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素玲
(廣州科技貿易職業學院,廣東 廣州 511442)
《傳統文化與應用文寫作》是國家教育部規定的為高職高專學校學生而設的公共基礎課,是一門理論性、知識性、實踐性融為一體的課程。
通過對源遠流長博大精深的中國傳統文化的學習,提高學生的人文素養和綜合素質,更好地繼承、創新和發揚燦爛光輝的中國傳統文化;通過應用文寫作的學習,使學生掌握應用文書寫作的基本理論和一般規律,養成良好的應用寫作思維,能夠寫出常用規范的應用文書,為將來在實際工作的應用文種打下必備的基礎。
課程的主要任務是針對不同對象介紹中國傳統文化的相關內容、主要特點,并使學生能夠了解并掌握中國傳統文化的精神實質,不斷提高學生的文化素質,提升學生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并進一步促進精神文明與物質文明建設,更好地為振興中華、實現現代化服務。
課程著眼于高職高專學生群體或個體在工作中常用的應用文書——公務文書(通知、通報、請示、報告、函)、事務文書(計劃、總結、活動策劃書、簡報、章程和制度)、會務文書(講話稿、會議記錄、會議紀要、會議議程和日程安排、會議簡報)、書信求職類文書(感謝信、賀信、求職信、個人簡歷、競聘演說辭、電子郵件)、宣傳類文書(海報、邀請函、開幕詞、解說詞、新聞、消息、通訊)等進行課程設計,力求通過學習,使學生掌握常用應用文的格式和方法,促進各類專業課程的學習,為學生在未來職業生涯中得到可持續性發展,滿足社會對應用文寫作日益迫切的需求做準備。
中國傳統文化部分

應用文寫作部分

課程采取綜合測評方法給定學生成績。綜合測評方法強調動態考核與靜態考核的結合、課內考核與課外考核的結合、教師評價與學生自我評價的結合、平時成績與期末成績的結合。擴大平時考核的比重,平時成績給定比例為總成績的50%。課程考核主張以多元化、全方位、持續性、民主化的考核方式取代傳統的一考定成績的做法,將學生的學習態度、獨立思考能力、科研能力納入考核體系之中。教師以每個單元為單位設計各自獨立的考核辦法,組織學生在自主學習中實現自我考評。最終成績由主講教師按比例合成。各部分評價與考核方式如下表所示:

課程有兩大特色,即理論性、知識性、實踐性融為一體的課程特點,真實師生高?;悠脚_,實踐“智慧課堂”。
《傳統文化與應用文寫作》精品在線開放課程是通識教育學院聯合余蔭山房共同建設。該課程是國家教育部門規定的為高職高專學校學生而設的公共基礎課,是一門理論性、知識性、實踐性融為一體的課程。通過對源遠流長博大精深的中國傳統文化的學習,提高學生的人文素養和綜合素質,更好地繼承、創新和發揚燦爛光輝的中國傳統文化。通過應用文寫作的學習,使學生掌握應用文書寫作的基本理論和一般規律,養成良好的應用寫作思維和習慣,能夠寫出常用規范的應用文書,為將來在實際工作中的應用文種打下必備的基礎。
課程團隊的專任教師分別來自語言學及應用語言學、古代文學、現當代文學、漢語言文字學、軟件工程等專業領域,充分實現優勢互補,可以保證《傳統文化與應用文寫作》精品在線開放課程在契合高標準的同時,符合高職職業教育的特點。課程團隊針對高職學生文化基礎較差、對單純的寫作課程普遍厭煩的原因,突破了傳統寫作教學中以語言輸入為主、教學內容單一、教學形式單調的傳統模式,突出高職教育特色,根據項目任務的需要,以真實活動過程為導向,立體化構建授課內容和授課形式,突出語言的輸出。因此課程極大地增加了學生的訓練時間和機會,有效地建立全新的授課思路體系,實現同類課程的突破。
通過互聯網和大數據技術構建真實師生高?;悠脚_,建立一套合理有效的溝通機制,讓學生在在線課程的學習過程中遇到的問題及時解決,在線學習不再是單向輸出形式,而是雙向互動形式,解決傳統“灌輸式”教學中學習者被動學習、缺乏創新等問題,實現個性化主動學習和教學,真正發揮“互聯網+”的優勢,實踐“智慧課堂”。
基于以上兩點特色,《傳統文化與應用文寫作》精品在線開放課程一方面可以實現優質教學資源共建共享,推動信息技術與教育教學深度融合、深化專業人才培養模式改革、探索翻轉課堂和混合式教學,為其他院校的開放課程提供范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