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曉宇
曾經的我也是一名一年級孩子的家長,心情有過激動、有過期待、也有過擔心、還有著些許的茫然。我們的孩子即將進入人生這漫漫求學路的第一個階段。在孩子數學的學習中我們該怎么辦呢?我們該準備些什么呢?1.2.3.4.5到100甚至有些孩子到1000都會數了,也都會寫了。20以內、100以內的加減法,甚至更大數的加減法有些孩子已經會算了。其實這些僅僅只是我們成人抽象出來的知識結論,孩子只記住了結論但不知道為什么。再比如你的孩子肯定知道3+2=5,那你問過孩子為什么3+2=5嗎?孩子能回答出來嗎?進入一年級了我們的孩子需要重構、經歷知識產生的過程,為自己搭建起數學思維的橋梁。
學什么?
那我們的孩子進入一年級,數學到底還要學什么呢?
我告訴你,我們還學1、2、3、4、5并且整個一年級上冊整整一學期我們都只學到20以內的數字。我們還學3+2=5,我還告訴你整個一年級上冊我們都只學到20以內的加減法,像17-9這樣的退位減法都還不學。但請您一定一定不要單純的以為你的孩子這些都已經會了,他是在重復學習這些已經會了的知識。其實真的不是。孩子進入一年級以后再次學習這些知識,是知識系統化的體現、孩子的知識結構已經納入了正式的知識體系,孩子大腦里的知識墻就開始一層一層的往上壘了。重新學習這些知識是在讓孩子經歷知識產生的過程。就是知其然還要知其所以然,知道1、2、3、4、5這些數是如何抽象出來的,知道3+2為什么等于5,知道加法的含有,知道為什么要用加法解決問題。
怎么學?
比如:請觀察這幅圖?可能你在看太陽,在看樹、在看鴨子、在看花...... 眼前的場景是不是有點亂?我們會告訴孩子從上往下看、從左往右觀察,用這樣的方式你再看這幅圖,是不是就更加有序了呢?通過有序觀察,我們是在培養了孩子有序思考的能力。這也是在教孩子用數學的眼光學習數學。
找一找圖上那些東西只有1個呢?1個小孩、1個蘿卜、1棵樹、1筐蘿卜,這都可以用1來表示,這些1都一樣嗎?一樣但又不一樣。單獨的1個蘿卜可以用1表示、很多個蘿卜裝在一起可以用1表示、大的東西可以用1表示,小的東西也可以用1表示。我們通過孩子熟悉的生活原型抽象出數字,幫孩子把抽象的數字還原于生活,感受知識來源于生活,但學習數學知識最終是服務于生活的。
做什么?
在這兩個月的假期究竟在數學方面要做些什么,才能培養孩子良好的數學思維能力呢?
我會數——數字感知能力的培養
親子游戲:數花生
游戲策略:家長可以和孩子一起數花生、數豆子、從1數到100,一個一個的數、兩個兩個的數、5個5個的數,可以訓練順著數、倒著數。在數的過程中要一邊拿花生、一邊數、做到手口一致。剛開始慢慢數、結合實物一起數,做到一次數正確,熟練之后脫離實物,口頭數數,數數的速度逐漸加快。最終能夠熟練的一個一個的數、兩個兩個的數、5個5個的數,順著數、倒著數100以內的數。在這個過程中孩子對數字的敏感度得到了很好的訓練。
我會寫——數字書寫能力的培養。
專注游戲:寫數字
游戲策略:每天堅持在田字格上規范的書寫0------10這11個數字,一次書寫時間在15分鐘左右,既訓練了孩子書寫的能力,也培養了孩子的專注力,入學前的孩子基本上不會寫字,數字筆劃簡潔,是訓練孩子手部力量較好的方式,也避免了進入一年級孩子因為書寫慢而跟不上課堂教學。
我會擺——促進孩子有序思維形成及10以內加減法是訓練
動手游戲:擺小棒
游戲策略:拿出5根小棒,5根小棒可以分成1根和4根、2根和3根、3根和2根、4根和1根、5根和0根。這也是在通過實物幫孩子學習5的加減法。5熟練之后就練習6根、7根、8根、9根、10根、尤其是10的分、組非常重要,對后續進位加法、退位減法、一些巧算都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整個假期我們可以通過親子活動,和孩子一起擺小棒達到10以內加減法的熟悉了計算。
我會說——數學語言表達能力的培養
閱讀游戲:數學繪本
語言是思維的工具,兒童是在掌握語言的過程中發展思維的,用語言表達是孩子數學思維的外在體現,只有通過語言的表達才能體現孩子的思維是清晰的還是不清晰的。沒有數學語言的表達,數學思維就不能得到更好的發展。因此從現在起,家長就要注意培養孩子說完整的話,有條理的說話。當孩子沒有說清楚時要幫孩子梳理一遍,然后讓孩子再表達,不要剝奪孩子說話的權力。多給孩子說話的機會和思考的機會。
參考文獻:
[1] 喻平,董林偉,郭慶松. 中學生數學品格與價值觀的問卷設計[J]. 數學教育學報,2021,30(4):12-18.
[2] 陸珺,胡晴穎. 論數學解題教學的教學[J]. 數學教育學報,2021,30(2):55-60.
[3] 章勤瓊,陽海林,陳肖穎. 小學數學教學中的表現性評價及其應用[J]. 課程.教材.教法,2021,41(3):83-89.
[4] 陳巍巍,劉曉婷. 精心組織教學,發揮學科育人功能 ——以”小數的初步認識”教學為例[J]. 教學月刊(小學版)數學,2021(6):58-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