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婧
摘要:在推進課程改革步伐的大背景下,固定的授課風格、教育理念已經難以適應教育發展需求,更難以調動其學生參與積極性。相較于小學、初中階段,高中是學生學習知識、提升素養的關鍵階段。通過塑造、打造貼近學生需求的語文生態,能夠喚醒內在認知動力,使其主動加強與同學、教師的思想交流,建構其和諧有效的學習思路和方式。本文結合高中語文教學實際,對構建、營造優質的語文學習生態進行分析,以促進語文學習向更深層次發展,讓學生科學、高效地感知、感悟和掌握知識,提升個人素養。
關鍵詞:高中語文;教學;優質學習氛圍;營造
從整體角度看,課堂是播撒知識、信息種子的重要陣地,語文素養培養、知識傳遞也更多是在課堂環節中進行。課堂環境、氛圍是影響整體教學質量的關鍵要素。但是,部分教師未能完全從傳統育人環境和思路中走出,在各個授課環節中融入的創新元素不足,很難打開學生的語言感知思路。若一味地沉浸在教師的固定授課風格、形式中,容易導致學生學習態度、情緒出現變化,甚至會使其產生厭煩心理。因此,教師要找準改善和優化語文課堂氛圍的方法和思路,注重學生學習體驗、感受,使其走上趣味化學習、高效化學習的發展道路。
一、增強課堂的科技感,助力語言情感輸出
在授課場景中,教師常使用的要素有粉筆、黑板。為了讓學生對語文學習產生新認知、新體驗,教師應重視個人信息素養、能力的提高,學會將靜態學習資源轉化為動態材料,將網絡中優質的視頻、圖片內容引入課堂,以增強學生對主題、思想和情感等方面的感知,使其對生硬的文字、段落產生熟悉感。為此,教師應搜集與授課內容對應的精品資料,以自制視頻的方式呈現動態場景,讓學生帶著“敏感”學習神經去了解課文內容,產生立體化的情感和思想體驗。例如,在講解《雨巷》這部分內容時,教師可將準備的動態資源、圖片資源接入課堂場景中,以閃爍的方式呈現油紙傘、丁香花、姑娘等老照片,讓學生拉近與作者的距離,產生身臨其境的情感和印象。然后,教師可以一邊解讀詩歌中的多個意象,一邊播放圖片與音頻交織的動畫,使得學生能夠從色彩變換中感受詩歌意象中寄托的情感,并產生自主發揮、自我情感抒發的激情。通過設置充滿科技感的語文環境,能夠讓學生結合詩歌、動畫深入地品味情感色調,熏陶個人的文化品質,促使其積極地借助朗誦的方式進行情感抒發和表達。
二、抓住協同競爭契機,提升學生活躍度
分組協同活動是刺激學生進行語言分享、思維交流的重要方式。為此,教師不應連續性地拋出問題、解決問題,而應為學生討論、思考設置良好的秩序環境,使更多學生能夠交換想法,在討論中凝聚團隊的智慧。這時,教師必須要密切地關注討論小組的動向、進度,對各組成員的優點、不足進行分析,及時在討論中給予提示。比如,在協同學習場景中,教師可以自制抽簽盒,讓各個小組通過抽取的方式角逐發言前后順序。例如,在講解《赤壁賦》這篇古文時,教師要主動帶領學生進行協同學習、合作競爭的大門,在安排學生以合力形式解決讀音、翻譯問題時,要強調學生獨立進行語言情感的體會,使得每名同學在完成基礎任務的同時,深入地感受古人傳遞的情感、揭示的哲理。此外,在開展協同或競爭活動時,教師可以根據各組進度,及時擴充、增加學習任務和目標,如“這篇課文的真正主題大家是如何看待的?”“我們還能從哪些角度對作者的人生觀進行解讀?”通過增設或預設類似的問題,學生都能在緊張的氛圍中進行自我分析,并在組內完成思路分享和交流,促使其對文章主題、情感有了深層次的理解。
三、打造實踐性課堂,提升文化內涵
實踐化教學形式是轉變學生學習風格、開闊學習視野的有效方法。通過組織課上、課下銜接的辯論賽、朗誦會、讀書分享周等活動,以及課本劇演繹等,能夠讓學生從多個角度看課文中人物角色、性格和品質,使得語文課堂在實踐活動下彰顯無窮的趣味和活力,讓學生帶著積極的態度去學習。例如,在講解《氓》這部分內容時,教師可以讓學生們在課前自編課本劇,在課前完成道具準備、角色分配、劇本彩排等活動,并在課前導入環節作為表演人員入場,運用詼諧幽默的白話文再現敘事場景。在其他同學觀看表演的同時,教師可以讓大家對整個事件的走向進行歸納,如相知——相戀——婚變——分離,并對整首歌謠的情感變化、表現手法進行討論。在獨具特色的表演場景下,學生們可以將閱讀中的形象與現實劇場的人物形象聯系起來,使其順利地理解整個故事,找到比興等手法,促使其文化修養得到提升。
四、結語
綜上所述,優質課堂氛圍的構建、營造是深化語文教育改革、激發學生學習動力的重要途徑。因此,教師應對課堂內容、學生需求進行詳細調查和了解,通過布置深受學生喜愛的科技感場景、競爭場景、實踐體驗場景,使其在多重情感體驗、競爭氛圍和劇場環境中專注地理解知識,進行頭腦風暴,促使其在逐步探究中沉浸到深度思考中,促進其語文素養、學習效果得到提高。
參考文獻:
[1]雷園園.高中語文教學創新初探[J].時代報告,2016(44):208.
[2]張娟麗.如何實現高中語文的高質量教學[J].軟件(教育現代化)(電子版),2019(3):1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