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梅
【案例背景】湘藝版三年級歌曲《讀書郎》是一首家喻戶曉的歌曲,旋律活潑健康,表達了窮苦的苗族孩子渴望上學讀書的愿望。本堂課的設計遵循新課程標準理念,堅持以學生為本、根據學生的生理、心理及審美認知規律引導學生感受音樂、表現音樂、創造音樂。
片段一:故事導入,激發興趣
1、播放《幸福拍手歌》師生律動
師:每天清晨,我們背著書包,迎著朝陽,來到美麗的校園里上學,同學們,你們幸福嗎?快樂嗎?(快樂)那你們讀書是為了什么?
生:為了找個好工作。為了成為祖國的棟梁……
2、故事導入,入情入境
師:今天老師給大家帶來了一個小故事匡衡《鑿壁偷光》,聽完之后說一說感受。
學生:匡衡很刻苦,很愛學習……
師:他們真有志氣,我們來學習歌曲《讀書郎》吧!
【設計意圖】:該環節通過課前的熱身導入,使學生快速的集中注意力,從而調動學生參與的積極性,活躍課堂氛圍,同時感受情緒。接下來積極創設《鑿壁偷光》的故事情境,體會當時孩子們對讀書的渴望,激發他們對歌曲的學習興趣。也為音樂創作拓寬思路打下伏筆。
片段二:學習歌曲,感受音樂
1、輕聲哼唱,感受音樂
師:請輕聲演唱,找出歌曲中相同的旋律。
(師講解前倚音的知識和示范唱。生學唱“小嘛小兒郎”。)
2、小聲跟唱,發現難點
3、再次唱譜,加深情感
師:朗里格、朗里格、朗格里格、朗這些詞在歌曲中有什么作用呢?
師:這些襯詞和倚音可以豐富音樂形象,加深感情的表現,增強歌曲的童趣,更能表現音樂情緒,在這首歌曲中更能表現小兒郎樂觀、向上的態度。
4、完整演唱,表達歌曲
【設計意圖】:本環節通過整體感受,反復的聆聽, 使學生對作品有較深的印象,并能嘗試自主學唱歌曲,一定程度上訓練了學生的聽力與學習能力, 能夠讓學生更加直觀的了解學習內容,使課堂節奏更加緊湊。采用對比法,讓學生更加直觀的理解了作品情緒,巧妙地解決了教學重點。
片段三:參與活動,表現歌曲
1、樂器伴奏,表現歌曲
2、欣賞中國新聲代版《讀書郎》,感受多元化音樂
3、歌曲二次創作二部輪唱的形式,激發創作思維
分組討論,分小組進行展示。
【設計意圖】:在科技高速發展的今天,教育已不能只滿足于課本知識了,培養“全面發展的人”成為了現如今教育焦點——“核心素養”的核心內容,會學、會說、會思、創新等。本環節以學生為主導,由學生參與、創作、表現,環環相扣,有種水到渠成的感覺,通過聽賞新編《讀書郎》視頻,了解多元化音樂風格,進一步激發生學習興趣。這節課我設計了讓學生合作來把歌曲改編成二部輪唱的形式,充分激發學生的創新思維,讓學生覺得創作其實很容易,旨在培養學生的合作能力、創新意識。
片段四:總結升華,提升認知
師:同學們在這節課中的收獲肯定不小,誰來說說?(學生自由回答)
生:我學會了倚音的唱法、歌曲的情緒、要向小兒朗學習......
師:大家說的都非常好,老師希望大家在今后的學習生活中,做個不畏風雨樂觀向上的讀書郎,為了我們的祖國更強大,為了自己的美好理想,好好學習,天天向上!
師:其實,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如果能多留心觀察,多積累素材,我們的創作就會變得更簡單。希望同學們回家后將你喜歡的歌曲進行創作改編吧,期待同學們的創新作品產生!
學生唱著《讀書郎》離開音樂教室。
【設計意圖】:教育具有很強的延續性,課堂上學會的知識要會在課外運用,音樂課也不例外。最后課堂總結,深化思想教育,加深對歌曲的印象,同時鼓勵學生課外延伸,將知識內化為動力,做勤思考、多動腦的創新一代。
教學反思:
音樂是人類最古老、最具普遍性和感染力的藝術形式之一,是人類精神生活的有機組成部分。而中小學的音樂教育在青少年的美育教育中,起了至關重要的作用,它的意義不僅僅是提供給學生感受音樂、表現音樂、創造音樂的機會,更重要的是不斷幫助學生發現美感,形成審美情操,從而完善人格發展。
一、有效定位教學目標
音樂教學目標是指教學活動的主體在具體的教學活動中所要達到的預期結果和標準。教學目標在整個教學活動中發揮著至關重要的作用。《讀書郎》作為一首流傳廣泛的歌曲,在整個教學過程設計中,我始終堅持新課程標準所提出的“以學生為主體”。本節課開始我通過歡快的律動舞蹈激發學生的學習動力,創設《鑿壁偷光的》的故事情境,讓同學們感受歌曲中所蘊含的重要意義,并且在歌曲的學唱環節通過聆聽以及歌曲的學習,能讓學生們親身體驗到音樂中,感受小兒郎的樂觀向上的精神。 在歌曲表現環節“鼓勵音樂創造”的教育理念,讓學生通過樂器伴奏、視頻欣賞、歌曲二次創作等活動過程中享受、掌握并創造音樂的美。這樣既在無形當中打破了以往枯燥的學習歌曲、記憶歌詞的教學模式,又體現了學生自主,師生合作的教學方法,從而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二、靈活處理教學內容
著名的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說過:“對美的感知和理解,是審美教育的核心,是審美的要點。”小學音樂教育作為美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其特質就是情感審美,這就決定了音樂教育的根本方式是:以情感人,以美育人。全課以“樂觀向上小兒郎”這 一主題貫穿始終,用多媒體播放匡衡《鑿壁偷光》的故事,加上教師真摯感人的語言和豐富的情感深深地打動了學生。成功的挖掘了歌曲中蘊含的情感意義對學生達到了很好的教育意義。
三、巧妙安排教學設計
現代的社會是信息的社會,中小學學生每天從家庭和社會上所接受的音樂信息,要比課堂上多得多。這就要求音樂教師更有責任和義務對學生加強音樂欣賞教學。本節課通過讓學生聽賞“中國新聲音”視頻中新編《讀書郎》視頻,讓學生了解我們學習的歌曲有很多版本,了解多元化音樂風格,激發學生對所學歌曲進行二次創作的欲望。使學生根據音樂的意境,通過演唱、欣賞、創作等方式表現出來,從而使學生的情感得到進一步的升華。
許多美學家認為,音樂是最富有情感的藝術,同時又是最講究形式結構的藝術,所以教師要聯系學生的客觀實際通過有效的教學目標定位、靈活處理教學內容、巧妙安排教學設計,讓學生在音樂中認識美,在生活中尋找美,在未來里創造美,讓美融入每一個孩子的心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