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奕赟
摘要:隨著新課程改革的不斷深入,其獨特的開放性特點促使各個學科之間形成了對課程資源的整合與教學內容的滲透。跨學科教學是建立在多元化理論基礎上形成的新的教學思路,此模式可以促使學科之間的交流與融合,有助于提升學生綜合能力,促進教師專業發展。在實際應用中,教師要整合多元化課程資源,充分發揮該模式的功能價值。基于此,本文針對初中地理教學中跨學科融合的原則及路徑進行分析。
關鍵詞:地理教學;跨學科融合;多元化
一、初中地理教學中跨學科融合的原則
在此過程中要體現這幾點:一是整合內容。此教學模式可以結合地理學科的具體內容或知識點進行拓展,實現本學科與其他課程之間的有效關聯。二是聯系社會生活,在于學生實際生活中發現的新問題或新現象,此過程中應遵循相關理論與實際聯系的原則,善于從生活中找到地理問題。在實際應用中學生以某一主題或某一內容為線索,通過在生活中查詢問題進行綜合探析等過程實現對某一領域的研究,或者采取各種學習方式進行研究,或者采取口頭匯報等形式,以較為靈活的方式幫助學生參與到實際過程中。三是豐富性原則。既要體現出主題的豐富度,讓學生感受到其相關內容或內在事物的豐富,又要體現相關主題的新穎性,提升地理核心素養的培養。四是整合學生個人體驗原則。這部分內容是此教學模式的關鍵所在,在相同的教學環境中,學生也會存在不同的興趣點,只有結合學生自身能力與喜好選取學習角度與范圍,才能真正展現此教學模式的功能與人本主義特點。
二、初中地理教學中跨學科融合的路徑
(一)立足學生實際,合理規劃教學資源
學生自身的實際情況與實際需求是開展此教學形式的重要條件,因此教師在開展之前要充分了解學生當下情況,并以此為切入點構建相應實施路徑。在實際應用過程中,教師要將學生相關的實際資料進行收集與整理,搭建出相應的認知結構框架與學習規律數據,并以此數據為支撐制定出具體的實施計劃,實現對相關學科資源的合理規劃與應用。初中生命科學學科綜合了多個領域的知識,其不僅可以和科學領域內容實現交叉,還可以與人文領域相關內容產生聯系,因此以此學科為相應開發途徑是非常合適的,其可以結合不同內容開展教學,將其整理為地理學科內容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并進行一定的設計與調整。
(二)促進學科交流,強化教師跨學科教學能力
一是結合學校自身情況實施相應的培訓活動。如與內容相關的講座,地理跨學科融合教學之前需組織多種形式的專題講座,以提升教師的相關技能與知識架構,邀請該領域內的專家分享相應經驗,共同結合本校實情構建可操作的模式,讓教師了解如何充分運用自身能力與知識進行整合提升,懂得如何精準選取相應組織手段等。此形式可以給予對此模式存在困惑教師一定的解決思路,但要想切實提升對相應內容的實施質量,需要教師在此過程中不斷實踐與總結。需要注意的是此過程傳授形式存在一定的單一性,選取專家時要選取專業能力較為突出的,這樣才能引起教師們的共鳴。二是組織實操明顯的觀摩活動,此活動可以為教師提供更多參與的機會與時間,其包括校內現場形式與校外形式兩種,前者是在本校團隊中加深學習,后者是在組織校內團隊到教育協會或其他學校組織的活動中學習,觀察其他教師的上課過程等。與上述組織形式相比,此方式更側重于技術操作,注重對觀摩后的總結與分享,對教師自身的影響較為直接。
(三)結合實際活動,深化跨學科滲透
此教學活動的效果最終體現在實際活動中,以此檢驗上述研究過程的實施成果。在實際授課過程中,以相應學科的交叉內容解決基礎學科內容中存在的空缺。
例如,初中地理中涉及到的環境資源問題與生命科學中的生態系統存在一定的聯系,在實際授課時可以通過展示相應的環境圖片或資料信息拉近兩者之間的距離,地理教師可以就氣候、地形、植被等因素對自然環境的影響,分析各個因素之間的內在聯系與變化規律。生命科學教師則可以就此環境問題講解微生物種群類型或生態變化等,促使學生從較為全面與宏觀的角度理解相應的知識。地理教學中教師可以展示地理環境的相應圖片或資料,并從地理視角講解各個自然要素之間的變化。生命科學教師從生物視角講解在此過程中的生態系統變化過程等。通過這些講解讓學生了解自然環境之間的關系。
三、結語
綜上所述,隨著相關技術的不斷進步,社會的不斷發展,當代學生所處環境的信息在迅速增多,這就對當下教育模式提出了新的實施要求,促使了各個學科知識之間的聯系。在此背景下跨學科教學模式要不斷吸收新概念與新信息,注重對當下科學發展與社會建設趨勢的分析,注重對不同學科交叉點與主題的探索,在不斷發展過程中對知識進行更新,實現對學生眼界的開闊。
參考文獻:
[1]史新強.基于跨學科融合的初中地理教學設計——以“陸地的五種地形類型”為例[J].地理教學,2020(01):32-36.
[2]董瑞伶.初中地理生物跨學科單元教學的實踐與思考——以“三江源地區”為例[J].地理教學,2019(20):19-22+35.
基金項目:上海市寶山區教育局區級項目“中學地理生物教師跨學科觀念提升與行為轉化”,No.2021-K-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