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隨著我國職業教育的不斷發展和進步,高等職業學校的教學水平也在不斷提升。在音樂表演專業的教學中,聲樂教學是十分重要的內容,可以采用組合演唱的教學方式,其具有生動、趣味、大眾化的特點,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要堅持多法并用的理念,根據學生的特點、教學目標落實教學課程,促進學生專業水平的提升,本文就此進行了相關的闡述和分析。
關鍵詞:組合演唱;音樂表演;聲樂教學
近年來,聲樂藝術的發展十分迅速,聲樂專業的學生數量也不斷增多,組合演唱藝術隨之發展,一些運用組合演唱表現的聲樂綜藝節目開始出現在大眾的視野,如湖南衛視的《聲入人心》欄目,在社會上引起了比較熱烈的反響。隨著社會對于復合型人才的需求越來越高,進而我們為高職聲樂專業增加了組合演唱課程,組合演唱課是一門實踐性很強的專業核心課程。在實際教學的過程中,教師要重視演唱題材的選擇,確保教學表現的生動性、趣味性,并且在教學的過程中積極與學生溝通交流,結合實驗教學、項目驅動式教學、觀察學習等多種教學方法,激發學生學習聲樂的興趣和主動性,提升學生音樂表演的水平。
一、組合演唱課在聲樂表演教學中的作用
(一)豐富聲樂演唱形式
聲樂演唱具有形式多樣化的特點,但在高職聲樂表演教學的過程中,通常教師采用的教學方式比較單一,表演形式往往以學生獨唱為主,學生之間的合作與互動比較少,而且由于課堂時間有限,無法每個學生都完成表演,教學效果不理想。組合演唱則將學生按一定的規律組織在一起,共同編排演唱內容,可以促進學生之間的互動,也可以使教學形式更加豐富,有助于教學效果的提升。
(二)提升合作能力
在組合演唱的過程中,學生之間要相互配合,保障演唱效果的藝術性、流暢性,要從音量、音色、音準等多個方面入手,確保情感的相互補充、表演的相互配合,給人呈現良好的欣賞效果。為此,學生要相互交流,了解彼此的想法和能力,然后進行合理的聲部、音調、歌詞等方面的安排,確保演唱效果。在這個過程中,學生之間的互動增加,可以培養學生的合作與協調能力,也有助于活躍課堂氛圍。
(三)強化表演能力
組合演唱對表演者有很高的要求,不僅要與其他同學形成良好的配合關系,還要充分展現自己的個性和特點。所以,在實際教學的過程中,不僅要做好聲樂教學,還要重視形體表演的指導教學,使學生掌握技巧、情感和方法,促進學生專業水平的提升,使學生之間可以取長補短段。
(四)培養音樂素質
在組合演唱的過程中,學生可能要呈現出多聲部的作品,聲部之間可能會產生干擾,如果沒有做好協調處理,會影響表演效果。所以,學生要強化自己的音準、節奏等能力,與其他同學形成良好的互動和配合關系,并且在表演的過程中充分展示自己的情感。此外,歌曲編排也可以激發學生的創新能力,每個學生都可以表達自己的想法和見解,通過分工合作,共同完成演唱活動,潛移默化的提升學生的組織能力、創新精神。
二、組合演唱課的教學方法
在組合演唱課程開設的過程中,要對演唱題材進行合理的選擇,保障題材的專業性和大眾性,同時也要對形體、表演進行合理的編排,使舞臺表演更加生動且富有趣味。組合之間要進行互動交流,包括動作、情感、延伸多個方面。在實際教學的過程中,可以采用多種教學方法,包括實驗教學法、項目驅動教學法、觀察學習法等等。具體來說,實驗教學法就是通過實驗的方式來轉變傳統教學模式,使教學更加靈活。這種教學方式可以培養學生學習聲樂的興趣,也能激發學生的潛能;項目驅動教學法就是從強化實踐實訓出發,在教學中引入項目管理理念,以項目排演驅動教學,以其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能夠充分運用專業知識參與項目的實施過程,全面提高專業的綜合運用能力和創新能力。觀察學習法就是觀察結果,并且進行教學反饋。對組合演唱的教學過程進行觀察和記錄,了解這個過程中學生出現的生理、心理等方面的問題,并且將實際效果和預期效果進行對比分析,了解二者之間的差距,然后采取針對性的改進措施。
三、組合演唱課在聲樂表演教學中的應用
(一)聲音訓練
在組合演唱課教學的過程中,發聲訓練是十分重要的一項教學內容。組合演唱的發聲訓練不同于獨唱與合唱,應該彰顯出聲部特點,同時表現出整體性。為此,學生需要有扎實的發聲基礎和技巧,所以要以個人發聲技巧為基礎開展聲音訓練。可以在二、三年級時開設此類課程,此時學生已經有了一定的基礎,可以更好的學習。個別課的針對性較強,可以強化學生的聲音水平,使學生了解自己的聲音特點和問題,促進組合歌唱狀態的統一。小組課訓練的過程中,應該以提升學生對于聲音的控制力和運用力為主,使學生可以更靈活的調整自己的聲音,實現彼此之間的促進和互補。例如,在組合演唱的過程中,學生為了保持音色統一,可能會出現擠、捏等情況,這不符合課程教學的要求。應該在小組課中對學生的發聲狀態進行統一規范,保持發聲的一致性,并與個別課形成協調配合的關系,促進學生聲音之間的相互融合。在實際訓練的過程中,主要進行音色、音質、音量等聲音控制能力方面的訓練,同時提高學生多聲部視唱、和聲、歌曲分析等方面的知識,使學生有扎實的專業基礎。
(二)聲部融合
在組合演唱課開展的過程中,要選擇合理的教學歌曲。單聲部歌曲和多聲部歌曲發揮著不同的教學作用,應用的目的也有所不同。單聲部作品更加重視技巧的訓練,主要針對“共性”問題進行集體教學和指導訓練,在情感、技巧等方面有統一的要求。可以采用齊唱或對唱的方式,可以彰顯學生的個性,也可以讓學生感受集體之間的共鳴,有助于教學效率的提升。多聲部作品則在音準、和聲、聲部音色等方面有較高的要求,用以培養學生的合作能力,也有助于強化學生的音樂素養。在當前課程教學中,多聲部和單聲部音樂作品同時應用,一些作品由不同的作曲家編配,如《半個月亮爬上來》、《祖國,慈祥的母親》等等。在教學中,可以結合各種版本的音樂作品進行教學,有助于作品之間的相互彌補和促進。學生在演唱的過程中,可以對不同的風格進行把控,情緒表現也會更加精準,有助于教學效果的提升。教師要堅持因材施教、多發并用的原則,激發學生的潛能和興趣,使學生可以主動學習聲樂,并且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主動在課后練習和探索。
(三)舞臺實踐
通常,組合演唱形式具有較好的舞臺效果,可以增加學生的表演信心,教師也要提供給學生更多舞臺展示和藝術實踐的機會。因為個人演唱容易激發緊張的情緒,如果出現失誤,很容易影響表演效果。而組合演唱則是一組人的團隊協作表演,相對于獨唱來說不容易出現過于緊張的情緒,表演者在演唱過程中反而可以互相鼓勵和交流,所以更容易呈現良好的舞臺效果。為了增加學生表演的信心,教師可以為學生提供更多舞臺表演的機會,使學生更加積極主動。根據舞臺表演的需求,在課堂中組織學生開展實踐訓練,實現教學與舞臺的相互結合,即課堂加舞臺的教學模式,促進教學效果的提升。在實際教學的過程中,不僅要加強實踐,還要重視教學評估。組合演唱教學包括齊唱、對唱、重唱、小組唱、表演唱等多種演唱形式。以對唱來說,可以將《劉三姐對山歌》作為案例進行講解,采用實驗教學法。在教學的過程中,不需要深入過多的理論知識,可以通過經典的影視作品帶領學生直觀的了解對唱這個形式,使學生在腦海中形成直接的概念,并對此產生興趣。在單聲部對唱教學的過程中,首先要學習語言,掌握對唱作品的題材、語言風格,包括民族語言、地方腔調等等,通過不同語言的應用,帶入不同的情感,展現獨特的藝術魅力。其次,重視聲音特質的強化與保護。展現學生獨特的聲音、音質,挖掘每個學生的個性,使其可以靈活的運用到各種演唱環境之中,增強作品的層次感和情感梯度。此外,重視肢體、情感上的互動。肢體互動可以促進學生之間的交流,情感的互動可以使表演更加自然。肢體互動應該具有協調性,也就是動作之間應該相互承接。此外,也可以輔助其他表演形式,包括樂器、舞蹈等等。在學生實踐表演結束后,教師可以從這幾個方面對學生做出評價,學生也可以觀看表演視頻進行自我評價和同學互評,通過評價的方式了解表演中的不足之處,促進學生不斷進步。
結語:
綜上所述,在高職聲樂表演教學的過程中,可以采用組合演唱的教學方式,通過組合演唱來提升教學效果,強化學生的各項能力。為了發揮組合演唱課的作用,教師要加強聲音訓練,結合單聲部和多聲部作品教學,同時為學生提供更多舞臺實踐的機會。
參考文獻:
[1]高藝璇.流行音樂組合表演的實踐與創新[J].藝術教育,2018(19):101-102.
[2]金爽.中國流行歌曲演唱組合形式與審美研究[D].齊齊哈爾大學,2016.
[3]宋菲菲.淺談流行音樂中組合演唱形式的特點及表現形式[J].北方音樂,2014(07):32-33.
[4]辛兆義.高校聲樂教學中合唱組合形式的應用[J].黃河之聲,2014(10):19.
[5]魏艷.組合演唱給聲樂教學帶來的啟示——試論聲樂小組課中組合演唱的教[J].民族音樂,2012(03):98-100.
[6]婁燦華.論聲樂演唱形式的構成與風格[D].西南大學,2010.
[7]王培喜段傳婭.重唱與表演唱[M].重慶.西南師范大學出版社,2009:3-8.
作者簡介:陳豐(1982年10月28日),男,漢,湖南長沙,碩士,湖南藝術職業學院講師,研究方向:聲樂演唱與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