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存陽
上一輪課改,提出了素質教育的理念和實施方案,提出了“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提出了突出學生在教學活動中主體地位的理念,但因為高考應試模式的影響,因為教師主導作用的慣性過于強大,因為有限的單篇文本帶來的教材本位意識過于強烈,導致改革未達成初始的目標。鑒于此,2017版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提出,要引導學生在真實的語言情境中,自主地通過一個個專題語言實踐活動,完成18個語文任務群的學習,培養學生語文核心素養,落實語文學科立德樹人的教育功能。因此,一線語文教師的關鍵任務是讀懂新課標,并貫徹落實好。
一、新課標在考核評價方式上指向開放式情境任務
這次出臺的新課標,不再是通過語文課程線性知識扁平化的積累和應試技能的做題訓練來應對固化的高考模式,獲得好的高考成績;而是一方面改革高考命題與閱卷機制,讓學生在情境性任務中完成那些主觀性、開放性、創新性、選擇性的語言實踐任務(比如一些世界名校的自薦材料里有這樣的問題:假如你年老時要為自己寫一部自傳,你打算在倒數第2頁寫些什么,請寫在這里),體現新課程標準、新教材、新考試協調一致的思想;另一方面,在系列任務群的框架下,通過各種專題學習活動的實施,培養語文實踐能力,應對改革后指向核心素養培養的新高考。
二、新課標在教學方式上指向資源整合背景下的任務驅動與專題實踐活動
與之前以預設為主、講解分析為主、學生被動學習為主不同的是,新課標要求在系列任務群的統率下,發揮教師的主觀能動性,結合學生身心發展的實際情況與需求,設計一個個專題學習活動,并讓學生在具體的專題任務驅動下,從現在的單篇閱讀走向整本書閱讀或群文閱讀,進行自主學習、合作研討,在真實的語言運用情境中,通過多樣化的實踐活動,完成專題學習任務。在此過程中,學生需要增強整本書或群文自我閱讀、自我領悟的能力,需要增強根據專題任務尋找和整合教學資源的能力,需要增強精讀、略讀、瀏覽和取舍的能力,需要團結協作和深度溝通的能力,需要養成深入思考和獨立思考的習慣;教師需要有結合整本書和學生身心發展實際確定學習專題的能力,需要有整本書的學習規劃與指導能力,需要有大量的閱讀積累做基礎(如教師只有自己先閱讀消化《紅樓夢》,然后才能指導學生閱讀《紅樓夢》)。在此過程中,教學活動由之前以教為主變成現在以學為主,由之前以文本為主變成現在以專題任務為主(不是以整本書或群文等學習載體為主),學生成為了專題學習的實踐者和學習主體,教師變成了專題任務的設計者和推動者。
三、任務群框架下的專題學習活動是踐行新課標理念的關鍵抓手
新課標系列任務群框架下每個專題學習和研討活動的設計與實施,才是語文核心素養落實的關鍵抓手。任務群和專題活動的提出,是要徹底改變語文教學多年來的“少慢差費”局面,是要讓學生從書本中心、被動低效的語文學習過程變成以任務主題為中心、主動有興趣的學習過程,引導學生在一個個目標明確的語文實踐情境中完成學習任務,提高學生語文素養。
下面以《老人與海》整本書閱讀與專題學習活動設計為例,簡要介紹一下任務群框架下專題學習活動實施的基本環節與步驟。
1.根據學生的身心成長特點與需要確定相應的學習問題
高中生對未來充滿期待,渴望成功,但性格還未定型,情感容易起伏波動,往往遇到很小的挫折就過分擔憂失落,多愁善感;加上現在的孩子大多缺少生活的磨練,不少孩子性格中脆弱的一面很明顯。因此,若能在語文教學中引導學生閱讀合適的文學作品,讓他們吸取精神的鈣質,增強他們面對困難和挫折的韌性與頑強斗爭精神,是很有必要的。當然,如果這方面的問題不好確定,也可請學生參與發表意見,以便選擇合適的問題。
2.根據篩選確定學習問題,選擇合適的閱讀材料
根據以上分析,我們可以選擇美國作家海明威的《老人與海》作為本次閱讀的材料:因為這本書最突出地展現了面對困難與挫折時始終不服輸、不愿被打敗的硬漢精神,而且這本書也在新課標附錄“關于課內外讀物建議”之列,是適合高中生的語文讀物,本次學習的基本定位是“外國作家作品研習”任務群。
3.創設情境,設計好本次閱讀活動的主題和導讀的問題
為了激發學生參與本次專題學習活動的積極性,本次閱讀活動的主題可以設計為“讓我們來認識一個打不敗的人”。為了讓整本書閱讀活動持續走向深入,可以再分幾個階段設計幾個不同層次的問題,加強逐步引導。如:第一層次問題:講講圣地亞哥的故事,圣地亞哥為什么成為了無數人心目中的英雄偶像?第二層次的問題:我的生活中曾遇到哪些挫折,如果圣地亞哥處在我的位置會怎么做?第三層次的問題:作為一本小說,這本書的情節構思與我們經常看到的國內小說有何不一樣?它的語言有何特色?第四層次的問題:你是否想看看別人對這部作品如何評價的?它是否引起了你繼續閱讀海明威其他作品的興趣?教師可根據以上問題引導學生進入不同層次的多遍閱讀,讀出一定的深度。
4.視情況拓展閱讀,整合不同的任務群
因為新課標不同任務群之間有交叉重疊關系,因此,我們在進行某一個專題學習時也可適當進行相關任務群之間的整合。比如,本次專題學習可以與貫穿始終的“語言積累、梳理與探究”任務群整合;可以與“文學閱讀與寫作”任務群整合;如果學生閱讀時借助了不同媒介與輔助工具,還可以與“跨媒介閱讀與交流”任務群整合;如果學生讀后有興趣,還讀了與作品相關的文學評論,那還可以與“思辨性閱讀與表達”“學術論著專題研討”進行適當整合。這些要根據學生的閱讀基礎與情況而定,不可一味貪多求深,要注意突出當初的專題設定,要循序漸進。
5.組織專題研討,通過多種形式匯報交流,總結閱讀收獲
本環節是學生總結本次專題閱讀活動的心得感受,主要圍繞初始設定的與身心發展有關的學習問題進行,在此基礎上,也可以拓展到更深更廣的層面。根本目的在于:通過本次特定任務情境下的專題閱讀實踐活動,總結學生在語言、思維、審美、價值觀幾方面實實在在的收獲與進步,教師組織好效果評價和活動經驗總結工作。研討匯報的形式可以不拘一格,如講故事、匯報心得;為主人翁寫頒獎詞;寫詩文等各種形式的讀后感悟;出專題黑板報、編寫手抄報;形成專題報告、專題小論文,等等。
綜上所述,我們只有讀懂新課標的精神,發揮廣大教師和學生的主觀能動性,緊緊圍繞“專題學習”這個關鍵抓手,才能根本改變教學方式,提升語文教學效率,強化學生語文學科核心素養,實現語文學科在立德樹人方面應有的功能。
作者單位:安徽省桐城市第八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