可比是指陜西省同一地區的綠色經濟發展績效評價結果在不同年份可以進行比較。同時,陜西省綠色經濟發展績效評價指標應該含義明確,口徑一致,同時與國內外現行統計指標具有一致性,必須具備可靠性。
本文在系統論思想基礎上,借鑒何孝穎(2013)等綠色經濟發展績效評價四面體模型構想,并考慮北京師范大學等(2010)創建的綠色指標體系,結合陜西省綠色經濟發展績效評價的目標,建立了陜西省綠色經濟發展績效評價指標系統,包括經濟發展指標、資源稟賦指標、生態環境指標和社會生活指標等四方面指標,并最終形成符合陜西省綠色經濟發展實際情況的綠色經濟發展績效評價指標體系的四面體模型。本文構建的陜西省綠色經濟發展績效評價指標體系四面體模型,包括社會生活指標、經濟發展指標、生態環境指標與資源稟賦指標四個層級指標,他們位于四面體模型的四個頂替點,所包圍的空間構成了陜西省綠色經濟發展績效評價指標體系系統。如圖1所示。
圖1 陜西省綠色經濟發展績效評價指標體系的四面體模型
基于陜西省綠色經濟發展績效評價指標體系四面體模型,結合上述四類指標之間的聯系,考慮到現今陜西綠色經濟發展關注的重點、難點問題,本文將陜西省綠色經濟發展績效評價指標體系劃分為經濟發展指標子體系、資源稟賦指標子體系、生態環境指標子體系和社會生活指標子體系,詳見表1所示。
表1 陜西省綠色經濟發展績效評價指標體系
本文認為經濟發展仍是綠色經濟發展的關鍵指標,而經濟發展結構和經濟發展質量是表征經濟發展的重要內容,因此,陜西省綠色經濟發展績效評價要在保護資源環境的基礎上,提高經濟發展速度和質量,重點發展可持續、低碳環保的產業,不斷推動高新技術和高附加值產業在GDP中的比重。因此,陜西省綠色經濟發展績效經濟發展指標子體系包括經濟環境和低碳產業兩個方面。其中,經濟環境包括GDP增長率、人均GDP和服務業占GDP比重三個指標,用以表征陜西省綠色經濟發展結構特征;低碳產業包括高新技術產值、每萬人科研人員數、科研經費支出以及申請專利數量四個指標,用以表征陜西省綠色經濟發展質量特征。
本文認為資源稟賦是綠色經濟發展可持續發展的關鍵指標,而資源消耗和資源存量是表征資源支持綠色經濟可持續發展的關鍵指標,因此,陜西省綠色經濟發展績效評價要在合理控制生產生活資源消耗的基礎上,不斷提高資源存量,該指標可作為地區資源消耗的后備實力。陜西省綠色經濟發展績效資源稟賦指標子體系包括資源利用和資源存量兩個方面:資源利用包括能源綜合消耗率、單位產值能源(標準煤)消耗量、單位產值電力消耗量和單位產值工業用水量四個指標,用以表征陜西省綠色經濟發展資源消耗特征;資源存量包括人均耕地面積和人均森林面積兩個指標,用以表征陜西省綠色經濟發展資源潛力特征。
陜西省在能源化工產業、汽車產業、電子信息產業、新材料產業、航空航天產業、醫藥產業等支柱產業占工業比重非常大,這些產業往往大量消耗資源并對生態環境造成重大破壞,該問題持久且難以解決,在本文中生態環境污染設置為負向指標。而植樹造林、污水處理和垃圾處理等有利于生態環境的持續改善,故作為正向指標。陜西省綠色經濟發展績效生態環境指標子體系包括環境污染和環境治理兩個方面。其中,環境污染包括工業廢水排放量、工業二氧化碳排放量、工業煙塵排放量和酸雨程度四個指標,用以表征陜西省綠色經濟發展對生態環境的負面影響;環境治理包括PM2.5值、造林面積、污水處理率和垃圾處理率四個指標,用以表征陜西省綠色經濟發展對生態環境的積極作用。
陜西省綠色經濟發展績效社會生活指標子體系包括綠色生活和綠色家園兩個方面。其中,綠色生活包括用水普及率、用氣普及率、每萬人公交車數和飲用水水質四個指標,用以表征陜西省綠色經濟發展對人民生活改善的積極影響;綠色家園包括建成區綠化率和人均公園面積兩個指標,用以表征陜西省綠色經濟發展對社會生活環境的積極作用。
陜西省綠色經濟發展績效評價指標體系詳見表1。
本文基于系統科學建立了陜西省綠色經濟發展評價的四面體模型,給出了綠色經濟發展績效評價指標體系構建的思路和基本原則,在此基礎上,提出了陜西省綠色經濟發展績效評價指標體系內容并進行詳細闡述。今后,我們將在構建綠色經濟指標體系的基礎上進一步構建計量經濟分析模型,采用詳實數據,對陜西省綠色經濟發展績效進行綜合評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