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霞
摘 ?要:在高中歷史教學中,教師要引導學生積極展開分析,提升他們史料實證的能力。通過階級分析、邏輯分析、比較分析等方法都能讓學生理性思考,把握住歷史發展中的隱性規律,從而提升史料實證能力。
關鍵詞:分析法;史料實證;高中歷史
史料實證能力指的是對獲取的史料進行辯證分析,并運用可信史料努力重現歷史真實的態度與方法。高中學生邏輯思維能力已經得到了一定的發展,教師可以組織他們積極展開理性分析,嘗試提升史料實證的能力。
一、階級分析,考慮立場屬性
階級和階級斗爭是一定歷史階段的客觀存在,在研究各種歷史現象的時候,可以使用階級分析法,考慮一下各個階級的立場,然后融入到歷史問題的探究中,這樣就能提升史料分析的能力。在探索中學生發現在階級社會中遺留下來的各種人類活動史料,大多自覺或不自覺地帶有不同程度深淺的階級印跡,如果能運用階級分析法展開探究,則能更好地分辨真偽。
在學習“辛亥革命”的時候,教師引導學生分析辛亥革命的社會影響力。有學生對辛亥革命的評價并不太高,認為其不夠徹底。此時教師引導學生運用階級分析的方法展開探究,嘗試思考辛亥革命的影響力。如果學生能站在民族資產階級的角度分析,將民族資產階級和封建階級進行對比,則能更好地發現辛亥革命的先進性。學生認識到辛亥革命在中國形成了“敢有帝制自為者,天下共擊之”的民主主義觀念,而這種觀念是以前所沒有的,辛亥革命讓民眾的思想更為解放,這樣就為建立民主共和國奠定了思想準備。此外學生還收集到了一些資料,了解到辛亥革命以來形成了不少新的習俗,這樣他們就認識到政體的改變讓民國初年的社會面目一新,同時這也促使早期的中國共產黨人在接受辛亥革命的洗禮后逐步從民主主義者轉變為共產主義者。在整合了這些因素后,學生認識到辛亥革命有一定的先進性。
在歷史探究中,教師要引導學生嘗試了解各個階級的政治面貌,了解他們的立場態度,并展開力量對比,這樣就能更好地認識各個歷史運動的原貌,從而把握住各個歷史人物的言論和行動,提升學習效率。
二、邏輯分析,探究因果關系
邏輯分析法指的是在歷史探究的過程中,搞清楚歷史事件之間的因果關系,嘗試判斷歷史問題的是非。教師要引導學生運用分析、抽象、概括、歸納等方式探究歷史發展的規律,從而抽象出其中最本質的東西,然后再進行歸納總結,從而提升認知效果。
對于一些問題教師沒有直接給予答案,而是讓他們自主探究,嘗試搜索更多的史料,探索一下是否有因果關系。在這樣的探究中,學生逐步明白了如何結合史料探究歷史因果關系。
教師可以讓學生積極展開邏輯分析,運用“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方法探尋歷史事件發生的原因、經過、結果,嘗試判斷是非,并試著揭露歷史發展的客觀規律。
三、比較分析,追溯隱性規律
比較分析也是一種提升學習效果的好方法,教師要引導學生從歷史事件、人物、思潮、學派等各種角度入手進行對比分析,嘗試探尋異同點,挖掘出隱藏在歷史事件中的隱性規律。
例如在學習“近代中國經濟結構的變動”的時候,教師引導學生搜索各種史料,然后從中整理出歷史規律。學生首先尋找一下能體現人們生產方式改變的史料,如蔣夢瞵《現代世界中的中國·民國初年》中提道:“女人已經不再紡紗織布,因為洋布又好又便宜。”教師引導學生思考:“從這些史料中大家能總結出怎樣的歷史規律呢?”學生發現這些史料不僅展現出了人們的生產方式發生改變,而且還能讓人們認識到隨著社會的發展,舊的生產方式逐步解體,新的生產方式則應運而生。教師鼓勵學生再嘗試尋找其他歷史階段的材料,看看該規律是否具有普遍性。學生發現,除了近代中國以外,古今中外都有類似的情況出現,這樣他們就發現,自己的確總結出了一條歷史發展的規律,該規律具有一定的普遍性。
教師可以引導學生運用多種方式展開比較分析,如采用宏觀比較和微觀比較相結合的方式,還可以采用橫向比較和縱向比較交錯的方式,這些方法都能讓學生更好地了解歷史,挖掘隱藏其中的規律。
英國學者柯林伍德認為:“歷史學是通過對證據的解釋而進行的。”在高中歷史教學中,教師要提升學生史料實證的能力,就要促使他們學會分析史料,分析史料的角度很多,教師要指導學生從階級角度、邏輯角度等各種方面入手,嘗試判斷史料的真偽性,從而學會更科學地利用史料輔助歷史理解,展開歷史解釋。
參考文獻:
[1]李文巍.高考歷史主觀題抽象概括能力提升策略[J].教學與管理,2019(28):69-71.
[2]戚兵,王經會. ?新課改下高中歷史教學存在的問題及措施[J]. 高考. 2018 (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