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云
摘要:以信息技術教學方式為槳,在音樂的知識海洋中泛舟,激發學生對音樂的學習和探究興趣,讓學生陶醉在音詩音畫的情境中,帶領學生進入音樂的知識殿堂中,是我們作為音樂教師的義務和責任。當前伴隨著新課程改革和素質教育的不斷深入,信息技術在實踐中的應用已經成為了一些教育新時代、新潮流。為了凸顯以生為本,全面育人的思想,筆者結合著信息技術教育的優勢,對音樂教學模式進行嘗試性變革,希望可以幫助學生學到有價值的音樂知識。
關鍵詞:信息技術;音樂課堂;小學階段
常言道,教學有法而教無定法。有效的教學方法一方面來自向他人學習,另一方面,也取決于自我的創新。信息技術在小學音樂課堂中的應用,其實就是對教學方式的一種創新,也是調節音樂課堂,化課堂枯燥和無趣為趣味、高效的有效利器。音樂的知識,如同浩瀚的海洋,它十分豐富,學無止境。以下本文就來談談信息技術與小學音樂學科的整合教學,希望可以對同仁有所裨益。
一、信息技術與小學音樂教學融合的可行性
(1)教師豐富的自我提升途徑為信息技術應用提供了可靠保證。信息技術在教學中的應用,需要教師以豐富的知識和能力儲備作為基礎。小學音樂教師對信息技術的把握和掌控能力越強,則應用信息技術為音樂課堂教學服務的效果也就越好。所以,作為音樂教師我們自身要具備自我提升意識。其次,還要積極通過多種途徑,如線上網絡學習和線下教學經驗整理、教師互評等活動,努力提升自己對信息技術教學的認識,如此,教師掌握的技能越多,音樂課堂也就越高效、越生動。
(2)信息技術增強小學音樂課堂的互動性。信息技術的融合可以讓課堂的互動性更強一些。傳統的課堂教學中,教師與學生進行互動的方式,主要是依靠教師設計問題,而學生做出回答的方式,這種方式具有很大的局限性,那就是我們無法得知每一位學生是否可以回答出問題,教師也沒有更多的時間通過問題進行檢驗。而信息技術的融合之下,教師通過各種媒體視頻設備播放兒歌曲目,展示相應的動畫情境,則可以很好的活躍課堂氛圍,讓學生跟隨音樂律動起來,就此在視頻和學生之間構建音樂交流和互動,予以教學質量的保證。
(3)信息技術的應用,拓展學生音樂學習視野。信息技術是基于網絡的教育模式,教師可以利用信息技術,輕松從互聯網中獲取大量的音樂教學資源,包括音樂教學視頻、音樂軟件、音樂教學插件以及課外音樂樂理知識等,教師將這些內容應用到實踐中,可以激發學生的音樂學習,讓學生看到更加多樣、豐富的音樂學習空間,帶領孩子們進入音樂學習的殿堂,提升教學效率。
二、信息技術與小學音樂教學融合的具體策略
(1)結合信息技術,優化樂理教學
所謂“樂理教學”,簡單來講就是對學生實施關于小學音樂的理論知識教學,這些音樂的理論知識可以說是音樂學習的基礎,也可以說是教師和學生今后進行音樂知識點溝通、探究的通用語言。比如,記憶各種形式的音樂符號,如反復記號、保持音、重音記號和力度記號等,此外,還包括能夠根據教材給出的教學內容,知曉歌曲是否是“五重奏”、“四重奏”、“交響樂”以及“小提琴獨奏”等,總而言之,樂理教學對于學習基礎階段音樂知識的學生來說,是非常重要的。
結合信息技術,如微課教學模式,可以讓小學階段的樂理教學變得更加生動、活潑,激發學生的音樂學習興趣,讓樂理教學更加具有針對性,提升課堂教學的有效性。比如,認識歌曲的體裁是樂理教學中的一個重點,也是難點。教師對此可以首先結合微課展示“音樂體裁”的理論介紹,然后,結合動態視頻的方式給學生出示幾首歌曲,如《太陽出來喜洋洋》、《嗯嘿呀》、《金蛇狂舞》以及《藍色的雅特朗》等,然后啟發學生去思考,這些歌曲的體裁都是怎樣的?而經過學生們的一番探討和分析,他們就會懂得四川民歌、朝鮮族民歌、民樂合奏以及前南斯拉夫民歌等不同體裁形式歌曲之間的差別,提升樂理教學的興趣和質量。
(2)結合信息技術,構建律動課堂
信息技術在小學音樂課堂中的應用,讓音樂課堂呈現出了高效、快樂的氛圍,打破了傳統教學中教師單純說教以及學生一味聽講的模式。如今創新課堂教學模式,已經是一種新的潮流和趨勢,如何充分調動學生的自主學習興趣,培養學生良好的審美創新能力和音樂綜合素養,是現代教育教育理念下,我們應當重點分析和探討的問題。小學音樂教師可以嘗試結合信息技術——多媒體教學方法,嘗試去構建律動課堂,讓兒童沉浸在音詩音畫的教學氣氛中,跟隨音樂的節拍、鼓點等一起律動起來,促使學生向著多元、健康的一面發展。
比如,在教學指導《加沃特舞曲》的時候,教師就可以利用課前的幾分鐘引導學生進行律動學習,教師帶領學生依據這首歌曲的節奏踏著輕快的步伐走進教室,在室內做好之后,開始用雙手為歌曲伴奏,聽到旋律的高低八度時做跳躍動作,并且雙手斗腕舉過頭頂,學生在輕松活潑、富有節奏感的音樂中律動學習,體驗歌曲的歡快節奏,與此同時,還可以在活動中讓注意力集中在音樂課堂上,在保證學生學習效果的同時,更激發學生自主學習興趣,提升課堂教學的質量。
興趣是小學生在音樂學習中的基本動力,也是學生與音樂保持密切聯系,感受音樂,以及欣賞音樂美的重要前提。現代教育技術的廣泛應用,恰好可以彌補傳統教學方式的漏洞,讓 音樂教學的內容豐富起來,也讓課堂教學的積極性和活躍性得以構建。比如,在教學歌曲《海鷗》一課時,教師就可以結合多媒體技術,展示海鷗在藍天高翔,與白云作伴,以及船舷上水手們颯爽的英姿等情境,讓學生們在聆聽歌曲的同時,更跟隨著歌詞“海鷗,海鷗,我們的朋友,你是我們的好朋友……”一起像浪花一樣舞動,像海鷗一樣展翅飛翔,教師還可以提出問題予以啟發,“同學們,大家想一想海鷗是怎樣飛舞的呢?浪花又是怎樣滾動的呢?”,在這樣一邊思考,一邊舞動的情況下,學生的肢體協調能力和音樂節奏的感知能力都將得到有效的培養,繼而促使學生獲得綜合健康發展的機會。
(3)結合信息技術,營造鑒賞情境
結合信息化的教學技術,還可以幫助教師構建音樂鑒賞教學情境。在小學音樂教學中,音樂課的鑒賞教學也是一個非常重要的組成部分。通過實施音樂鑒賞教學,可以培養學生良好的歌曲賞析和分辨能力,陶冶學生健康情操,培養學生的歌曲審美意識和能力,讓小學生形成樂觀、積極、主動、向上的學習態度,成就音樂學習中的不凡之路。比如,在教學《瑤族舞曲》時,音樂教師就可以結合網絡信息的檢索便利,營造良好的課堂教學情境,讓學生了解到一些音樂作品的創作背景,比如,教師可以從瑤族的地理位置、歷史文化、風俗習慣和服飾飲食等方面介紹一些少數民族的生活信息,讓具有獨特的民族風情的多媒體動畫信息傳遞到學生的視野中,使得小學生可以親近我們各個民族的同胞,尊重他們的風俗禮儀,學習他們的音樂文化,成為音樂欣賞課的“小主人”,在觀看瑤族民眾載歌載舞視頻的基礎上,跟隨視頻一起舞蹈起來,提升民族音樂課堂教學的趣味性和有效性,優化教學質量。
(4)結合信息技術,拓展器樂教學
音樂還是一門具有實踐性和操作性的基礎學科,當一個個獨特的音樂器樂在學生的面前發出聲音的時候,其獨有的優美音色,如二胡的滄桑、馬頭琴的悠揚以及鋼琴的高雅等都會激發學生的音樂學習興趣。傳統的音樂器樂教學模式下,教師僅僅能夠展示給一部分學生觀看,其手指間的緊密配合,也只有前排的幾位學生可以直觀看到,至于后排的學生則無緣見到教師的生動演奏。對此,小學音樂教師可以結合音樂APP,展示音樂課堂器樂教學獨特和優秀的一面。比如,手機軟件“酷樂隊”APP就是一款不錯的音樂軟件,它有一套成熟的觸控樂器操作界面,以及十分完善的錄音功能,它可以模仿出各種音樂的樂器音色,此外,還可以給學生在演奏或者是演唱時提供很好的伴奏,另外,在網絡互動的背景下,學生們之間還可以利用音樂演奏歌曲進行相互評價,相互交流,繼而達到人人參與音樂演奏和演唱,實現線上和線下音樂教學的緊密結合,讓音樂教學更具實效性。
除此之外,小學音樂教師還可以設計一個師生互動的音樂局域網,教師可以在該網站上發布一些演奏和演唱的任務,有興趣的學生可以在錄制好的基礎上,上傳作品,教師和其他學生都可以給于他點評。教師也可以將一些聲樂、舞蹈和器樂演奏的教學視頻發布在網站,供學生學習和交流,如此,則可以實現信息技術與小學音樂教學的有效整合。
綜上,當前小學音樂課堂教學中存在的問題雖然不少,但是,針對該問題,本文也從信息技術的融合方面展開了簡要分析,為了達成信息技術與小學音樂教學的融合,筆者簡介了律動課堂、鑒賞情境以及器樂教學等幾點實施方法,其中尚且存在很多不足,還望同仁斧正和再次完善。
參考文獻:
[1]林葉.關于信息技術與小學音樂教學優化整合的探究[J].中國校外教育,2016(08).
[2]王艷芳.新課標下信息技術與小學音樂課程整合探討[J].中國校外教育,2015(24).
[3]陳太香.信息技術與小學音樂學科整合的研究與實踐[J].黃河之聲,2014(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