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金花
摘要:為深入貫徹落實《中華人民共和國義務教育法》《中華人民共和國殘疾人保障法》,近三年我校積極開展了隨班就讀教育模式,作為一名普通完全中學九年級的班主任,有緣遇到了三位因身體殘障而難以跟上正常學習節奏的特殊學生,即隨班就讀學生(以下簡稱隨班就讀生)。在朝夕相處發現,由于各種原因,這三位隨班就讀生或少或多存有精神癡呆、膽怯、自卑、走神、很少或很難體驗到成功感、難以融入班集體生活而遭到班級其他同學有意無意地排斥、厭學情緒等心理障礙。怎么辦?下面,以所帶班級三名隨班就讀生為例,淺談在隨班就讀生的教育方面摸索到的“四用”策略,以饗讀者。
關鍵詞:隨班就讀生;師愛;贊賞;交流;班集體
有一些特殊的學生,他們的身心在某一方面存在缺陷,因而被放在了特殊教育這一行列。現如今不少學校都會收到這些具有屬性特殊的學生,雖然他們不可避免地擁有一些缺陷,但是他們也有接受教育的權利,這些學生可能存在學習科學文化知識或情感交流上存在一些問題,老師可以用師愛、用贊賞、用交流、用班集體關愛他們成長。
一、用師愛
師愛是教育活動開展的前提。而對于隨班就讀學生群體來說,師愛更是至關重要的引導基礎。我所帶的小蓮(化名)因小腦萎縮性病變產生較嚴重的心理障礙:精神癡呆。她無法通過正常的語言表達描述自身的情感狀態,甚至只能通過點頭和搖頭的動作來表達自己的態度。對于這樣的問題,我在引導時就選擇了用師愛與陪伴的方式,比如在聊天時和她手牽手,在寫字時手把手去教,通過肢體上的接觸和心靈上的靠近逐步消除她對我的陌生情緒,進而讓她一步步變得勇敢。有一次在放學時,班級中有一名男生攔住去路,阻礙她回家,她頓時害怕地在課室嚎啕大哭。我聞訊趕到,首先委婉批評教育了那個男生,告訴他同學間理應學會尊重他人,友好和睦相處;然后親自送小蓮回家,途中用心中的愛對她進行了開導、安撫。慢而以常,小蓮就把我當做了親人。久而久之,她不僅與我的關系越來越近,而且在我面前表現出不一樣的性格特征,甚至還可以主動和我進行簡單對話。過去有時放學后,她都不愿意回家,如今每天放學時,她都愿意回家。有時見到我,她大老遠便會用含糊不清的聲音呼喊我,臉上滿是笑容,雖然看上去有些癡傻,但那一聲“老師好”令我無比欣慰,這是我播種師愛后最有價值的收獲。
師愛是教學行為的根基,在特殊教育之中的作用更為突出。對于隨班就讀的學生來說,教師的關愛是他們跟隨與信任的前提條件,教師一旦缺乏愛作為動力根源,其工作也無法真正落實教育的意義。隨班就讀的學生本身具有一定的缺陷,而他們能夠選擇離開自己的舒適區與親屬,這本身對于他們來說就是一種障礙和困難,因此教師有責任讓他們保持正常的生活感受,去除陌生與不適應的感覺,而感受到被愛包圍的狀態。因此,師愛就成為隨班就讀教育中的必需品,更是教師需要深度把握的核心內容。
二、用贊賞
贊賞肯定是每一個人在成長過程中最需求的內容之一。在家庭環境中,夸贊是促使孩子進步的利器;在學校里,獎勵是培育好學生的佳品。由此來看,賞識教育的重要性與功能值得我們重視。我的摸索實踐也證明,贊賞在班主任在培育隨班就讀生培育過程中會起到了助推器的作用。用適當的贊賞和鼓勵,讓本身有著缺陷的孩子們也能找到信心。一方面,我們要在恰當的時間里進行表揚,找到他們最需要鼓勵的契機。另一方面,我們則要學會用放大鏡去看這些孩子的優點,并且積極進行告知和宣揚,既要讓他自身感受到收獲或成就,又要讓周邊同學了解,進而送上更多的贊揚,讓他產生愉悅的滿足情緒。小花(化名)是我們班上的一名隨班就讀同學,在某一次課堂上,我設計了一個老師和同學們比賽做題的游戲環節,我在投影上展示一些習題,然后我和同學們說:“老師會合同學們一起做題,比一比誰的速度快。”之后,我巡視了一下課堂,忽然發現小花也在抓緊做題。為此,我故意寫得慢點。當我做完題時,我看到小花和同學們都已做好,于是我特意點名表揚小花做題速度比老師快。當看到她得到我表揚后充滿自信微笑的樣子,班上其他同學都為她高興。課后,我從收上的作業發現她這次做得真不錯,幾乎全對。在日常學習之中,小花時常會出現走神的問題,有時我在課上點名她都沒能及時回復,所以只要她上課積極回答問題我都會給她機會。一次班里有一個男同學一道題沒有回答上來,我讓同學們來幫他。出乎意料小花搶先舉起手,于是我就讓她來回答,果真答對了。我讓大家為她鼓掌,并告訴她:“只要你上課認真聽講,不走神,定可以學得好。”當時那名沒有回答上來的男生不服氣,說是其他同學將答案告訴了她,于是我問她:“老師再出一道題,你有信心嗎?”她大聲回答我:“有。”果真這次又答對了,男生也無話可說了。掌聲再一次送給了這個可愛的小姑娘,她開心地笑了。
在與隨班就讀生共處時,不要吝嗇贊賞的詞語,他們得到進步的難度比正常學生更高,因此只要有進步,我們就要給予贊賞,并詳細說明他們表現好的地方,比如考試成績提升了,就要夸贊他學習用心;作業完成得好,就可以進行展示示范;課堂表現積極,就鼓勵他們多回答問題;人際關系相處得好,就贊揚他們美好的友誼;勞動表現良好,就要贊賞他們有毅力、能吃苦。在這樣的鼓勵過程中,老師的一句話,同學的一個微笑,朋友的一個擁抱,都能讓他們心生溫暖,從而對自己的未來擁有更多的期待。
三、用交流
學校和家庭是相互依靠的,為完成良好的育人目標,就必須通過交流溝通的方式促進雙方的合力功效。為了增強班主任與隨班就讀生小美(化名)家長的交流,形成教育合力,我和隨班就讀生小美家長日常用電話,尤其是微信視頻完成互動交流,談論的內容與小美的學習生活相關,我會主動了解她在家庭中的行為表現、情緒狀態、表達方式等,而同時也會將小美在學校表現出這些方面的信息進行告知其家長,由此讓家校雙方及時發現彼此共育小美進行時出現的缺陷和存在的不足,有利于班主任不斷調整培育小美的內容和方法,更好地促進她的身心健康發展。面對著小美每天的微變化,我和其家長互相勉勵,用交流共商對策。例如在一次全市模擬測試中,小美考得不是很好,情緒有些低落。我知道她家長一定很著急,于是就主動和家長視頻聯系,告知家長如何指導小美進行考試復習,如何重點針對孩子做題方法給予指導。小美家長在接受建議的同時又向我訴說了孩子存在的很多問題,越說越激動,忍不住哭了起來。該生媽媽還告訴我為了調整自己的生理和心理,她現在一直在吃很多精神上的的藥。誰都知道哭的主要是家長的努力得不到回報,有些失去信心。于是,我一方面勸慰小美家長不要過急,一步一步來,只要孩子不放棄學習,這就是進步,值得肯定,另一方面幫該家長分析其孩子小美在備考測試中遇到的問題,比如情緒、知識漏洞、方法掌握等,并根據問題找出對應的解決方案。循序漸進,我用上述交流,打消了該生家長的種種顧慮,減輕了她的心理負擔,同時也贏得了她的信任。隨后該家長發來短信:“老師,您給了我極大的鼓勵,只要小美能一點點地跟著上下來,我和她爸就滿足了,只要小美能高高興興上著學就行。”我是這樣回復的:“您不用客氣,不要想得太多,我所做的一切都是我該做的。遇到你們和孩子就是我們的緣分。你們也不要太悲觀,孩子是自己的骨肉,盡力了也算對得起孩子了。想開點,別把自己搞垮了!如果那樣才是更對不起孩子呢!”真是可憐天下父母心呀!作為小美的班主任,面對這樣一個需要鼓勵、幫助的特殊孩子和家長,我覺得自己的責任重大,我不能讓小美家長失望,我會繼續用交流等方式和小美家長共商、共享、共同努力,讓小美隨時可以感受到溫暖,促進小美健康成長。
四、用班集體
班集體也是教師可以運用的重要內容。對于隨班就讀的學生來說,教師一個人的情感關愛是有限的,只有通過集體環境創設更多關愛的空間氛圍,才能讓他們一直感受到愛與溫暖,進而也學會向他人付出關愛,以此讓學生的雙向情緒需求都能得到滿足。與此同時,隨班就讀學生既是社會中的一個普通個體,也是一個具有一定特殊性質的個體,我們在對待這類學生時必須保持兩種不同的態度,在客觀上要尊重他們的行為意識,并及時進行引導;在主觀上則要給予進一步的關愛和陪伴。因此教師在打造班集體時,就必須將這樣的概念滲透于每一個學生個體,讓學生們能夠尊重和陪伴這些存在缺陷的同伴,進而在集體交往中讓隨班就讀學生感受到正常的環境空間,既不會被歧視與隔離,也不會被特殊關注和重點保護,只有讓他們正常地融入班集體,才能在未來真正融入社會之中。
因此,隨班就讀學生的培育必須要發揮出班集體的環境功能,讓整個集體展現出更高的容納性與包容性,讓學生之間相互關愛、尊重、呵護與陪伴,進而達到更好的教育效果。與此同時,這樣的集體氛圍也能滿足隨班就讀生在班集體中的安全需要,這樣班主任才可能對他們進行下一步的培育。為此,我經常在班會上要求同學們在班集體中要團結互助,尤其要與班上的隨班就讀生建立良好的同學和友誼關系。這種互助與合作,既能彌補普通生與這三位隨班就讀生之間的認知差異,又能讓班集體內部形成以情感為紐帶的聯系。另外,我們還可以根據隨班就讀學生的興趣需求,進一步為他們設計合適的娛樂活動和集體活動,讓他們在活動中感受班集體的溫暖,讓他們在溫暖的共同體中快樂成長。
常言道:師心中有學生,育人之道自然明。是一棵大樹,總會堅持汲取營養;是一株花兒,總會張開花瓣翅膀。只要我們每一個班主任都能承擔起隨班就讀學生的培育重任,用有效的育人之策,栽培他們,他們定會有更加美好的明天。
參考文獻:
[1]章云娟.談談新時代師生關系的和諧秘訣[J].新課程雜志,2020(194).
[2]商福麗.淺析班主任工作的“三堅持”——初中班主任工作經驗與體會[J]新課程雜志,2020(2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