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志恒
摘要:中央一號文指出,擴大農村需求,是構建新發展格局,實現鄉村振興最大的潛力所在。文中,結合地方實際情況,就發展數字農業對廣東擴大農村內需的措施進行了探討,希望可以更好的促進鄉村振興戰略的實施。
關鍵詞:農村內需;數字農業;鄉村振興
1前言
隨著中美經貿摩擦升級、新冠肺炎疫情爆發、自然災害等一系列重大事件的發生,我國面臨的國內外發展環境日益復雜、風險挑戰也在不斷增加[1]。不斷鞏固農村發展成果,牢牢把握擴大農村內需這一戰略基點,是應對風險挑戰的關鍵一招。
農業數字經濟與制造業、服務業以及電力、金融等行業和領域相比,還是一片洼地。據中國信息通信研究院發布的數據[2],2020年我國農業數字經濟僅占農業增加值的8.9%,遠低于工業21%、服務業40.7%的水平?;诖?,筆者認為發展數字農業是擴大農村內需,助力鄉村振興的有力舉措。
2數字農業的含義和優勢
2.1數字農業的含義
數字農業(Digital Agriculture)是在“數字地球”的標準和規范框架下,利用計算機技術、地學空間技術、網絡通訊技術、電子工程技術等數字化技術,通過農業信息獲取、處理、加工、傳播和利用的數字信息化過程,實現對農業所涉及的對象和全過程進行數字化和可視化的表達、設計、控制、管理[3]。聯合國糧農組織將其簡述為“數字農業是將新技術和先進技術整合到一個系統中,使農業產業鏈中的農民和其他利益相關者能夠改善糧食生產?!?/p>
2.2數字農業的優勢
在數字農業模式中,通過數字化設備比如田間攝像頭、溫度濕度監控、土壤監控、無人機航拍等,以實時“數據”為核心來幫助生產決策的管控和精準實施,并通過海量數據和人工智能對設備的預防性維護、智能物流、多樣化風險管理手段進行數據和技術支持,進而大幅提升農業產業鏈運營效率并優化資源配置效率。
另一方面,因為必須具備一定的技術水平,才能利用好數字技術,這就推動了農民和整個農業產業的數字化轉型。這其中包括移動設備、網絡覆蓋、互聯網連接及電力供應等等。同時數字技術的獲取可以幫助小農戶及其他農村產業獲取培訓、金融和法律服務等等,降低信息不對稱。
3制約廣東農村內需的原因分析
3.1收入增長緩慢,抑制消費需求。
根據統計數據顯示,廣東2019年末農村人均可支配收入為18818.42元,遠低于城鎮居民的48117.55元,可以看出與城鎮居民相比,農村居民的收入水平還有極大提升空間。另一方面,從2014年至2019年,農村居民收支比逐年上升,2019年已達到90.07%,且年均可支配收入增長率常年低于同期消費支出增長率,說明收入增幅已無法滿足消費需要。以上兩方面都不同程度上抑制了農村居民消費需求的釋放。
3.2社會保障不充分,影響消費信心。
長期的城鄉二元結構使我國農村社會保障嚴重滯后于城鎮[4]。在養老、醫療和教育等方面負擔沉重,使得農村居民習慣于先儲蓄后消費,以防范突發狀況。近年來,隨著“新農合”、“新農?!?、免除農村義務教育學雜費等制度的實施,使得農村居民的消費信心得到一定成度的提振。
截至2018年底,全省新農合參保率達93.18%,補償受益人數達10.87億。新農合雖然已經覆蓋全省,但保障水平低、覆蓋面窄的問題仍很嚴重,以農村養老、醫療為重點的社會保障工作進展緩慢。
3.3營商環境不健全,阻礙資本投入。
由于農村相對管理水平滯后,缺乏有效的監管,大量山寨商品充斥市場。加上消費者圖便宜的心理,讓大量低質低價的產品長期占領市場,假冒偽劣商品泛濫,優質的商品反而沒有銷路。如此惡性循環,導致社會資本對農村市場缺乏信心,難以進行大規模投資。
3.4金融體系不完善,制約產業發展。
農村金融體系不完善,金融產品有限,不能為農村內需市場的發展提供有效的服務。且農民囿于自身條件,常常無法及時獲得商業貸款,不能享受城市的金融服務。這一方面是因為農村土地和房產的特殊性,難以獲得銀行的抵押認可。另一方面,在于即便部分地區準許抵押使用權,但一旦違約執行起來往往存在相當的難度,故此少有金融機構愿意接受。這就終導致了農民建房、購置家電、婚喪嫁娶缺乏正常的信貸渠道,也制約了農業產業的持續發展。
4發展數字農業擴大農村內需的對策
4.1加強數字基礎設施建設
通過推進數字基礎設施建設,一方面加大了在農村的投資,可以創造更多就業崗位,帶動當地就業增收。另一方面,完善的基礎設施也會吸引激活更多的消費需求,帶來良性循環。因此一是要加快推進互聯網、5G 等在農村地區的覆蓋率,完善網絡基礎設施。同時,要開展基于大數據,云計算和人工智能技術的數字平臺和數字體系建設,為農業數字經濟的發展創造條件。
4.2發展普惠數字金融服務
通過運用日益發展的互聯網、大數據、云計算、區塊鏈等新技術,依托農村逐漸完善的互聯網基礎設施,著力開展普惠的金融服務,并通過數字技術進行個人信用的評級,完善評價制度,開發支付、信貸、授信、理財、保險等多元的金融產品。同時,加強農村地區的數字普惠金融教育,豐富教育內容和教育形式,從使用互聯網到認識金融服務、防范風險、培養履約意識,再到了解數字金融產品,針對各類數字金融需求的群體提供多層次、多內容的數字金融教育。真正讓農民享受到金融產品的更多實惠。
4.3鼓勵直播帶貨等數字經濟
一是通過搭建直播平臺等軟硬件設備,為農民提供便捷的直播環境、網絡銷售環境,帶動直播經濟的發展。二是要要加強農民新技能培訓,培養新型農民,讓農民不只懂生產還要懂銷售。三是完善冷鏈物流等運輸體系,既要把農產品賣出去,又要高效快捷地運出去,更要原汁原味地送到消費者手中。
參考文獻
[1]沈坤榮,趙倩.以雙循環新發展格局推動“十四五”時期經濟高質量發展[J].經濟縱橫,2020(10):18-25.
[2]中國信息通信研究院.中國數字經濟發展與就業白皮書 (2019年)[M].北京:中國信息通信研究院,2019.
[3]趙春江.對中國數字農業技術發展的戰略思考[C].中國數字農業與農村信息化發展戰略研討會文集,2003:37-43.
[4]田建軍.農村社會保障對農村消費需求的拉動分析[J].現代經濟探討,2007(01):41-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