費凱
摘要:在當今的油畫創作教學中,油畫創作的表現方式也開始呈現出多樣的方式和形式。尤其是在當下網絡傳播高速發展的今天,圖像信息的形式變化萬千,全球的油畫藝術交流也是十分頻繁的。在以往的油畫教學方面,不少教師會側重抓學生的基礎,忽視了表現方式的創新。本文旨在探討油畫教學中如何挖掘學生的油畫創作性和表現方式的創新,以相關藝術家作品為敲門磚,從幾個方面探討如何引導學生提高油畫創作能力。
關鍵詞:油畫創作? 表現方式? 改變? 創新
中圖分類號:J205?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8-3359(2021)18-0047-03
專業的美術院校在油畫創作課程授課前,都會有一系列相應的造型訓練的課程,比如素描、油畫靜物、油畫風景、油畫人體等相關課程的一系列推進式教學。在整個教學過程中往往不少專業教師比較注重學生寫生和專業基礎的訓練,這個偏向“打基礎”的教學側重點本身是沒有任何問題的,但是我們首先要明確“打基礎”是為了更好的去創作表達,而不僅僅是為練就技術而作畫,課程最終目的還是要回到油畫創作上,油畫創作教學可以從改變表現方式入手。
一、積極引導學生改變畫面中的常規思維
常規思維顧名思義即正常的事物邏輯關系,而充分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是要勇于打破事物正常的邏輯關系。肖像油畫是我們較為熟悉的一種常見的表現方式,比如極具代表性的人物肖像有達芬奇的《蒙娜麗莎》以及維米爾的《戴珍珠耳環的少女》,這兩張作品已經將人物的精髓表現得淋漓盡致,甚至是無法超越的;創新唯有改變常規邏輯,例如比利時超現實主義畫家馬格里特的代表作《戴黑帽的男人》,這張畫作于1964年,是一副自畫像,但是他用一只偶然飛過臉前的鴿子擋住人物的面容。鴿子無疑成為畫面中的主角,而人物面部完全被鴿子遮擋這種表現方式,如果是在古典時期的繪畫中是絕對不容許出現的,但是在現當代油畫創作中,這種反常規邏輯的表現手法是經常被運用到的。
(一)跟馬格里特學習空間錯覺
馬格里特之所以在美術史上被稱為是“超現實主義的紳士”,一方面是他的很多畫中出現帶紳士禮帽的男子,另一方面還是要回歸到超現實主義繪畫的特點上,那就是畫面中常常出現信息是反常理的。他把我們現實中的形象進行轉化,這種轉化有的是矛盾空間,有的是空間錯覺。比如表現矛盾空間的有其著名作品《錯誤的鏡子》,畫中描繪了一只碩大的眼睛以及投射在眼睛視網膜上的白云藍天,從藝術家的角度出發,表示了眼睛本身就是一種錯誤。因為它本身只是自然界鏡像的一種反映,而不是自然本身,世界上沒有眼睛能夠看到絕對的真實,繪畫在某種程度上被稱為幻術,與藝術家的表現是契合的。馬格里特另外一幅《騎士》表現了空間上的錯覺,畫中的樹林中出現了一位年輕女性騎士形象,馬的形象在樹干中顯現以及在樹的間隙中消失,藝術家主觀的處理已經讓觀者分不清到底是馬在樹前還是樹在馬前了,這點也充分體現了藝術家作品的獨特魅力。
(二)跟達利學習改變常規邏輯
薩爾瓦多·達利是西班牙超現實主義的代表人物,他的世界級名作《記憶的永恒》運用寫實手法描述了一個改變常規思維的場景,三個停止行走的時鐘被畫成像面一樣柔軟的物體:一個掛在樹枝上;一個呈九十度直角掉落在方臺旁,好像馬上要熔化掉似的;另一個橫臥在像嬰兒臉的奇妙生物上。荒涼的海灣背景襯托下,營造出一種時間停止的感覺。達利油畫的魅力在于主動改變畫面中的常規思維邏輯,為觀眾營造出一種夢幻般的油畫世界。
在日常的油畫訓練中,應多鼓勵學生進行“反常規”的訓練,結合學生自身經歷和興趣點,嘗試在畫面中運用“矛盾空間”“夢境空間”以及“反常規透視”訓練,并在生活中多尋找自己感興趣的切入點,這些也離不開學生的生活經歷以及獨特的審美。
二、積極引導學生改變和經營畫面中的空間關系
空間是畫面中的基本元素之一,它決定了畫面中的前后關系,在以往的油畫靜物、油畫風景等課程學習中,對于空間的描繪是相對客觀的。縱觀西方美術史的發展,尤其是在現代美術史中不難發現,好的藝術家在油畫創作當中更多的介入自己的構圖以及改變畫面中常規的空間關系,比如塞尚的作品,被譽為“現代繪畫主義之父”的塞尚,之所以如此重要,也是因為他在觀看方式與經營空間位置方面所作出的巨大貢獻。
(一)主觀經營畫面的空間關系
在當下科技發展的時代,圖像的獲取已經是輕而易舉了,用手機打開相機應用點擊拍照即可獲取到照片中的圖像,但照片中的圖像往往是不夠“藝術的”,往往缺乏藝術化處理,這也是很多藝術家鐘情于實地現場寫生,而不是對著照片進行創作的緣故。塞尚也是其中的一位,其不愛使用照相術,他最具代表性的作品是《圣維克多山》;他一生中曾描繪過多達七十幾次圣維克多山的風景,而且是深入淺出的研究過繪畫的中的構圖與空間問題。《圣維克多山》畫的是位于法國南部普羅旺斯的一座山,畫面中由幾片黃綠相間麥田、遠處的山峰和近處的樹枝三部分組成。觀者看這幅畫時,會明顯感覺到山的高大巍峨,但事實上塞尚寫生地點距離山有十幾公里之遠,這是因為塞尚主觀加強對山高大特征的描繪。與此同時,塞尚在畫面的上方加入了樹枝和樹葉,這個主觀行為大大增加了畫面的縱深感,也體現了塞尚多視點的觀看方式。
(二)主觀經營畫面中的構成關系
構成是畫面中結構基礎,而構成一詞最初來自于建筑領域,在常識中,我們知道結構決定了建筑的內部構造與外部面貌。一座完整的建筑,其外表、形式、材料、顏色構成了一件完整的作品,這一原則在油畫領域也同樣適用。
塞尚的另一張經典作品《玩紙牌的人》同樣體現出畫家高超的自主經營構圖的能力。這張作品表面上看來只是描繪著兩個對立而坐的人,中間正對觀者擺放著一張桌子。整個畫面并沒有過多描繪人物的細節,但是畫面中精妙的布局和構成給人強大的力量感。畫中兩個人物以及手臂形狀從兩邊向中間延展,與桌上豎起的酒瓶精妙地形成了“W”字形,使畫面獲得一個穩定的結構。羅杰·弗萊在《塞尚及其畫風的發展》一書中提到該幅作品,“此書中寫道塞尚似乎最大限度地拋棄了一切不必要的東西,只留下紀念碑式的精粹”。
塞尚的作品告訴我們在油畫創作過程中,應該更多的關注畫面中的構圖與空間關系,盡可能對照片以及相關素材進行“改編”,多畫小稿和改變畫面中的構成關系,以獲得最為巧妙的構圖方案。更多的利用所學構成知識,去置換照片中的位置關系,而不是原封不動的進行“照搬”,否則的話是很難在油畫創作方面獲得進步的。
三、積極引導學生大膽改變色彩和比例關系
色彩是畫面的基本元素之一,它決定了整個畫面的色彩關系和情感表現。在藝術創作中我們不必完全遵守事物本身的顏色,適當的對事物顏色進行改變和創新,反而能夠更加貼切地表現出藝術家的創作意圖與思想。
(一)培根主觀改變畫面色彩
弗朗西斯·培根是英國著名的后現代畫家,他的代表作品《教皇系列》是對西班牙著名古典時期畫家委拉斯開茲的《教皇英諾森十世》的再創作,但培根大膽改變了教皇原本代表著權威的深紅色,把教皇的衣袍改成深紫色,并且對教皇的面部進行夸張表現,原本一個嚴肅的教皇形象,在培根的筆下,表情變得猙獰,他張著嘴,露著牙齒,還戴著鏡框,表現出一種恐懼的表情,另外整個畫面的色調,由原本正統的古典褐色色調變為了帶有強烈主觀意識的黃紫色調。
(二)博特羅改變畫面的比例關系
比例正確是支撐人體結構的基礎,在美術造型基礎課上,我們的學生在高考階段已經掌握了基本人物造型的比例。在油畫創作課程當中,適當的將人物的比例進行改變或者藝術化處理,能獲得意想不到的效果。著名的后現代南美地區畫家博特羅,他的作品就是以主動改變人物的形態比例而著名的,例如他的《經典再現系列作品》就是在原有世界名畫的基礎之上,將人物的比例縮短和夸張肥胖,人們對他的印象就是“畫胖子的畫家”。尤其是他的《蒙娜麗莎》是對于達芬奇經典作品的再創造,他筆下的蒙娜麗莎,不同于達芬奇的那樣神秘與端莊,詼諧的色彩與平涂的筆觸給人以扁平化的感覺,肥碩的臉龐與小巧的五官形成鮮明的對比。縱觀他的作品,不難發現所有人物的形態都被過度夸張,甚至不乏少許諷刺意味。博特羅除了人物畫以外,他的靜物畫以及其他系列作品中都充滿了渾厚肥碩而精致的體積感。
(三)夏加爾主觀改變人物透視關系
透視,指在平面或曲面上描繪物體空間關系的方法或技術,最初是廣泛運用于文藝復興時期的油畫作品。但到現代派油畫中,透視是允許改變的,因為在當下的油畫創作中,透視關系是服務于藝術家油畫創作的。
夏加爾的《生日》是20世紀繪畫中最具想象力、最能詮釋不朽愛情的一幅作品。這幅作品描繪的是夏加爾生日這一天,女友貝拉手捧著一束鮮花來到畫室給他慶生場景,畫中的貝拉腳步輕快,身穿一條白領黑色長裙,有著一頭美麗的卷發,神采奕奕的眼睛與夏加爾雙目對視,仿佛訴說著情話,臉上滿是幸福,夏加爾迫不及待地漂浮在空中,轉頭與愛妻深情親吻。但是我們可以看到人物的比例關系是經過藝術化處理的,尤其是飄在空中的夏加爾,他的上半身軀干和脖子夸張體態,其實最終的目的都是為創作主題進行烘托。畫面中一切不合邏輯的地方,比如空中的夏加爾、夸張扭動的脖子、反透視的桌子和餐盤,都是畫面中的閃光點,也進一步反映了藝術家們都是十分善于改變畫作中人物的比例、顏色與透視關系,并且能夠合理的與創作主題相契合。
總的來說,在油畫創作課程中,如果要啟發學生的創作能力,在學生畫草圖、打腹稿的過程中,就應積極的鼓勵學生大膽嘗試改變所畫事物的比例和顏色,甚至可以適當的根據創作需要給予夸張的表現。從小的比例關系上,鼓勵學生根據自己的心理感受將人物的手、腳或五官的某個部分進行強烈夸張或縮小,做一系列練習,把以上練習結合到日后的油畫創作中,盡可能地多設想、多實驗,會使畫面產生較有創新意味的效果。
四、積極引導學生采用綜合材料和其他工具進行創作
綜合材料,它主要包括人工材料和自然材料兩大類。人工材料有金屬、塑料、報紙、布料等,自然材料有木材、樹葉、沙石、獸骨等。其物質屬性主要表現在綜合材料的肌理、顏色、質感、空間等方面,綜合材料與油畫材料結合也是目前油畫創作尋找的新方向,其代表畫家有基弗、塔皮埃斯、博伊斯等。
(一)綜合材料與油畫創作的結合
德國新表現主義代表畫家安塞姆·基弗的作品中,經常使用油彩、樹枝、稻草、石頭,甚至是鋼筋等綜合材料。綜合材料的質感各不相同,在畫面中所形成的肌理效果也各有差異。比如學生在創作油畫風景時,就可以引導學生利用石頭、沙子、樹葉與油畫材料進行結合,可以產生比較厚重的畫面效果,也能一定程度上激發學生的創作熱情。
(二)繪畫工具的多樣豐富畫面語言
綜合材料的介入畫面,一方面解除了油畫材料的單一性問題,另一方面多樣綜合材料的使用,體現了畫面的裝飾性效果。除了綜合材料以外,我們在進行油畫創作的時候還可以多運用其他的工具,例如丁字尺、馬克筆、丙烯顏料、色粉筆等等。這些工具可以在畫面中幫助我們達到特定的畫面效果,往往這種不同材料的效果可以給畫面增色不少。
五、結語
在油畫創作課程中,教師首先要引導學生學會觀看藝術家的代表作品,先打開學生的思維和眼界,讓學生吸收到更多油畫創作的表現方式和構圖語境,在此基礎之上,進一步引導學生從改變畫面的常規邏輯、色彩與比例以及如何經營畫面中間的構成關系去進行相關的油畫創作。在材料方面,應鼓勵學生從繪畫材料方面尋找突破口,從材料的選取與運用方面來說,應多嘗試實踐各種材料的使用與結合,努力拓寬與油畫材料結合的其他綜合材料,從而在油畫創作道路上形成自己獨有的藝術個性和相關作品。
參考文獻:
[1]鮑詩度.西方現代派美術[M].北京:中國青年出版社,1993:339.
[2]羅杰·弗萊.塞尚及其畫風的發展[M].南寧: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09:164.
[3]曹興梅.夏加爾筆下貝拉形象研究[J].美與時代,2019(08):63.
[4]原春鳴.油畫創作中創新方式的探索與表現[J].文藝生活·文海藝苑,2012(06):32-32,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