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子萌 袁勤儉
DOl:10.3969/j.issn.1008-0821.2021.10.016
[中圖分類號]G20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8—0821(2021)10—0140—10
線索是代表事物發展脈絡及事物屬性的一種信號,這種信號會通過影響個體的感知進而對其判斷與決策產生影響。目前線索理論主要有5種:線索效用理論(Cue Utilization Theory)、線索診斷理論(Cue Diagnosticity Theory)、線索一致性理論(Cue Consistency Theory)、線索過濾理論(Cue Filtered-out Theory)以及線索競爭理論(Cue Competition Theory)。
線索在某種意義上可以視作信息的集合。信息接收者視角下的判斷與決策問題以及信息發送者視角下的信息傳播效率問題都可以基于線索理論得到合理的解釋。因此,線索理論的應用越來越受到學界的關注,且積累了不少有價值的研究文獻,然而,在文獻調研的過程中并未發現有關線索理論的發展或應用的評述文獻。為此,本文擬簡要介紹線索理論的起源及演化,并對其在國內外的應用現狀進行梳理,最后指出現有研究中存在的問題以及該理論的潛在研究方向。
1五大線索理論的起源與演化
1.1線索效用理論的起源與演化
1.1.1線索效用理論的起源
線索效用理論(Cue Utilization Theory)最初是由Cox D F在1962年提出,這一理論的核心思想是:消費者通常會對產品所傳遞的一系列線索進行綜合分析,挑選其認為有用的作為判斷其質量以及做出購買決策的依據。
在消費者行為研究領域,信息不對稱現象的存在使得消費者無法直接準確地判斷商品質量,只能通過生產者及銷售者所提供的線索對商品質量做出推斷,并以此來降低決策過程中的不確定性?;谫I方與賣方之間信息不對稱這一背景和前提,線索效用理論得以提出和發展。
1932年,Larid D A對消費者如何通過感官印象判斷產品質量這一問題進行研究,在研究中首次提出利用氣味線索來感知產品質量。在此之后,越來越多的研究開始關注線索在感知產品質量中的作用。1962年,Cox D F正式提出線索效用理論,認為線索就是價格、顏色之類的信息,而消費者對于產品的感知是將產品信息當作線索,并對其進行整體思考而形成的。Cox D F從線索給消費者帶來的感知價值角度出發,將線索的價值分為預測價值和信心價值。預測價值代表的是消費者認為一條線索與產品質量關聯的程度;信心價值則反映了消費者對其判斷產品質量的能力的信心。
1.1.2線索效用理論的演化
自線索效用理論正式提出后,學者們隨著研究的深入對這一理論進行了補充和擴展。1972年,Olson J C等建立了一個兩階段的產品質量評估過程模型,在第一階段,消費者對線索進行感知和區分,并選擇自己認為能夠用來進行判斷的線索;在第二階段,消費者主要是將其對線索的判斷演化成對整個事物的判斷。
此外,Olson J C等還根據線索的特點將其分為內部線索和外部線索。內部線索是指產品本身所固有的特征,包括產品大小、形狀、味道等,這些特征屬性不會被改變,且不受外界所控制;而外部線索是指與產品相關,但可以被改變的屬性,包括價格品牌名稱、顏色、商店名稱、商店聲譽以及原產地、生產國、品牌國等。而隨著該理論被引入電子商務情境中,網站的視覺吸引力、網站上的產品數量、網站的易用性以及網站現有的瀏覽量也被包括進外部線索。Rich-ardson P S等還從Cox D F所提出的預測價值和信心價值的角度對內外部線索進行了研究:由于品牌名稱、價格等外部線索更容易被消費者識別,因此外部線索比內部線索有著更高的信心價值;而由于內部線索對于質量的評估更加重要,所以內部線索的預測價值比外部線索更高。
學者們還進一步對與內外部線索的使用情況進行了更深入的探索。他們認為相較于外部線索,內部線索對于質量的評估更為有效,但消費者往往更依賴于外部線索進行質量評估。但在不同情況下,消費者的選擇也會有所不同:當內部線索可以被感知識別,或其預測價值高于外部線索時,消費者都會傾向于使用內部線索;而當內部線索獲取或評估成本較高,或產品質量難以衡量時,消費者會更傾向于使用外部線索。在網絡環境中,由于內部線索很難獲取,消費者同樣傾向于利用外部線索來評價產品的質量。此外,內部線索的使用會受到產品因素的影響,如消費者在面對不同的產品時可能會使用不同的內部線索。而使用外部線索并不會受到產品因素的影響,如大多數情況下消費者都會使用品牌名稱、價格等外部線索進行判斷。
1.2線索診斷理論的起源與演化
線索診斷理論(Cue Diagnosticity Theory)是由Purohit D等在2001年在線索效用理論的基礎上提出的消費者研究領域的理論,這一理論指出:個體對產品質量的判斷是利用合適的線索將產品歸類到某一質量等級的過程。
根據Slovic P等對線索效用理論的理解,一個線索在評價產品質量方面的有用程度取決于其預測價值或診斷性?;诖?,為了進一步探索消費者如何綜合多個線索進行判斷和決策,Purohit D等在2001年提出了線索診斷框架(Cue Diagnosticity Framework),將對產品質量的評估視為一個分類過程,在這一過程中,消費者根據已知的線索將產品分到某一特定的質量類別中。同時Purohit D等根據Herr P M等對于診斷性與非診斷性信息的界定,將線索的診斷性定義為“用以區分質量類別的感知可靠性”,認為消費者在多線索情景下更傾向于使用診斷性高的線索來對產品進行質量分類,并根據線索診斷性的高低程度進一步將其分為高范圍線索和低范圍線索,其中高范圍線索是指效價不會隨著時間變化的線索;低范圍線索則是指效價可以在短時間內被改變的線索。此外,Pu-rohit D等還指出不同線索的診斷性之間存在交互效應:正面的高范圍線索會加強低范圍線索的診斷性;負面的高范圍線索會削弱低范圍線索的診斷性。因此,高范圍線索既可以對產品質量評估產生直接影響,也可以通過低范圍線索產生間接影響。
1.3線索一致性理論的起源與演化
線索一致性理論(Cue Consistency Theory)最早是在1981年由心理學家Andemon N H提出,其理論核心是消費者傾向于利用線性平均的方法分析指向性一致的線索,而當線索指向不一致時,消極的線索會對消費者的判斷決策起到主導作用。
為了解釋個體是如何整合信息并形成認知態度的,Anderson N H首次提出了線索一致性理論。他認為人們在同時面對多個可以互相印證的信息時,傾向于利用線性組合或平均的方法對這些信息進行分析理解,但當線索指向性不一致時,每條信息的權重會發生變化并且負面信息所占權重更高。
自線索一致性理論被提出后.隨著研究的深入,Maheswaran D等在1991年基于充足原則(Suf-ficiency Principle)和啟發式系統模型(Heuristic-sys-tematic Model)對這一理論進行了驗證并作出了進一步的補充完善,研究了指向性一致或不一致的信息將如何影響個體的判斷。其中,充足原則指高效的信息處理必須在最小化認知努力和最大化決策自信中取得平衡;啟發一分析模型指個體對周圍環境的反應通過兩個過程:有意識的(系統的、分析式的)和無意識的(經驗的、啟發式的)。通過實證研究,他們發現當個體只接收到指向性一致的線索時,能夠獲得充足的決策自信,從而只依賴于啟發式處理而不進行分析式處理;但當個體接收到指向性不一致的線索時,啟發式處理不能使個體達到足夠的決策自信水平,個體將進行分析式處理。也就是說,線索的不一致會導致個體對線索的進一步處理,并且個體可能會根據不一致的線索做出不同的決策。
Miyazaki A等通過5個實驗研究了不同的外部線索條件下價格與產品感知質量之間關系的變化,并證明了線索一致性理論。實驗結果表明當高價格這一外部線索與其他正向的外部線索同時出現時,價格對消費者的評價有顯著正向作用,且價格與正向外部線索之間會產生相互促進的交互作用:而當高價格這一外部線索與指向性不一致的負向外部線索同時出現時,價格對消費者評價的影響則并不顯著,而負向線索將主導消費者的感知和判斷,即一個線索與指向統一的線索同時出現所產生的效果要強于與指向不統一的線索同時出現所產生的效果,且同時出現的線索指向不一致時,負向的線索產生的效果更顯著。
但是,近年來一些學者進行的研究所得出的結論與線索一致性理論有所不同。這些研究表明,即使多個線索的方向一致,其作用效果也會有被減弱的情況;而在面對指向不統一的線索時,負向線索也并不完全主導消費者的感知和意圖。武平對此做出解釋,認為這一矛盾是線索診斷理論與線索一致性理論共同作用的結果。因此,可以結合線索診斷理論對線索一致性理論作出進一步補充擴展的研究。
1.4線索過濾理論的起源與演化
線索過濾理論(Cue Filtered-out Theory)由Cul-nan M J等在1987年提出,這一理論認為網絡人際傳播過濾了面部表情、目光接觸、肢體語言等面對面交流的必要因素,從而將對話置于“社會真空(Social Vacuum)”中,對社交產生負面影響。
在線索過濾理論提出之前,網絡人際傳播領域的主要理論包括社會臨場感理論、媒介豐富度理論以及交際情境線索缺失假說等,這些理論均指出,面對面的信息交流互動的過程中包含的視覺線索、聽覺線索、情境線索等有助于減少人際交往中不確定性的非語言線索的傳遞,但網絡人際傳播作為一種基于文本的傳播方式,阻礙了包含非語言線索的社交功能的完成。因此,為了進一步強調非語言線索在網絡人際傳播過程中的重要性,Culnan M J等在這些理論的基礎上提出了線索過濾理論。
1.5線索競爭理論的起源與演化
線索競爭理論(Cue Competition Theory)的核心思想是:所有可被感知的線索之間都存在著競爭,而這種競爭效應會對結果判斷造成影響。
1990年,Gallistel C R提出線索競爭是聯結學習理論中最重要的現象,主要包含遮蔽效應(Over-shadowing)和阻礙效應(Blocking)兩種類型。遮蔽效應(Overshadowing)是指當兩種刺激同時出現時,它們與結果之間的聯系會被對方所影響;阻礙效應(Blocking)則表明先前建立的一個線索與結果之間的聯系會影響之后的線索與同一個結果之間的聯系。
線索競爭可以被認為是一種線索之間的相互影響,這一現象廣泛存在于經典條件反射、人類因果學習、注意想象、語言及推理等其他各個領域中。在經典條件反射中,線索競爭指的是一個條件刺激與一個非條件刺激之間的聯系因另一個條件刺激的出現而減弱;在人類學習情境中,線索競爭則是指線索之間相互競爭以獲得對于未來結果的預測價值;在注意中,線索競爭是指線索之間會由于熟悉程度、情感傾向和動機強弱的不同產生競爭,具有新穎性的線索會減弱人們對其他線索的關注;在語言領域,線索競爭指的是具有不同含義的詞匯線索會在判斷句子含義時產生競爭,強度較大的線索會主導人們對句子的理解;在因果推理中,線索競爭則指的是多個原因之間的競爭會影響對結果的判斷。
2五大線索理論的應用進展
2.1線索理論在線下產品質量感知研究中的應用
在傳統的線下消費場景中,消費者對于商品質量的感知及購買意愿建立在對商品線索的分析和處理上,且消費者如何看待、利用產品相關的信息線索對于其最終的決策行為有著重要的影響。因此,許多學者利用線索理論對消費者如何使用線索來評估產品質量進行了深入的探索。
2.1.1線索效用理論在線下產品質量感知研究中的應用
線索效用理論從信息接收者的角度出發,強調了線索對個體感知、意愿以及行為的影響,因此許多學者將其應用到多線索情景下產品的評估研究中。Herbes C等基于線索效用理論研究了消費者如何利用產品相關線索來評估產品包裝是否環保,發現標簽是消費者最依賴的線索,并且強調文化背景對消費者線索選擇的重要影響。Leong Ⅴ等則將線索效用理論作為框架,建立了消費者對汽車品牌感知質量的多維測量模型,發現消費者會綜合內外部線索進行評價感知質量。類似地,Qasem A等通過實證研究發現消費者對于產品外部線索的正面評價可以顯著提高其品牌偏好和購買意愿,并且品牌偏好可以通過提供社會角色和地位的標志來提高消費者的購買意愿。此外,Liu Y等結合了線索效用理論與一致性理論,在對中國市場的703名消費者進行問卷調查后發現,感知質量完全中介了自有品牌品類特征與購買意愿之間的關系,并且消費者的知識調節了感知質量與購買意愿之間的關系。呂爽則將產品具體化為綠色食品,分析外部線索對綠色食品感知質量的影響及消費者產品知識的調節作用,其結果表明,品牌名稱、認證標識、商店形象及產品與零售商的關聯程度均對綠色食品感知質量有正向顯著影響,并且消費者對綠色食品的產品知識了解的越少,品牌名稱對綠色食品感知質量影響越強、商店形象對綠色食品感知質量影響越強、產品與零售商關聯程度對綠色食品感知質量影響越強。
2.1.2線索診斷理論在線下產品質量感知研究中的應用
線索診斷理論在一定程度上模擬了從發現線索、診斷線索到形成判斷的個體決策的過程,因此被普遍應用于對產品質量感知的研究中。楊德鋒等基于線索診斷理論分析了零售商自有品牌感知質量的居中性.發現自有品牌的感知質量居于不知名制造商品牌和全國性品牌的中間。程詩捷同樣以線索診斷理論為基礎,分析了再制造產品對消費者新產品購買意愿的影響,發現在同一市場競爭的情況下,具有價格優勢的再制造產品對新產品銷售具有負面影響,且品牌聲譽和再制造產品認知對消費者對新產品和再制造產品的感知相似度有正向的顯著影響;服務一致性對新產品的購買意愿有直接的負向顯著影響,但對感知相似性和感知質量信號沒有直接影響。
2.1.3線索一致性理論在線下產品質量感知研究中的應用
線索一致性理論的提出是為了解決多線索情景下的決策問題,由于用戶所處環境中存在著大量線索,學者們在研究其行為如何被周圍線索影響時廣泛應用了這一理論。Pires Goncalves R設計了一個實驗來研究消費者如何根據標簽的顏色和形狀這兩個產品外部線索來評估產品質量,研究發現:當標簽的顏色和形狀含義一致時,消費者對于整體的產品質量感知就會增強,當顏色和形狀含義不一致組合的情況下,消費者對于產品質量的感知則會被削弱。Roggeveen A L等通過研究競爭性廣告的表述方式如何調節消費者在產品性能風險評估中對外部信息線索的使用,發現在競爭性廣告采用積極表述方式的情況下,當外部線索不一致或缺乏明確的信息線索時,消費者認為產品性能風險更大;而在消極表述方式下,外部線索對消費者的風險感知沒有影響。Akdeniz B等則通過兩項研究提出并檢驗了一個揭示營銷控制的產品線索與非營銷控制的產品線索之間相互作用并對消費者質量感知產生影響的概念框架,發現消費者在進行產品質量評估時,會以比先前文獻中所提出的更復雜的方式通過線索進行感知。然而,一些學者的研究結論與線索一致性理論存在一定的矛盾。例如,Ooijen ⅠⅤ等在研究包裝設計線索與顯性線索之間的交互作用對質量推斷的影響時,預測包裝設計線索在與顯性線索一致時才會影響質量推斷,但研究結果表明包裝設計對產品質量感知的影響是獨立于其他顯性線索的,并不符合線索一致性理論所提出的線索之間存在的交互關系。
2.1.4線索競爭理論在線下產品質量感知研究中的應用
隨著線索理論在消費者行為研究中的作用不斷加大,線索之間的相互競爭對消費者決策行為的影響逐漸吸引了學者們的注意,因此,他們試圖將線索競爭理論引入這一領域的研究中。Van Osselaer SM J等基于阻礙效應,通過一系列的實驗證明了消費者會更多地注意到先接觸到的品牌名稱線索,而相對忽視了后了解到的產品屬性線索,解釋了消費者在質量評估時重視品牌線索而忽視屬性線索的現象。Wahher E等則將線索競爭與評價性條件反射結合研究消費者對產品的態度,結果表明,由于注意力的分散,多個線索的同時出現會對單個線索的效果造成影響,廣告中呈現的線索越多,其獲得的喜愛就越少,因此研究認為應該盡量避免線索競爭的發生。
由前述可知,線索理論在線下產品質量感知研究中應用較為廣泛,但仍存在以下不足:①從數據收集方法來看,研究多采用問卷調查法,問卷回答僅代表消費者主觀感受,不能完全等同于實際行為,因此數據可靠性難以驗證;②多數研究僅使用同一品牌或同種產品進行實驗,研究結果的外部有效性不足;③某些可能影響消費者行為的因素,如心理因素,可能對現有關系有著顯著的調節作用,但多數研究并沒有考慮調節變量的存在。
2.2線索理論在線上產品質量感知研究中的應用
隨著互聯網的迅速發展,網絡的使用越來越普及,個體在線購買及使用行為逐漸成為學者們研究的重點,因此,學者們逐漸將線索的范圍擴展至線上,在線評論、瀏覽量等網站信息特征都被涵蓋其中,而線索理論也被廣泛應用到網絡環境下的消費者質量感知研究。
2.2.1線索效用理論在線上產品質量感知研究中的應用
章童利用線索效用理論從網站臨場感和網上商品內外部線索的角度驗證了網站臨場感和商品信息內容對消費者的退貨意愿具有直接或間接的負面影響,并且發現了認知失調的中介作用。Xiao L等基于線索效用理論分析了個性化推薦線索、社會評價線索、內容營銷線索和網絡推廣線索4個外部線索對消費者跨境網購意愿的影響,并使用偏最小二乘結構方程模型進行了模型擬合效果的討論,發現個性化推薦線索無論是對跨境網購意愿的影響還是對效果的影響都是最大的。Johnson N等則利用線索效用理論研究了網站感知質量對用戶個人信息披露行為的影響,發現網站的視覺吸引力這一外部線索,要比作為內部線索的網站安全特征對個人隱私披露行為的影響更大。而通過探索不同文化下的外部線索對于網站信任感的影響,San-Martin S等發現在不同的文化中外部線索有著不同的影響。
2.2.2線索一致性理論在線上產品質量感知研究中的應用
在互聯網情境下,使用線索一致性理論同樣有助于理解用戶的感知意愿及行為,為供應商提供有效的理論視角。Karimov F P等在關于在線供應商的信任保證的研究中發現,在線供應商可以通過采用多個指向性一致的電子保證機制(如不同的信任促進印章)來解決在線消費者的各種風險顧慮。而在其與Brengman M等的另一項研究中,線索一致性理論被用來探討多重社交媒體線索是如何共同作用于消費者的線上初始信任的,其結果表明照片博客與社交網絡Facebook的結合加強了這兩種社交媒體應用在增強消費者對電子零售商的善意,進而積極地影響了購買意向。Xu Y J等則以線索一致性理論與信號理論為基礎,探討了由多個網頁組成的線上商品目錄的設計對消費者網頁價值感知及銷售效果的影響,發現在合適范圍內的價格線索與產品受歡迎度線索的協同組合對于提升網頁整體價值感知有著積極的作用,并有助于促進銷售。
與線下環境中的研究相同,在線上環境中,一些學者也得出了與線索一致性理論不同的結論。Hu X等針對第三方網絡擔保標識對消費者初始信任影響進行的研究發現隱私保證、安全保證和交易誠信保證同時呈現時,它們各自對消費者初始信任的作用會減弱,而非傳統觀點下的互相強化。類似地,Utz S等在研究消費者評論如何影響網上商店的感知可信賴性時發現,當消費者評論與網店聲譽,或與擔保標識成對出現時,評論都是消費者判斷可信賴性的最強預測指標,網店的聲譽和擔保標識則對消費者的影響并不顯著,即使是指向性一致的線索同時出現時,它們也并非以加成的方式結合,難以操縱、可靠性強的線索將會占據支配地位。Benedicktus R L等則在研究中證實了共識信息(以往的顧客之間達成的滿意程度)、商店實體存在和品牌熟悉度對信任和購買意愿的積極影響,但共識信息所產生的影響效果基本獨立于實體存在與品牌熟悉度,后兩者所帶來的積極影響幾乎可以忽略不計。
2.2.3線索診斷理論在線上產品質量感知研究中的應用
在網絡情境中,學者們多將線索診斷理論與線索效用理論和線索一致性理論相結合,共同應用于產品質量感知及用戶行為研究中。徐康鋒基于線索理論得出了在網絡環境下內部線索、外部線索和感知質量間的關系會因產品類型的差異而有所區別的結論.并且提出消費者在線上與線下環境中對內外部線索的使用和判斷決策存在差異。以線索理論為基礎研究網絡購物環境中多線索對消費者購買意愿的交互作用時,胡梓嫻通過在手機端進行實驗發現網絡促銷類型和品牌熟悉度以及消費者在線評價之間均存在交互作用,并且高品牌熟悉度或在線評價水平高的商品采用價格促銷的方式更能引起消費者的購買意愿,而低品牌熟悉度或在線評價水平低的商品采用非價格促銷的方式更能引起消費者的購買意愿。同樣以網絡購物為背景,唐曉麗通過分析價格和評價因素對消費者網絡購物決策的影響,發現消費者會依據對產品的價格和評價兩種線索的評估做出購買決策,但相較于價格線索,消費者更注重評價線索的參考價值,并且當兩種線索效價一致時,消費者會遵循認知決策原則,采取更深入的認知加工方式。武平則分析了品牌熟悉度、臨場感和信譽機制對消費者在線信任和購買意愿的影響,發現受到了線索診斷性的影響,在線索不一致的情況下消費者的評論并不一定會被負向線索主導,而是被高范圍線索主導。在App下載安裝過程的背景下,蔡茜以線索診斷理論等為框架研究了流行度、評價和隱私解釋3個線索對個人隱私披露行為決策的交互影響,發現當高范圍線索和低范圍線索同時存在時,若高范圍線索效價一致,個人對情境中線索的利用與線索效用理論的描述相一致;但若高范圍線索效價不一致,個體對情境中多個線索的利用不再與線索一致性理論和線索診斷性理論的描述相一致,而是產生了線索趨同效應。趙葉宇則以國內電影市場的首周票房作為因變量,討論了導演、演員的影響力等內部線索對網絡口碑等外部線索與電影首周票房之間關系的調節作用,發現網絡口碑等外部線索對電影的首周票房具有顯著的正向影響,且更大的演員影響力和更高的電影質量對外部線索與電影票房之間的關系起到了積極的調節作用。
綜上所述,目前研究仍存在以下幾點不足:①部分研究使用偏最小二乘結構方程模型進行建模,其結構模型擬合效果不如傳統的基于協方差的結構方程模型。因此,需要針對研究框架的理論通用性進行更多的實證研究;②多數研究并未對研究情景進行區分和深入探討,后續研究可進一步研究不同場景如PC端和移動端對研究結果產生的影響;③在線購物情景下存在如原產國、廣告等多種研究中未涉及到的線索,在后續研究中可加入這些因素進行驗證,進而增強模型的解釋力度。
2.3線索理論在線上人際交流及網絡傳播研究中的應用
由于線索過濾理論提供了人際傳播方面的見解,學者們主要將其應用于網絡人際交流、矛盾沖突等研究場景中。
Venter E就如何使嬰兒潮一代和Y世代彌合代溝進行有效的人際交流這一問題進行了探索,發現雖然非語言線索和社會臨場感會在網絡人際傳播中受到損失,但相比于不進行交流,通過數字媒體進行交流對于世代間關系的增進具有一定的幫助。McEwan B等則試圖在自然環境下從線索過濾理論等3個理論視角探索當個體從純在線環境轉移到離線環境時人際關系可能發生的改變.發現線下見面提高了關系親密度、滿意度和預期結果值,證實了線索過濾理論提出的線索增加會帶來積極影響的觀點。此外,在網絡傳播中,缺乏非語言線索的純文本的交流方式似乎不能使信息傳遞雙方達到有效溝通的目的,針對這一問題,Lo S K基于線索過濾理論在研究中探討了作為語言線索的表情符號所起到的非語言線索的作用,結果表明表情符號可以使信息接收者在缺乏非語言線索的純文本環境中正確理解情緒、態度和表達意圖,因此其可被稱為“準非語言線索(Quasi-nonverbal Cues)”。
發生矛盾沖突也屬于溝通交流的一種,因此線索對沖突的產生與解決有著怎樣的影響也是學者們研究的重點。Shin S Y等在模擬了真實場景的情況下探討了以不同的溝通方式發生沖突是否會影響個體的情緒喚醒、對沖突對象的態度和溝通滿意度,發現雖然線索過濾理論主張在交流過程中線索越多越好,但在發生沖突的情況下,這一理論并不適用。Hobman E V在對不同類型的沖突在不同溝通方式中隨時間變化的研究中比較了線索過濾理論與社會信息加工理論,研究發現通過網絡進行短期合作的小組可以通過在交流初期進行線下見面來減少沖突的發生。
綜上,在線上人際交流和網絡傳播中,線索過濾理論對于研究特定場景下線索數量帶來的影響有著重要的作用。然而前述文獻中仍存在以下局限性:①自然環境與實驗環境存在一定差距,放棄控制潛在變量與嚴格控制變量之間未達到平衡;②研究中并未探討年齡、性別和教育水平等人口統計信息對研究的影響;③由于對研究對象的觀察僅限于短時間內,部分研究的結論不具有推廣性,無法證明長期情況下是否具有同樣的結果。
3結論與展望
通過對線索理論相關文獻的梳理和總結可以發現,關于線索理論的研究大多集中在“線下產品質量感知”“線上產品質量感知”“線上人際交流及網絡傳播”這3個方面。
現有研究主要存在以下幾點不足:①研究數據多通過問卷調查方法采集,數據容易受主觀因素的影響而與真實情況有出入,數據質量無法保證,導致研究結論缺乏說服力;②現有研究模型中的影響因素不完整,性別、教育水平、人格特質、個體需求等變量未被納入到研究中,阻礙了一般性結論的得出與對各因素的影響機制的研究;③在現有的研究成果中,有部分實驗是特定的模擬場景下完成的,通常與真實的場景有一定的差距;而也有部分實驗是在自然場景下進行的,對于某些潛在關鍵變量無法進行更好的控制;④多數研究情景設定及研究對象的選取通常較為單一,使得結論外部有效性不足;⑤部分研究使用偏最小二乘結構方程模型進行建模,其結構模型擬合效果不如傳統的基于協方差的結構方程模型。
基于如上幾點不足,未來的研究可以從以下幾方面做出改進:①盡可能使用客觀數據,或者將客觀數據與主觀數據相結合,以增強數據的可靠性,如針對在線行為的研究可以使用系統日志中的用戶行為數據與問卷結合的形式進行探索;②通過引入性別、教育水平等人口變量和潛在的調節因素,完善模型的結構,提高模型的解釋力;③采用關鍵事件等方法作為實驗法的補充研究,從而減少實驗環境下人為干涉帶來的影響,增強研究結果的效度和信度;④在線上環境中研究產品質量感知時,可結合移動終端類型、App種類等劃分具體場景,并增加產品或品牌的種類,增強現有結論的外部有效性;⑤結合傳統結構方程模型進行建?;驅δP瓦M行擬合優度檢驗,提高研究框架的理論通用性。
(責任編輯:孫國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