尹飄萍
摘要:為了更好地推動高中思政課課堂教學改革,通過構建活動型課堂,激發學生潛在的動能,讓學生在課堂學習中能端正態度、提升興趣、積極參與,更好地培養學生的學科核心素養,提升課堂教學的實效,這將成為落實這一改革的關鍵所在。而在當今的活動型課堂建設中,采用議題式教學已成為一種較普遍的授課方式,教師通過圍繞議題預設有效情境,調動學生自覺參與課堂活動,學生通過小組探究、討論、議辯、分析、總結等,然后得出結論,再進行分享,這樣既有利于培養學生的合作能力,拓展學生參與度,也能增強學生的書寫、表達、分析、運用等各方面的能力。如此,在議題式教學過程中,情境的設計將成為一個關鍵環節,教師只有巧妙地設計好情境,才能更好地支撐議題,讓學生有的議、樂于議、善于議,最終順利達成教學預設。
關鍵詞:思政課教學;情境設計;議題式
《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課程標準》(2017年版2020年修訂)中明確提出:以重視學科大概念為核心,使課程內容結構化,以主題為引領,使課程內容情境化,促進學科核心素養的落實。那么,在高中政治課堂上開展議題式教學,通過構建活動型課堂,則是落實這一任務的根本所在。如果議題是魂,那么可以運用恰當的情境為切口,再通過構建序列化的活動,則議題之魂必將熠熠生輝,從而讓學生有的議、樂于議、善于議。因而,通過巧妙地預設情境,讓情境優勢轉化為學習動力,引導學生分組討論,提煉觀點,加深學生對書本知識的理解與運用,培養學生的自主分析能力,實現教學目標,這將是關鍵所在。為此,本人就議題式教學中,依托一定的教學情境,創設思政課活動型課堂,讓學生能在活動中互動探究,在過程中誘發思維,在狀態中保持積極,而談談自己的些許拙見。
一、捕捉“生成”情境,調動學生趣中感
課堂教學是一個必然性與偶發性相統一的過程,在這一過程中,也許是學生在課堂上不經易的一句說笑,又或許是學生一個不顯見的行為,這些看似跑偏教學的說笑與行為,有時只要教師能夠善加利用,把握好時機,都有可能生成一個別致的教學情境,從而煥發課堂教學的生機,增進生生、師生之間的互動,達到無心插柳柳成蔭的效果。當然,這就需要教師具有善思應變的能力,把課堂上一些偶發的、隨機的、不確定的因素轉化為教學情境,這不僅能夠引導學生回歸到正常的課堂學習任務,也不至于被這些意外因素干擾教學秩序,而且有時還能就這一“意外”讓書本知識在學生的嬉笑中加深認識。
例如:在講到統編教材必修三第一課《歷史和人民的選擇》時,本人設計了分議題“中國共產黨為什么能?”然后給學生布置了一個議學活動“近代中國有好些政治力量登上歷史舞臺,為什么只有中國共產黨最終能走向成功?”在學生自由討論的過程中,同學們基本上能夠就書本知識談出自己的看法,分析出中國共產黨走向成功的原因,可其中有一位同學卻半開玩笑地說:“其實就是格局問題。”“格局”是今年春晚小品表演上的一熱詞,當這位同學一說出來,立即引起學生哄堂大笑,這種情況如果任由發展,必然會因為這一小插曲而讓好好的學習氣氛跑偏課堂。可是本人發現,這看似笑話的背后卻蘊含著一個非常好的教學情境。于是,本人立即就“格局”一詞給學生融入黨史知識,讓學生明白中國共產黨之所以能夠由百年前的“南湖小船”成長為今天的“巍巍巨輪”,那是因為始終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中國共產黨一經成立就把“為中華民族謀復興,為中國人民謀幸福”作為初心與使命,試想一下,這不就是最大的“格局”嗎?經此一說,學生熱血沸騰。同時,又給學生推薦了《覺醒年代》這一電視劇,讓學生通過觀劇而更好地了解國家的歷史,了解我們的黨。這樣一來,學生跑偏的思維就自然被吸引到課堂教學之中。由此可見,善加捕捉“生成”情境,必然能為課堂教學增色添彩,學生也能在互動體驗中感悟到知識的真諦。
二、巧設“生活”情境,激發學生感中悟
情境的創設要堅持真實性、接近性的原則,利用源于生活的真實情境,可以引導學生真言、真議,從而促進教學目標的達成。因而,教師在進行議題式教學情境設計時,要有意識地將課本知識與學生的生活實踐相聯系,把書本理論知識寓于學生喜聞樂見的生活實踐情境中,激發學生外在的興趣與內在的求知欲,讓學生在對生活的歷練中明事理、悟真理,提升學生的分析力與判斷力。
古人云:“讀萬卷書,不如行萬里路。”只有廣泛了解與認識社會,深入社會實踐,把社會實踐與書本知識達成有機結合,才能更好地洞悉理論的真諦。例如,在講到《堅持新發展理念》這一節時,為了讓學生牢固樹立并切實理解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這一發展理念,本人依托本地資源“特色小鎮建設”為情境,通過“從化特色小鎮盡顯風采,風采在何處?”為總議題。圍繞這一議題,結合教材內容為學生設計了相應的預習任務,“從‘荒山野嶺’到‘紅色小鎮’,蓮麻村如何逆襲成功?”要求學生通過實地見聞以及網上搜集相關資料再結合書本知識內容,談逆襲成功的依據。這樣不僅有利于學生樂于接受這一預習任務單,更能激發學生去深入了解這一小鎮,提升社會閱歷。通過探究小鎮華麗轉身背后的原因,讓學生明確理論對實踐指導的重要性,從而進一步加深認識到堅持貫徹新發展理念的重要性,使學生由感性認識讓升到理性認識,深化對知識的理解與運用。
三、欲留“懸念”情境,誘發學生悟中思
一般來說,在教學中,適時運用“懸念”情境,有時能更好地喚起學生的獵奇心,吸引學生的目光,收獲不一樣的教學效果,從而達成教學目標。所以,教師在處理教材時,適時拋出一個懸念,則猶如“一石擊起千層浪”,激發學生內心潛在的求知欲和對知識的征服欲,引導學生深入思考,提高學生的思辯能力。
在統編教材必修四《追求智慧的學問》這一節中,由于這一節是哲學的入門課,對初次接觸哲學的同學來說,如果不能引導他們樹立對哲學的興趣,那么必將影響后續的課堂教學效果。所以,在處理教材內容時,本人作了如下導入設計:
【議題】:哲學其實就在我們身邊,你就是小小哲學家!設計目的:讓學生好奇、起疑。
【情境材料】:同學們,隨著新高考改革,面對這么多的選科組合,談談你的選科心路歷程。另外,在生活中,我們經常還會聽說到諸如以下的生活經驗“過了這個村,就沒這個店”“三日不見當刮目相看”“謙虛使人進步”……
【活動設計】:閱讀材料,你選科的依據是什么?你是如何看待這些生活智慧?你又是否想過,你可能會與這些生活智慧碰撞出什么樣的火花?
通過這一情境的設計,課堂氣氛即時熱烈起來,化學生的被動學習為主動探究,也把看似遙遠的哲學即時拉近到學生的生活中,調動了學生對哲學滋生興趣。通過材料與書本知識的結合,也讓學生認識到,看似抽象的哲學其實就在我們身邊。同時,讓學生認識到,在生活中,他們的行為,總會觸及到這樣或者那樣的具有哲學性質的問題。這樣一來,學生感覺到哲學并不是那樣遙不可及,也不是那么的空洞。這樣一來,學生通過對生活經驗的感悟而能更深入地思考哲學的智慧。
四、組合“碎片”情境,引導學生思中行
議題式課堂教學中,往往是通過創設一定的情境,再圍繞議題設計有針對性的活動任務,通過議題引領,讓學生在活動中“議”出課程知識指向,培養學生的核心素養,從而做出正確的價值判斷與選擇。但是在教學過程中,有時教師在處理教材時,往往為了追求課堂氣氛熱烈,而讓情境不斷呈現,這就是所謂的“碎片”情境,最終導致“只見樹木,不見森林”,而這一“碎片”化情境往往都是為了某一個知識點而設計,這勢必在教學中帶來大量提問,甚至有可能出現過多無效提問與學生簡單回答,看似生動活潑的課堂實則是一種假象,結果只能是苦了教師累了學生。
因而,在教學情境的設計上切忌“碎片”化,一定要力求情境的精、準、度。精準、適度、生動、形象而直觀的情境設計有助于引導學生產生求知的共鳴,牽引學生的注意,喚醒學生的情感與想象,使他們更好地去感知教材,激發學生探求知識的欲望。所以,情境設計要精煉,不能走馬觀花,蜻蜓點水地追求花式多樣,從而導致課堂教學華而不實。由此,教師在處理教材時,需要進行知識整合,達到一“情”多問,讓知識點寓于情境中不僅彰顯序列化,更能體現層次性,通過情境直面考點、圍繞核心要議、注重知識遷移、突破重點難點,引導學生通過思考探究,深挖教材,課堂教學的效果將不言而喻。
總之,教學無常,需因勢而變。在思政課議題式教學中,教師必須注重優化情境設計,讓情境緊扣議題,既華又實,精而不濫,從而達到以“議”設“情”,以“情”促“議”,兩者相得益彰、相輔相成,使課堂教學呈現“淡妝濃抹總相宜”的質感美,讓學生在情境的引領下感中有悟,悟中有思,思中促行,培育其核心素養的養成,提升課堂教學育人的實效性。
參考文獻:
[1]徐蓉.高中思政課議題式教學策略研究[J].新課程導學,2020(22).
[2]石煒君.高中思想政治課議題式教學法的實踐探索[J].福建基礎教育研究,2020(04).
[3]楊小平.“結構化”策略培育學科核心素養[J].思想政治課教學,2018(12).
[4]李學書.指向核心素養培育的大概念:課程意蘊及其價值[J].教育研究與實驗,202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