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天治
摘要:眾所周知,語文作為初中教育中必不可少的環節,對于培養學生良好的我思維能力以及閱讀習慣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因此對于語文課堂教學有著更高的要求。中學生作為課堂教學對象,對于語文閱讀存在著許多誤解和無感,因此學習語文最重要的是培養他們的自主學習能力。這便要求中學語文教師秉持教師工作原則,結合自身工作經驗和生活經歷,針對學生不同的個性,采取對應的解決方案,培養中學生自主學習能力,從而幫助學生奠定好語文基礎,提高自主意識。本文主要通過分析當下語文教育中所存在的問題,提出解決方案培養中學生自主學習能力培養策略,旨在幫助相關語文工作者解決教育難題,提高課堂效率,改變中學語文閱讀的教學現狀。
關鍵詞:自主學習;初中語文;教育
隨著新課標改革和社會的發展,初中語文教學方式不僅對于語文成績的提高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并且通過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使學生能夠掌握生活基本常識、提高學生的見識和拓展學生視野,也能為今后的語文學習打好堅實的基礎。
因此中學語文教師應順應時代發展要求,更新教學方式,不斷地進行語文閱讀教學創新進步在教學過程中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意識。傳統教學模式雖然對于提高學生的學習成績起著不可忽視的作用,但其中存在的弊端不言而喻,極大的忽視了學生主體作用,長此以往,學生缺乏對閱讀文章的自身思考,造成一發不可收拾的局面。因此,初中語文課堂需要教師發揮自身優勢,培養學生良好的閱讀習慣,激發學生對文章閱讀的興趣,讓學生主動學習,使他們能夠更好的把握文章。
一、初中語文教學現狀
1.1教師過度灌輸教學內容,忽視學生感受
初中語文教學中存在這一個重要隱患,這應該引起語文教學工作者的重視和改變。首先,初中語文教師過分追求課堂進度,沒有帶給學生對文章閱讀的深刻理解,在閱讀過程中,語文教師為了使學生快速地了解文章中心思想和答案所在位置,便將自己簡介強行灌輸給學生,甚至直接將答案原封不動地念給學生,讓學生跟著抄寫,學生缺乏自主學習語文的過程,也沒有與同學或者老師的探討,無法靠自己的理解去探索文章所要表達地含義,長此以往,學生的惰性會征服自己,從而失去閱讀地興趣,更沒有對文章的思考,因而學生不能真正的感受到語文的魅力以及能力。
1.2語文教師教學方法落后,教學方式錯誤
教師未能掌握語文教學方法,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沒有提前準備好語文教學教學方案,未能分層次、多角度以及針對性和多角度的教學,導致課堂進度緩慢,課堂氛圍單調枯燥、缺乏趣味,學生缺乏自主學習能力。
1.3學生缺乏語文學習興趣,導致語文課堂枯燥乏味
俗話說,興趣是學習最好的老師。學生如果缺乏對語文學習的興趣,又何談主動去學習呢?當下,迫于應試教育的壓力,語文教師和家長為了成績而去逼迫學生學習語文,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未能感受到語文帶來的樂趣,反而在感到枯燥乏味,是的語文水平得不到明顯提升,難以掌握基礎的語文知識。
二、初中語文教學中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培養策略
2.1轉變語文教師傳統思想,提高教師教學能力水平
語文古詩詞與白話文相比較難理解,這同時也是多數語文教師和學生為之所困擾的原因之一。因此,在開展傳統語文古詩詞教學過程中,語文教師通常不會在古詩詞的深刻理解上花費太長時間,僅僅是簡單的講故事詞翻譯一遍,告訴學生其中的中心思想,并要求學生背誦考試所需片段便草草了事。在這一過程中教師占據主導地位,學生只是在講臺下聽見并做筆記,缺乏自我思考的過程,更沒有自主學習的動力,無法切身體會到詩人所思所想,使得學生與古詩詞之間產生了較大的隔閡。這一傳統教學方法雖然達到了基本效果,但是偏離的基礎學習目標,是不可取的。因此,教師應轉變傳統教學思想,鼓勵學生自主學習。
2.2開展各式各樣的趣味生活化教學活動
在學習語文時,多數學生認為詩中情境與自己的生活距離很遠,與自己來說沒有任何意義。這種思想是完全錯誤的,語文古詩詞是詩人當時的生活,日常中的一切都來源于生活,教師若想糾正學生這一錯誤思想,則需要根據現有的條件開展豐富多彩詩詞活動,活動內容要將生活與詩詞相結合。
例如,教師可以在課堂上對學生進行分組,之后抽出專門時間帶領學生到一片安安靜靜的場地,讓學生觀察場地的景象,接著以小組的形式對周邊的場景盡享探討,說出自己都看到的什么,之后教師根據場景出題,要求學生作出相關詩詞,從而加強他們對詩詞的理解,改善詩詞的學習效果。
2.3創設語文學習情境,營造語文學習氛圍
《語文課程標準》中明確的提出:“學生是語文學習的主人,實際教學過程中,應全面激發出學生們的學習興趣,培養他們形成良好的自主學習習慣以及意識,對學生的個體差異表示尊重,積極的鼓勵他們選擇適合自己的學習方式”。教育者不應將知識的傳授作為主要目的,而是要將激發學生問題、加深問題的深度、尋求解決問題的方法為主要目的。唯有如此,才能激發出學生潛在的問題意識、求知欲、表現欲,進而調動他們的學習積極性,培養良好的自主學習能力。
比如,筆者在上《愚公移山》一課時,教科書中對“雜然相許”的注解是:異口同聲表示贊成;雜然是紛鄉的意思,許則是贊同。筆者覺得這一解釋缺乏一定的合理性,應是“紛紛表示贊同”更加的符合文意。而現在不便直接告訴學生,所以,應創設這樣的問題情境:文中兩處所提至的“以君之力,曾不能損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在語氣上是否一樣?愚公的妻子是不是一開始就毫無任何異議?整個家庭成員是否都異口同聲的表示同意?這時發現課堂氣氛頓時變得活躍起來,同學們都紛紛表示自己的看法,有的說:“ 愚公妻子和智叟的語氣不同,子是關切,而智叟是嘲諷;由于愚公家庭成員數量多,所以發表意見的人也較多,并且,愚公妻子最開始就提出了疑問紛紛贊同并不等同于異口同聲的同意,通過激烈的討論之后,學生們逐漸地意識到了文本中的注解不夠合理,覺得紛紛表示贊同與文意更相符。通過這一方式,使得學生們懂得了批判地接受知識,在問題探究過程中將其自主學習意識全面激發, 提高了自主學習能力。
2.4積極舉辦課外活動,豐富學生知識
語文學習不能僅限于課本知識,教師可以通過舉辦有關語文學習的課外活動來幫助學生認識社會,認識生活,從而提升學生的綜合素質,培養一個全面發展的人才。需要語文教師豐富自己的教學方法,開展有關語文的教學活動。
教師可以舉辦表演節目,內容可以摘取課本上的文章,在校園有限的條件范圍內,給學生安排不同角色以及相關對話內容,使學生們深刻理解文章的中心思想和表達情感。如此一來,學生為了展示自己,會自主去學習語文知識。
結束語
總而言之,語文學習最重要的還是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學生能夠自己主動學習,改善語文學習的態度,是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培養和提高的基礎。
參考文獻:
[1]劉長杰.初中語文教學中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提升策略[J].新課程,2021,{4}(25):204.
[2]溫玉重.初中語文教學中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培養[J].牡丹江教育學院學報,2021,{4}(05):113+1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