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潤澤
少先隊每日常規檢查早已成為小學校園文化建設中非常重要的一個環節。每日常規檢查不但是一種常規的校園管理活動,而且是有效培養學生合作能力、責任意識和管理能力的重要載體。學生在少先隊每日常規檢查中不僅能進行自我管理,還能夠在管理執勤過程中培養自己的責任擔當意識。筆者針對當前少先隊員責任擔當意識有所欠缺的現狀問題,提出了相應的優化培養策略。
一、少先隊員責任意識的缺失問題
1.意識不強
在少先隊每日常規管理中,學生在不同的崗位履行職責。但是,在實際操作過程中,一些學生沒有充分履行自己的崗位職責,責任擔當意識不強。他們只是覺得在校園執勤是一件令人驕傲的事情,至于自己的管理職責是什么,有些時候不太清楚。在執勤過程中,他們常常穿梭于樓梯走廊以及其他場所,并不是很清楚紅領巾監督崗的重要職責是提醒少先隊員課間活動安全有序,崗位意識不強。在教學樓不同樓層執勤的學生,在上午上課之前要及時提醒各個班級進行自主晨誦。每天下午,少先隊各個部門都會分析總結每天執勤管理的情況,但是有時他們也會忘記關閉電源。類似的情況經常發生。
2.缺乏意識
部門執勤是少先隊管理活動和文化建設的一個組成部分,是發揮少先隊管理職能的一種策略。可是,在每日執勤活動中,經常發現有學生遲到或離崗等不良現象。在某些崗位管理空缺時,同一部門的其他成員不能夠及時幫助。此外,在學校開展重要活動時,少先隊各個部門溝通協調不夠,他們缺乏責任擔當意識,只覺得自己屬于少先隊某個部門,并沒有認識到都屬于少先隊大家庭。
當下的學生群體中,獨生子女居多,他們還沒有能力處理好個體、他人與集體的關系。在他們心目中,自我意識第一重要,缺乏關于集體以及社會的責任擔當意識;他們習慣于索取,認為個體價值比集體價值重要。在集體活動中,他們的責任擔當意識不強,一些學生只是在教師的管理下才能夠執勤管理,無人督查時,他們甚至會逃離工作崗位,這些現象從側面映射了一些學生在集體生活中的責任意識是受外部紀律約束而產生的,但他們對自己在集體中的角色責任不太清楚,再加上小學階段的集體教育內容以灌輸強制為主,也從某種程度上削弱了小學生維護集體利益的責任意識。
二、提升小學生責任意識的優化策略
1.明確責任,強化擔當意識
一些同學成為少先隊員,只是著眼于表面形式的光榮。針對這種現狀,大隊輔導員要經常和學生談心,逐步引導學生強化責任擔當意識。此外,在少先隊換屆選舉后的那個月,大隊輔導員每天要參與不同部門的會議,了解學生執勤的每日反饋情況。同時每個月召開一次大隊委全體會議,密切關注學生動態,及時為學生排憂解難。借助中心演講、小隊展評和推優評先等評價反饋方式,讓學生逐漸強化責任擔當意識,引導他們深切感受每日執勤的責任意義。只有曉之以理、動之以情,才能在思想上和行動上規范學生的管理。責任擔當不是一句空話,是細化落實在每日執勤中。
2.突出主體,提供鍛煉載體
事實上,學生在每日執勤管理過程中,都會遇到一些新的問題,這恰恰是鍛煉學生管理能力的有效契機。教師不能越俎代庖,要積極肯定學生的管理行為,鼓勵他們用責任和擔當去自主解決新的問題。在每月一次的大隊部會議中,輔導員可以把平時觀察拍攝的圖片和視頻優化組合,制作成有聲有色的微課。引導學生認真觀看,并暢所欲言。此外,推行執勤輪崗制度,少先隊各個部門每個月輪換一次,如此,學生可以在不同崗位中體驗到不同的責任。借助制度的優化,不斷提升小學生的責任擔當意識。小學生的可塑性很強,輔導員要引導學生知曉自己在少先隊管理中承擔的責任,積極優化活動情境,促進學生在生活情境中提升管理能力,強化責任意識,建立管理責任區,進行強化訓練,并及時給予指導和鼓勵。
3.示范引導,發揮指導價值
在增強學生責任意識的過程中,教師的率先垂范尤為重要。教師良好的道德修養和行為習慣是影響、熏陶學生人格的重要榜樣。身教勝于言傳,教師的行為示范對學生的促進作用比言語說服更有效。學生責任擔當意識的強弱和教師言行有著必然的內在聯系。輔導員要身正為范,要求學生做到的自己必須帶頭執行。比如,學生首次上崗執勤,輔導員可以手把手指導,教給他們分工、管理的具體策略。學生熟悉了流程之后,輔導員就可以放手讓學生自主管理。輔導員要培養大隊委員的管理能力,大隊委員發揮先鋒模范作用,帶動各個部長開展工作。學生每日執勤管理時,輔導員也要和他們一起提前上崗,有時還要來得比學生早一些,在潛移默化的示范引領中提升學生的責任擔當意識。輔導員要做好每日巡視,看到學生執勤,可以親切地詢問相關情況。對于學生不能解決的問題,輔導員要及時提供幫助。這種示范引領作用,會進一步增強學生的責任意識。
少先隊日常管理為學生的能力提升提供了多樣化的舞臺,學生可以參與其中,體驗各種角色的責任擔當。實踐證明,經過一個學年的有意識培養,學生的責任擔當意識得到了有效提升,有些學生的進步還非常顯著。總而言之,只要輔導員不斷優化策略,提供鍛煉平臺,學生的責任擔當意識和行為管理能力一定能有效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