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靜靜
摘要:在新課程的當下,學生在高一年級要應對十門功課的學習,學習時間和精力遠遠超出他們所能承受的負荷,如何提高教學效率?讓學生在課堂四十分鐘內盡可能消化更多的知識,從而減輕學生負擔。如何注入教育活力?讓自己的學科在十門功課中占得一席之地。這兩個方面成為課堂教學探索的重要內容。
關鍵詞:適時獎勵;教育活力
獎勵是對人的某種行為給予肯定與表揚,使人保持這種行為。通過獎勵激發學生內在的驅動力,從而慢慢成為自覺的行為。獎勵發生效用的核心機制是通過獎勵引發學生滿意、愉快的心理反應,從而使學生更加傾向于表現出這種待強化的行為。適時獎勵,就是要注意獎勵的方式和獎勵的實效,讓獎勵恰到好處,真正發揮獎勵的激勵作用。通過近一年的教學實踐,我發揮了一枚胸章對化學教學的催化作用,嘗到了獎勵對激發教育活力的甜頭。現將教學實踐故事分享如下。
進入高中第一次考試后,我任教的3個班級都有一個共同的問題就是:高分人數相對較少,平均分在9個行政班中也處于中等或中下水平。培養優秀學生,提高全體學生的總體水平成為我第一學期的主要教學任務。我開始設計在化學學科上進行全員指導。在課堂上,我不斷優化教學方式,努力營造具有吸引力的課堂,提高課堂的教學效率;課后,建立與學生之間的信任感,不斷提高他們學習的主動性,激發內驅力。但如何才能持續這種內驅力呢?
一、獎勵來調動學生的內部動機
期中考試之前,我開始思考:如何調動學生的學習主動性和積極性,如何讓一部分優秀學生更上一個臺階?我嘗試采用獎勵機制。我想通過這種外部刺激來激勵、誘發學生的行為,成為他們積極學習的動力源泉。
在考試前的一周,我和他們約定期中考試前5名,能收到我的私人定制禮物。學生的積極性被調動起來,他們對這個神秘的禮物充滿了期待。
期中成績出后來,3個班級都有進步,平均分分別排第2、第3和第5,高分人數和其他班持平或多一兩個,我兌現了我的承諾。
獎勵前我講述禮物設計過程,讓他們明白,我對這份禮物投入了真感情。
一個學生在聊天中這樣和我說:
老師你知道嗎?我為了能拿到你私人定制的禮物,我幾乎天天復習化學,有時間就做做化學題目,這個禮物我太喜歡啦,我天天別在我衣服上,我覺得特別自豪,這是一份榮耀。我爭取下次還能拿到。
獎勵是一種外部的驅動力,它的不足一是不夠持久,二是還有可能壓抑內部動機。為了避免出現獎勵帶來負面效應,我不斷改變獎勵方式。第二次除了獎勵班級前5名同學,還會獎勵5名進步最大的同學。這種獎勵方式,讓每個學生看到了希望和可能,提升和保護了學生的內部動機,讓獎勵成為有效的強化因素。期末考試是全市的統考,三個班級的平均分在9個班級中分別排第2、第4和第1,更是有兩個班級90分以上人數接近50%。
二、獎勵要提升學生的自尊和自我效能感
自我效能感是美國著名心理學家班杜拉最早提出的,在20世紀80年,自我效能感理論得到了豐富和發展。班杜拉認為:行為出現的概率和強度收到兩個方面期望的影響:
一是對積極結果的期望:就是學生對自己行為會導致的結果的期望。學習相對優秀的學生,他知道自己認真聽課,認真完成作業,認真復習并認真思考錯題,這種學習方式能給他帶來好的成績,他們就會更認真的學,這種學習的狀態就被激活了。
二是對自身能力的期望:就是學生對自己能力的估計和判斷。學生通過對自己能力的預估相信自己有能力實現預定的目標。當他通過努力一步步達到自己的目標時,就會產生高度的“自我效能感”,并更加堅定自己的學習行為。
我的其中一個學生在和交流時這樣對我說:
當第一次沒能拿到老師的禮物時,我有點失落,原本我也覺得自己能學好化學,但是考試成績總是不理想。有一次老師你說“我送你一個吧,因為我知道你一定有能力可以自己拿到這個禮物的。”當時,我很受鼓舞,同時我也堅信我一定能通過自己的能力拿到禮物。于是,我更用心地學習并調整學習方式。每天上課的時候只要老師您向我投來信任的目光,我就信心十足。
第一學期期中這位學生化學成績在班級排名15,期末排名10,第二學期期中班級排名到了第2名。
這個學生在我不斷鼓勵下堅持努力學習,沒有放棄,在得到獎勵后,自我效能感得到了體現,也是他自尊的體驗。我想在學習化學方面,他一定會積極努力、充滿信心。
三、獎勵針對不同的個體,有特異性
在日常的教育教學活動中,我們會發現有些表揚或獎勵對于不同的學生效果不同。班上有一名學生月考中拿到過進步獎的胸章,但是這個胸章對他來說或許就只是一個單純的小禮物,沒有看到對他的刺激作用。上課時,也時不時會睡覺,作業時不時不交。
有一次在講元素周期律題目的時候,涉及到元素銻(符合Sb)為了加深學生對這個元素的記憶,我說:有些同學抄作業的時候居然會把13抄成了B,那你真成“傻逼(Sb)了”。教室頓時響起學生爽朗的笑聲。第二天批改作業的時候,我驚奇地發現那個學生在姓名欄寫上了:傻逼的我。我在名字的旁邊畫了一個尷尬的表情。就此打開了我和這位學生之間的互動。
我悄悄地關注著他的變化:上課開始抬起頭認真地聽了,偶爾打盹的時候,我會邊講課邊走到他身邊拍拍他的背,他就會馬上打起精神。作業即便不能全部完成,但保證每次都交了。
在最近的一次交流中,他這樣對我說:
老師,我沒想到我在作業本上的惡搞,你會關注到并還回復我。我第一次看到你畫的表情心情特別開心,就想著做作業時寫點什么和你交流,你每一次都會回復我,這讓我很期待做作業和發作業。老師,因為你,我決定選擇化學作為高考科目。
對這個學生來說心與心地交流是比獎品更有力的獎勵。我想任何獎勵能夠奏效的關鍵是將強化的行為和學生的需求聯系起來。這個案例中的學生更需要的是關注和情感的交流。很多時候,老師的一些無意識的行為或不經意的一句話都會在學生心里埋下種子,然后生根發芽!
正如明代教育家顏元主張:“數子十過,莫如獎子一長。”獎勵是揚長教育,是激勵教育。正確、恰當獎勵能提高學生學習的自主性,激發學生的內驅力,激活教育的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