柯玲



離開南龍古寨時大家意猶未盡,奈何回訪時間安排緊湊,我們必須趕往下一站——興義七塊地,二期學員馮時素所在地。如果時間充裕,在南龍古寨我們還可以欣賞到一種堪與“納西古樂”媲美的藝術——那便是被稱為“藝術活化石”的八音坐唱。想象一下,在古風習習的布依古寨中聽一曲布依八音,那是一種何等醉人的民族風情!
“八音坐唱”是布依族世代相傳的一種民間曲藝說唱形式,是指由八種民族樂器組成的樂隊采用坐唱演奏的形式表演。八種樂器通常為:牛骨胡(牛角胡)、葫蘆琴(葫蘆胡)、月琴、刺鼓(竹鼓)、簫筒、釵、包包鑼、小馬鑼等八種樂器。八種樂器同奏再伴之以演唱,之后又加入嗩吶、木葉、勒優,使得表演更具感染力。演出的時候按照生、旦、凈、丑的戲曲角色來分角演出。布依族八音坐唱曲目、唱詞和語言都體現了布依族的文化特色,故又稱“布依八音”。“八音坐唱”被譽為“盤江奇葩”和“凡間絕響、天籟之音”及“南盤江畔的藝術明珠”。2006年,被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曲藝類)保護名錄。
錯過古寨的八音欣賞其實也說不上失落,正如學員郎正麗所說“異地搬遷有變的,也有不變的”。更何況2008年11月,興義就被文化部命名為“中國民間文化藝術(布依八音)之鄉”。興義七塊地,雖然也是一處異地安置的移民新村,但搬出老寨住進新村只是物理空間的改變,非物質文化遺產本身就是無形的,是駐扎在人們心田的,在七塊地同樣可以欣賞到“八音坐唱”。七塊地有不止一位東華學員,以三期的馮時素業績最為出色。2018年來回訪的東華老師回滬時說馮時素的企業幾乎占了七塊地一條街,做得相當不錯!令老師們尤為感到新奇的是,馮時素當時不僅為老師們打了粑粑,還請七塊地的鄉親們現場表演了“八音坐唱”。當時回訪老師發的朋友圈小視頻圈粉不少,這種原生態的民間藝術與舞臺上的相比,雖然修飾不多,卻更加真實自然。
不過,因馮時素已受訪而并未列入本期回訪名單中,但兩位陪同我們回訪的興義市非遺辦領導卻一再建議我們去看看“馮姐”,并賣關子說我們一定會有驚喜。客隨主便啰,于是有了“再訪馮時素”。
令我們感到意外的是,馮時素的公司已經搬離七塊地了!一年前的一爿門店全部關停或轉讓了。她搬到了又一個全新的易地扶貧安置點——灑金,公司名稱改為“興義市繡娘服飾農民專業合作社”。馮時素老家原在興義市滄江鄉,1997年易地搬遷到了興義七塊地。因為丈夫一家是布依族,聰明好學的馮時素學會了刺繡,長期以來一直靠這門手藝開店鋪養家,也因此練就了一手嫻熟的技藝和出眾的組織能力。馮時素在七塊地的公司名稱叫“岑阿明文化傳承刺繡服飾有限公司”。幾年經營后馮時素的口碑越來越好,帶動的人越來越多,還因此上了中央電視臺。后來又在興義布谷鳥公司王菁經理的鼓勵和扶持下,逐步將產業做大,也帶動了更多的繡娘就業。緊接著又被推薦來東華大學參加非遺傳承人群研修班學習。馮時素在一次采訪中對記者說:“東華的老師和那些專家都給我們講要怎樣搞非遺傳承,把布依族服飾傳承下去,我們不能讓我們的布依文化失傳,要把它挖掘出來,所以我學了以后就轉變了思想,回來就想創業了。回來后我們就做了服裝設計跟包包去參加繡娘比賽,沒想到還拿了一個最佳獎,后來又開了一家‘岑阿明服飾公司。”這是一年前我同事來回訪時所了解到的馮時素情況。能學有所獲,學以致用,已經是很不錯了。想不到一年的時間,她竟然又有了這么大的動作!
我們跟蹤追擊到灑金,在一處全新的建筑群中找到了馮時素的合作社。隨行的專業老師看到馮時素禁不住大聲驚呼“馮老師,您變得我都認不出來了!”那天,50多歲的馮時素身著自己設計的白色連衣套裙,胸前、袖口和裙擺繡著幾朵精致的小花,款款地立在公司門口迎接,一副干練且不乏時尚的女企業家模樣。老師說現在的馮時素與在東華學習時已經完全判若兩人了——兩年前的馮時素幾乎像一個本分的祖母老奶奶。
再看她的合作社車間,人來過往,熱熱鬧鬧。車間里報到排隊的、奮力工作的、開心玩耍的,機器聲、說話聲、笑鬧聲聲聲入耳,一派生龍活虎、欣欣向榮的氣象。因為當天下午培訓即將開班,安置點的居民前來報名者絡繹不絕。他們大多身著盛裝、帶著自己的“繡品”前來報名,所有人都笑嘻嘻的,不難發現大家在這里學習、干活兒挺開心,合作社的合作氣氛甚是宜人。所有的人笑模笑樣都很陽光,你很難想到他們中大多數是當地建檔立卡的貧困戶。當然,或許貧困本來就與開心沒有必然聯系吧!
因為適逢暑期學校放假,合作社允許邊工作邊看娃。車間里很熱鬧:孩子們有在主席臺上玩耍打鬧的,有在父母身旁埋頭寫作業的,有在專心致志捧著Pad看動畫片的,還有更小的在母親身旁的籮筐里酣睡的。馮時素略帶靦腆地笑著說:“老師們來得有點兒突然,這里又是新區,今天下午正好要開新班。若是平時,我一定會請老師們欣賞我們七塊地的‘八音坐唱。”“不用客氣了,現在脫貧攻堅是第一要務。”我笑著說。
馮時素的合作社管理有條不紊,她自己除了負責全面工作外,還主管繡娘培訓和產品設計、抓質量。她一邊加工服裝助力搬遷安置點的貧困戶就業,一邊對接政府非遺技藝的培訓。合作社的訂單主要來自廣東等地,因為馮時素良好的信譽和超強的協調能力合作社訂單不斷。而一期培訓一周左右,一般有50名學員,培訓合格的馬上就可以接單加工,表現優秀者公司考慮留用。廠里每天都會有大量的繡娘前來做工,他們當中的大部分都是通過易地扶貧搬遷過來的少數民族繡娘,在這里做工,繡娘們月工資少的也能近2000元,多的能有5000元。
“一年之內,這么大動作,這么多改變!哪來的勇氣?”我直接發問了。在很多女性退休的年齡,馮時素卻敢于做出如此大的調整,關掉自己的公司,開辦農民合作社,動力到底何在?老師們都感到驚奇。“老師,也不知道為什么,去過上海,去東華大學學習,聽了那么多,看了那么多,回來后我很多想法變了。我的膽子大了,信心足了!”馮時素依然有幾分害羞地回答。東華大學的非遺課程設置中,既有色彩搭配、服裝設計課,也有市場調研課和企業參訪課,當然也有政策法規及文化素養課,還有市場營銷和品牌建設等課程,馮時素在校學習期間極其用心。她也不止一次對記者說,東華回來后就想干事情,于是就嘗試創業。
當然,開辦合作社,無論是對非遺傳承、對民族文化弘揚,還是對扶貧幫困都意義更大。這既是政府的支持和召喚,也有她自己的境界和擔當。這次馮時素沒忘記補充道:“還有兒子的贊助和鼓勵。”合作社開辦的前幾個月,其實一直在虧損,多虧兒子力挺母親,現在總算開始盈利了,要感謝文旅局、婦聯、民宗委以及家人等等各方的支持。目前,馮時素的廠房共有1000平方米,機器100多臺,解決了60多人的就業問題。馮時素還大膽邁開了招才引智的步伐,把在沿海一帶服裝廠打拼的6名興義籍的企業高管和技術骨干招到自己的旗下。創業之初遇到困難是自然,資金、人員、銷路等等都曾遇到難題,但有政府、家人和同事的支持,馮時素微微一笑,信心十足地說“都過去了,而且我相信一定會越來越好”。她說下一步的想法是要將合作社工人擴大到150人到200人的規模,她確信“有這幫年輕人來協助我,我覺得應該沒有什么問題”。
或許,馮時素自己還不知道,她已經走進了當地脫貧致富攻堅先鋒的行列。在馮時素帶動下,一起移民到七塊地的布依族繡娘也有人開起了公司,帶著更多人全面脫貧。2019年是國家脫貧攻堅關鍵之年,我們去黔西南回訪時,充分感受到了當地干群上下同心努力苦干,爭取提前脫貧的決心。當地政府部門工作人員幾乎全部下了基層,每人都有對接的貧困戶指標。工作強度之大、節奏之緊、熱情之高,緊張的氣氛我們都能切身感受到。馮時素,興義七塊地的一名普通婦女,看到那么多異地搬遷的姐妹,出于一顆熱心,也是出于一顆愛心,更有一顆敢于擔當的責任心,義無反顧地改弦更張,讓自己的企業變成推動地方經濟發展,帶領更多人奔向美好前程的一份事業。
對于如何弘揚布依族優秀傳統文化,馮時素有很多想法,“謝謝老師們一直的關心支持,我需要東華大學的繼續支持,我有一個大膽的想法,我想以刺繡的方式呈現八音坐唱!”回訪馮時素,未能有時間聽“八音坐唱”多少有些遺憾,但從馮時素身上我們感受到了時代最強音。“八音坐唱”是合奏合唱,我們在馮時素合作社中看到的也正是脫貧攻堅中齊心協力、攜手向前的合作精神。2020年,東華大學舉辦“精英回歸、精準幫扶”非遺研培班,馮時素踴躍報名。結業靜態展上,她首次亮出了她的布依族刺繡版“八音坐唱”。這是一個不斷挑戰自我、不斷創新向前的學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