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鳳城
(中國人民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教授)
黨的十九屆六中全會公報和全會審議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黨的百年奮斗重大成就和歷史經驗的決議》,全面總結了中國共產黨歷經百年所取得的重大成就,包括實踐成果和理論成果兩個方面。就實踐成果而言,圍繞“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這一主題主線,公報和決議按照四個時期總結和概括了黨帶領人民創造的四個“偉大成就”。就理論成果而言,就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歷史性飛躍,即作為“第一次歷史性飛躍”成果的毛澤東思想,作為“新的飛躍”成果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本文聚焦于實踐成果談些心得體會。
首先,黨領導人民浴血奮戰、百折不撓,創造了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偉大成就。這個偉大成就概括言之,就是實現了近代以來中國人民孜孜以求的民族獨立和人民解放,結束了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歷史,建立了中華人民共和國,從而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創造了根本社會條件。對此,可以從三個方面加以認識:一是中國共產黨高揚反對帝國主義的旗幟,以民族獨立為鵠的團結全民族,實現了從“東亞病夫”到站立起來的歷史飛躍。二是中國共產黨高揚反對封建主義的旗幟,以人民解放、人民民主為號角,在根據地和解放區開展土地革命,推翻土豪劣紳為代表的封建勢力,建立人民當家作主的革命政權,實現了由封建專制到人民民主的歷史跨越。三是實現了國家統一、社會穩定,徹底結束了舊中國四分五裂、一盤散沙的狀況。換言之,中國共產黨通過革命戰爭不但推翻了國民黨政權,而且徹底結束了延續幾十年的軍閥割據;同時,在革命過程中通過教育和宣傳民眾,廣泛動員和組織民眾,使中國人民特別是廣大農民獲得現代政治啟蒙,受到組織起來的訓練,中華民族的新生命新生機由此開啟。
其次,黨領導人民自力更生、發憤圖強,創造了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的偉大成就。這個偉大成就集中言之,突出地表現在兩個方面:其一,進行社會主義革命,推進社會主義建設,實現中華民族有史以來最廣泛而深刻的社會變革,奠定了中華民族復興的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礎。這主要體現在:確立了黨對國家各項事業的全面領導,在當年體現為黨的“一元化”領導的認識和實踐;建立了人民代表大會制度、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與政治協商制度、民族區域自治制度等根本制度和基本制度;公有制實現了全覆蓋;馬克思主義指導地位堅定不移,等等。所有這些,對于民族復興而言都具有根本性、基礎性意義,雖然這些制度在健全和成熟方面仍然存在巨大空間,但畢竟根基、框架、原則已經確立。其二,經過30年的努力,在一個農業國的基礎上建立了獨立的比較完整的工業體系和國民經濟體系,奠定了民族復興的初步但必須的生產力基礎。新中國建立后,中共中央領導人多次論及我們政治上獲得獨立,精神上也獲得獨立,但經濟上還沒有獲得獨立。毛澤東不止一次地提醒人們,新中國還是一個落后的農業國,拖拉機、汽車、坦克、飛機等都不能制造。人們公認,毛澤東去世前后,中國已經建立了獨立的比較完整的工業體系和國民經濟體系,毛澤東曾經感嘆不能制造的東西都能制造了,正是在此基礎上中國走上獨立自主的發展道路,而沒有像一些政治上獲得獨立的前殖民地國家那樣在經濟上無法擺脫對前宗主國的依賴,走上依附性發展道路。也正是因為有這樣的基礎,日后中國才能一方面全方位對外開放,另一方面又能夠做到獨立自主。總之,如果沒有新中國第一個30年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所取得的成就,改革開放也很難順利推進,從而民族復興也就很難進入快車道。
再次,黨領導人民解放思想、銳意進取,創造了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偉大成就。這個偉大成就集中體現于開創和發展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推進了中華民族從站起來到富起來的偉大飛躍”。道路決定命運。如何在一個超大人口規模的國度里,探索出一條更符合本國國情的更快更好的社會主義建設之路,使人民擺脫貧困、盡快富裕起來,成為擺在以鄧小平為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面前的重大課題。經過鄧小平指明方向、擬定綱要,江澤民、胡錦濤為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接續努力、做成文章并發展創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最終成功開辟。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是改革開放幾十年黨的全部理論與實踐的主題,是改革開放的根本成就,是民族復興的正確道路。進而言之,通過改革開放,中國成功實現了從高度集中的計劃經濟體制到充滿活力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從封閉半封閉到全方位開放的歷史性轉變。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按勞分配為主體多種分配方式并存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基本經濟制度,圍繞政府職能轉換而進行的黨政機構改革和隨之形成的日趨科學的管理體制機制,圍繞發展文化產業和構建公共文化服務體系而進行的文化體制改革,圍繞社會治理體系現代化而進行的創新創造,以及圍繞“科教興國”“人才興國”而持續展開的科技體制、教育體制改革,等等,帶來了充滿活力的體制機制。正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體制機制改革創新帶來的持續迸發的活力,使中國實現了從生產力相對落后到經濟總量躍居世界第二的歷史性突破,實現了人民生活從溫飽不足到總體小康、奔向全面小康的歷史性跨越,從而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提供了快速發展的物質條件。
1978年改革開放啟動之初,中國經濟總量為3 678.7億元人民幣,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71.2元,9億人口中有2.5億農民不能解決溫飽。面對如此國情,鄧小平提出兩步走戰略:第一步,80年代實現國民生產總值翻一番,解決溫飽;第二步,90年代再翻一番,達到“小康”水平。相關數據表明,中國在1995年便完成了按不變價格計算經濟總量翻兩番的目標,人均GDP在2000年超過900美元,2001年超過1 000美元。在總體上達到“小康”的基礎上,2002年黨的十六大宣布開啟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新征程。2010年中國超過日本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人均GDP超過4 000美元,進入中等收入國家行列。2012年中國國內生產總值達到538 580億元,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到16 509.5元。從1978年到2007年,中國經濟年均增長9.8%,是同期世界經濟年均增長率的3倍多。與經濟快速發展同步,創新型國家建設進展良好,涌現出一大批具有重大國際影響的科技創新成果,尤其是載人航天、探月工程、北斗衛星導航系統、高速鐵路等實現重大突破。歷史表明,改革開放是決定當代中國命運的關鍵選擇,是中華民族大踏步趕上時代的法寶。
最后,黨領導人民自信自強、守正創新,創造了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偉大成就。這個偉大成就集中言之,就是戰勝一系列重大風險挑戰,實現第一個百年奮斗目標,明確實現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的戰略安排,黨和國家事業取得歷史性成就、發生歷史性變革。可以說,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團結帶領人民所取得的成就是全方位的,全會公報和決議從堅持黨的全面領導、全面從嚴治黨、經濟建設、全面深化改革開放、政治建設等十三個方面進行了概括和總結,所有這些成就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提供了“更為完善的制度保證、更為堅實的物質基礎、更為主動的精神力量”。
制度具有根本性、長期性,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需要成熟、健全的制度體系支撐。鄧小平在1992年南方談話中提出,恐怕再有30年的時間,我們才會在各方面形成一套更加成熟、更加定型的制度。黨的十八大要求,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必須不失時機深化重要領域改革,構建系統完備、科學規范、運行有效的制度體系,使各方面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為此,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作出《中共中央關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明確全面深化改革的總目標是完善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制定了堅持和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兩步走”戰略。黨的十八大以來,“黨不斷推動全面深化改革向廣度和深度進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水平不斷提高”,尤其是在黨的領導、依規治黨、法治國家建設、生態文明建設等方面的制度健全和創新引人矚目。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經濟發展、社會穩定的事實,應對金融危機、重大自然災害、重大疫情尤其是新冠肺炎疫情沖擊的表現,都證明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優越而穩定的制度是民族復興最可靠的保證。
民族復興需要強大的物質力量。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統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在中國經濟社會發展新階段,提出和貫徹新發展理念,構建新發展格局,中國經濟發展平衡性、協調性、可持續性明顯增強,邁上更高質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續、更為安全的發展之路。中國穩居世界第二大經濟體、制造業第一大國、貨物貿易第一大國地位,擁有全世界最完整的現代工業體系,同時,數字經濟等新興產業蓬勃發展,重大科技成果不斷面世,進入創新型國家行列。2020年國內生產總值超過100萬億人民幣,人均GDP超過1萬美元。基礎設施是一個國家綜合國力的重要體現,當今中國,信息暢通,公路成網,鐵路密布,高壩矗立,西氣東輸,南水北調,高鐵飛馳,巨輪遠航,飛機翱翔,天塹變通途。中國城鄉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超過3.2萬元,中等收入群體超過4億人,人民生活全方位改善。此外,覆蓋城鄉居民的社會保障體系基本建立,九年義務教育全面普及,高等教育進入普及化階段,美麗中國建設邁出重大步伐,“我國生態環境保護發生歷史性、轉折性、全局性變化”,所有這些都標志著中華民族在富起來、強起來的征程上邁出關鍵性步伐,為民族復興奠定了更為堅實的物質基礎。
民族復興既需要強大的物質力量,也需要強大的精神力量。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我國意識形態領域形勢發生全局性、根本性轉變,全黨全國各族人民文化自信明顯增強,全社會凝聚力和向心力極大提升”,為開創民族復興和現代化強國建設新局面提供了堅強思想保證和強大精神力量。這主要表現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深入人心,廣大干部群眾對這一思想理解不斷加深、踐行更加自覺;主流思想輿論持續鞏固,革命文化與紅色精神得到愈來愈廣泛的傳承,在全黨全社會營造了愛黨愛國愛社會主義的濃厚氛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廣為弘揚,形成了見賢思齊、崇德向善、爭當先鋒的良好風尚;文化精品力作不斷推出,城鄉一體化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成績顯著,人民群眾文化需求得到更好滿足;可信可愛可敬的中國形象更加鮮亮,中國國際話語權和影響力、感召力、塑造力顯著提升。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取得的方方面面成就,均離不開全面從嚴治黨。對于中國共產黨而言,長期執政帶來的最大考驗是腐化變質、脫離人民。經過100年黨自身建設的實踐和經驗積累,中國共產黨已經找到了跳出“其興也勃焉,其亡也忽焉”的歷史周期律的途徑,這就是以自我革命精神全面從嚴管黨治黨,使黨始終保持先進性、純潔性。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牢記打鐵必須自身硬的道理,以黨的政治建設為統領,將管黨治黨帶入全面從嚴治黨新階段,黨風明顯好轉,反腐敗取得壓倒性勝利并全面鞏固,黨在革命性鍛造中更加堅強,黨的整體面貌發生歷史性變化。經過百年奮斗,中國共產黨帶領人民邁入比歷史上任何時期都更接近也更有能力和信心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新時代,在新時代有勇于自我革命并帶動社會革命的中國共產黨領航、掌舵,中華民族駛向復興的航船便不可停航、偏航,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進入不可逆轉的歷史進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