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洪軍
摘要:為了保證某煤礦的生產接續,在擴大區進行生產之前,進行補充勘探,利用三維地震勘探的方法,首先確定三維地震地質條件的判斷,通過試驗確定了施工方法,然后進行了對于需要勘探的擴大區進行了全區地震勘探工作,對于勘探結果進行了數據校正和解釋,并且將勘探成果結合礦區原有勘探結果進行進一步分析、對比和判斷,為該礦接續的安全生產提供進一步的、相對更加準確的生產資料,并且結合對比結論提出相應的生產建議。
關鍵詞:構造:三維物探:補充勘探
對于某礦擴大區進行三維補充勘探,首先分析了擴大區的地震地質條件,通過試驗確定了施工方法,施工后對于三維地震的數據進行了合理的校正和解釋,并且對于所得到的煤層情況和構造進行解釋,以得到更加貼近生產實際的數據。
一、地震地質條件
該礦擴大區地震地質條件主要為,地表條件處于丘陵地區沖積平原地帶,區內地形簡單,地勢較緩,西北高東南低,井田內地形標高+116m~+126m。地表為耕地,沒有影響施工的障礙物,地表施工條件較好。
二、施工方法
為確定施工參數的合理性,需要通過對應的試驗來確定該區最合理的采集因素,本次利用波場調查相關試驗、激發條件相關試驗、觀測系統相關試驗、儀器因素田間相關試驗,一共做了2個點的試驗,計物理點總共有24個,其中第一個點完成物理點15個,第二個點完成9個,根據試驗結果,并且結合周邊礦區物探經情況及驗確定該區的施工方法,觀測系統類型采用束狀8線8炮。
三、全區探測工程量完成情況
該地區施工面積為1.62平方千米,共設計了共設計7束三維地震勘探線,共計811個物理點,控制面積達到0.60平方千米,滿覆蓋面積為0.68平方千米。全區實際完成總工程量為848個物理點,其中生產物理點824個,試驗物理點24個,空炮6個,加密35個。
四、三維地震數據校正和解釋
對于本次三維地震數據的校正,通過線性動校(LMO),對于每一條檢波線發生偏移在允許范圍內,通過線性校正的方法,進行修改校正拉直,對于初至發生錯位的情況,進行多次調整,直到位置正確為止。
五、構造解釋
(一)單斜構造解釋
根據地震時間剖面能夠反映出,該地區地層呈單斜構造。
(二)斷層解釋
根據地震時間剖面上的錯開的反射波來判斷該地區的斷層線,從而解釋斷層傾角,斷層線與水平面之間的夾角就能夠觀測到,即為視傾角,若出現時間剖面垂直于斷層走向,我們所觀測到的角就是真傾角。
(三)采空區解釋
在本次解釋工作中,在測區北部發現1處采空區,根據地質資料所提供的采空區范圍,這個采空區內對應的地震反射波能量、頻率發生變化。所以我們以地質資料為主,結合時間剖面及其他顯示方式對這個采空區進行了圈定。
(四)侵入巖解釋
在本次解釋工作中在測區中部發現1處侵入巖區,根據地質資料所提供的信息并參照時間剖面上的反應,這個侵入巖區內的地震反射波反應雜亂,以及侵入巖區在地震屬性解釋中所表現出的各種特征。
(五)基于沿層地震屬性對斷層、侵入巖的解釋
對于地震屬性分析通過疊加前和疊加后的整體分析,對于不同的屬性,可以判斷出各種地質體的特性,包括巖性和物性變化,針對本區的斷層、侵入巖分析,根據地震數據中對于7#煤層也得出了多種的屬性,對于眾多屬性進行分析優化,最后確定了2種對于該層中小斷層比較敏感的屬性,其中包括了方差屬性以及順層振幅屬性,對發育于目的層中的小構造有較好的對應關系。
六、結語
通過對于該煤礦擴大區進行補充三維物探勘測,主要確定了以下幾個方面的生產因素:
首先,在新的勘探區內擴大區確定6號煤層為可采煤層,該區的煤層傾角集中在11°~14°之間。
其次,確定了斷層的數量,勘探數據表明該區共有四條斷層,全部的斷層性質都為正斷層,分別命名為DF1、DF2、DF3、DF4,其中DF4斷層落差在0m~10m之間;DF1、DF2、DF3,落差在10m~20m之間,四條斷層中數據較為可靠的是DF1和DF3,斷層DF2、DF4控制程度較差。
第三,本次勘探共探測出一個采空區,規模較小,與區外構造連通,位于該測區的東南部,在后續的開采過程中需要注意該位置的采空區情況。
第四,本次三維地震勘探在測區的中部發現了1處侵入巖區,位于測區中部,其規模較大,貫穿整個工區。
根據本次補充勘探,對于生產提出了下列的建議:對于勘探區的三維物探補充工作,得到的結論為擴大區中7層為主要可采煤層;原來的勘探資料推測的區域無斷層,但三維物探發現5條斷層的存在,建議在生產過程中加強斷層附近的支護和監測,以保證安全生產;對于探測結果發現的采空區,根據位置推斷可能存在周邊非小礦井存在越界開采的情況,建議探明后在設計的過程保證安全;對于火成巖的侵入情況,建議進一步進行煤質化驗,確定該區域的煤質,很有可能與其他生產區域的煤質不同。
參考文獻:
[1]劉黨黨,綜合勘探方法在三道溝井田勘探中的應用[D].陜西煤炭,2010.
[2]張克,基于地震正演模擬和SVM的煤與瓦斯突出危險區預測研究[D].中國礦業大學,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