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姣華


摘要:習近平主席在十九大報告指出,農業農村農民問題是關系國計民生的根本性問題,必須始終把解決好“三農”問題作為全黨工作的重中之重,實施鄉村振興戰略。苗繡是湘西少數民族地區一項傳統手工技藝,以湖南省湘西地區花垣縣苗繡為例,如今卻遭受技藝失傳和難以發展的雙重打擊。如何發展苗繡產業,讓承載著民族文化、風格獨特的苗繡技藝應用于現代文創產品中,讓民族文化融入人們的日常生活,本文對此提出幾個層面的對策研究。
關鍵詞:鄉村振興;湘西苗繡;文創產品設計;對策研究
一、鄉村振興帶來的機遇與挑戰
鄉村振興戰略是習近平同志2017年10月18日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提出的戰略。十九大報告指出,農業農村農民問題是關系國計民生的根本性問題,必須始終把解決好“三農”問題作為全黨工作的重中之重,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實施鄉村振興戰略,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鄉村振興道路,讓農業成為有奔頭的產業,讓農民成為有吸引力的職業,讓農村成為安居樂業的美麗家園。
花垣縣隸屬于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屬于少數民族與漢族混居的地區,經濟相對比較落后。筆者在花垣縣的七繡坊苗服飾有限公司、十八洞村等地進行實地考察時發現,當地苗繡產業鏈已發展較為成熟,有苗繡非遺傳承人,地方手藝人可以承接外部訂單,當地政府以合作社形式把繡娘聚集在一起,對繡娘進行培訓后再將苗繡商品化作業。
但是從當地市場上投放的苗繡文創產品可以看出,花垣縣湘西苗繡文創產業發展不容樂觀,產品還存在著許多問題:一是形式和內容同質化嚴重;二是技術含量低,產品時代感較差;三是缺乏現代審美與時尚設計意識,缺乏持續創新設計;四是未形成知名苗繡產品品牌,品牌打造乏力。
隨著數字化經濟時代的到來,長此以往,以苗繡為代表的、有獨特文化內涵的手工藝藝術將逐漸從生活中隱退,中華文化將不再豐富多元,所以,對苗繡進行符合現代社會發展的、有效的傳承與保護性開發刻不容緩。而隨著國家發展鄉村振興戰略,為苗繡的發展與創新帶來了巨大的契機。
二、湘西苗繡文創產品設計對策研究
有專家學者指出,手工藝要繼續生存下去,不僅需要我們對其舊有的裝飾形制、圖案符號、工藝品種等重新進行審視和改造,借助現代設計方法和商業模式去適應當代人的審美需求和市場規模,同時在延續裝飾藝術傳統的基礎上,凝結成一種獨立于西方藝術模式、煥發著勃勃生機與活力的民族藝術文化。
隨著花垣縣旅游業的不斷發展,當地對于苗繡與文化特色進行很好結合并開發創新的文創產品產生了大量的需求。只有不斷挖掘、探討當地苗繡和文創產品設計的契合點,深入研究傳統文化與現代設計語言的契合,才能使得花垣縣當地的苗繡在文創產品中得到廣泛運用,才能帶動當地苗繡產業的展和延續,因此對于花垣縣湘西苗繡文創產品設計研究需從以下幾點著手:
1、傳統工藝美術與現代設計相結合
藝術設計,作為一種促進信息溝通、提升生產價值、拓展市場疆域的手段,一方面創造著20世紀令人炫目的視覺文化,另一方面它又成為侵害人類生活原有品質的破壞性因素。解決這一文化矛盾的關鍵在于深入而慎重地思考與選擇造物文化發展的理念和科學地確立設計戰略,在于嚴謹而縝密地梳理與構建現代設計的文化價值體系,確立現代設計的文化核心和底色。
平面設計是現代設計學的基礎,也是設計產業的重要組成部分。在視覺文化時代,平面設計在設計思想和方法上發生了重要變化,同時借助電腦三維技術、人工智能等科技手段,在視覺設計語言、圖案運用方式和視覺傳達等方面不斷演進,在豐富文化品牌內涵、吸引新客戶群體和提升品牌知名度方面發揮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愛馬仕子品牌“上下”,以中國民族文化元素的當代設計應用為旨,較好地理解與運用了中國傳統工藝與美學符號。這一品牌力圖打造以中國傳統造物文化為底色的當代雅致生活藝術品牌,致力于傳承中國的生活美學和精湛的手工藝,將日漸式微的中國傳統手工藝的精湛技藝保留下來,并從中汲取靈感,木作家具、竹絲扣瓷、羊絨氈、薄胎瓷…經由當代設計的創造力,轉化為富于時代精神的“美”與“用”,以再造的形式使傳統重返當代生活。
“上下”有一款明星包袋,名叫“攬月”包。它以竹籃子為設計范本,交疊的皮質把手就像竹籃堅韌有節的手柄;手工綴線的連接方法來自于竹釘與竹絲纏繞的固定方式。皮質編織的細節仿效江南的緙(kè)絲工藝——將裁成均勻絲條的皮料與同色系縫線經緯相織,呈現如同竹編的豐富肌理與立體質感。
這套“竹絲扣瓷”工藝的茶具,它是傳統竹編工藝與高溫白瓷工藝的精妙結合。也許竹編不是什么稀罕手藝,但用刀將一截竹片分絲為 20 多層,每 100 斤原竹才能抽絲 8 兩,每一絲的寬度不足半毫米,再用這樣輕薄的竹絲去包覆在白瓷功夫茶具上進行編織,就是只有真正的能工巧匠才能完成的工作了。
2、傳統造物技藝與現代科技相對接
傳統造物文化的精髓是什么?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把優秀傳統文化的精神標識提煉出來、展示出來,把優秀傳統文化中具有當代價值、世界意義的文化精髓提煉出來、展示出來。”這正是我們在繼承傳統的過程中所要遵循的文化策略與實踐指南。從造物設計領域來看,就是要探索如何更有效地運用現代設計語言轉化傳統造物符號與元素。這種轉化成功與否,取決于許多方面的因素,其中重要的是對傳統的認知與理解,是對現代造物文化、設計語言的把握和運用,以及對世界設計與時尚潮流的洞察與汲取。對傳統的認知深度,決定著對傳統的激活程度;對時尚的洞察深度,決定著對傳統的再造力度。著名工業設計教育家柳冠中先生曾強調,中國設計應當體現精神價值的標準而不是對傳統形式的模擬,要從設計創造的根本原理去理解設計價值的特征。
現代文化產品不僅類別豐富、品種繁多,而且材料多樣、設計新穎、工藝先進,適合在確保精工細作的基礎上實現批量生產,同時也形成了一個適應當代人審美觀念的現代工業美學體系。以目前科技發展的速度,受到人工智能技術研發并升溫的影響,傳統手工藝術的未來發展也將開啟智能化生產設備的時代。回溯歷史,每一次工具的進化和變革都會提升人類的生產能力,使藝術表現力得到增強,豐富了創造形式和內容。人類一直在探索強化和延伸雙手的力量和靈巧的途徑與方法,這種內在的動力也隨著技藝代代傳承。而控制著先進生產工具的是人,是人類的思想。雖然機器替代手工的初期有很多問題,比如說形式呆板,圖案及工藝不夠細膩,但是隨著時代的發展,這些問題都會慢慢解決并越來越精益求精。對于傳統手工技藝來說,要跟上時代發展的腳步,我們可以做到的是如何將傳統手工技藝與現代科技相結合,揚長避短,更高效優質的推出苗繡產品。
因此,對于湘西苗繡文創產品的發展,應該在保留苗繡圖案設計本體的原則下,使用新材料、新工藝,達到設計效果的同時保證產品質量,用一種新的設計方法去探索苗繡藝術運用到文創產品中的可行性。這種設計形式對于傳統的手工藝和現代技術的匹配也提出了新要求,使得傳統工藝可以進行相應的優化,不再是以往傳統的復制和仿造,讓苗繡文化在傳達出內在價值的同時得以更好地呈現,對苗繡文化的延續、創新也提供了更好的方向。在選擇新材料作為苗繡文創產品的載體時,要考慮彼此之間是否有結合的可能,觀察兩者的共同之處或是否存在相關聯的載體,這樣才能更好的讓苗繡刺繡工藝與產品達到完美的結合創新。
3、充分挖掘傳統工藝內涵
(1)根據文化內涵進行產品設計。當人們的生活水平得到提高后,對物質生活趨于滿足,便開始關注精神層面的需求,因此產品背后的文化性是現代消費者越來越注重的。苗繡,它的文化內涵蘊含著苗疆大地既獨特又神秘的特質,所以在進行苗繡文創產品的開發時,要融入其特有的文化內涵,進行結合創新,這樣,以文化內涵作支撐的文創產品才是普通的產品無可替代的。
(2)根據產品的消費導向進行設計。文化創意產品除了蘊含有濃厚的文化內涵,還應當注重市場的導向,符合當下消費者的審美觀念,探索用戶的真實需求,以此開發出的文創產品才會是市場和用戶想要的。花垣縣湘西苗繡文創產品除了要滿足產品基本的實用功能、符合消費者的審美之外,來往的游客購買文創產品會將是否便于攜帶、是否有足夠的購買欲望納入考慮范圍之內,因此在設計過程中要考慮到產品應該有濃厚的民族地域特色和工藝足夠精美,這樣才能讓文化創意產品實現雙贏,即滿足消費者的需求又讓民族文化得到弘揚傳播。
4、與企業相對接,得到政府的扶持
目前,湘西多地出現了以苗繡為主要設計元素的地方文創企業,以此推動了苗繡文創產品的發展。“七繡坊”是以苗繡元素為特點的湘西本土文創企業,其突破了傳統繡品僅僅只是觀賞的價值,而將傳統的苗繡手工藝產品廣泛地融入到我們的生活中。這些用企業帶動當地就業的做法,為苗繡產品的傳承和發展帶來了新的生機。
另外,在國家鄉村振興策略推動下,不僅提高了農村就業率,同時讓傳統技藝得到傳承發展。如“黑土麥田”項目,在黑土麥田服務的村落中有二十余個試點基地均來自湘西花垣。黑土麥田利用花垣縣的古苗寨和豐富的苗繡技術發起了苗繡手工藝扶貧項目,以村為單位建立了多個苗繡合作社。這個項目通過聯合本地優秀的苗繡繡娘與當地苗繡學校共同培養出苗繡新生力量,為苗繡合作社的創辦貯備了豐富的人才和資源。2017年,黑土麥田在花垣縣芷耳村創立了苗繡居家服設計品牌—吾寐,目的是通過設計與創新喚醒苗繡以及相關產業的活力,運用創新創意思維激發鄉村傳統手工藝。
三、結語
苗繡是湘西少數民族地區一項傳統手工技藝,如今卻遭受技藝失傳和難以發展的打擊。如何發展苗繡產業,在對湘西苗繡文創產品設計對策研究中,通過傳統工藝美術與現代設計相結合;傳統造物技藝與現代科技相對接;傳統工藝內涵與現代設計相結合;與企業相對接,得到政府的扶持這些方面的策略,利用鄉村振興的政策為苗繡文創產品的傳承和發展開辟新的思路和方向。
參考文獻
[1]管寧.設計文化產業轉型與傳統再生[M].江蘇.江蘇大學出版社,2020(3):008-011.
[2]田魯.藝苑奇葩:苗族刺繡藝術解讀[M].合肥:合肥工業大學出版社,2006.
[3]王式竹,苗勇.苗繡的藝術形式與特色研究[J].現代絲綢科學與技術,2012(6):238-240.
[4]楊和英.論現代科技境遇下傳統苗繡的出路[J].貴州民族研究,2016(8):75-77.
*本文為湖南省社科評審委課題 (XSP21YBCO5O )的階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