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

構建“一帶一路”文化共同體的基礎條件與現實路徑

2021-10-22 10:28:01
中國人民大學學報 2021年6期
關鍵詞:一帶一路文明交流

李 丹

“一帶一路”是促進和平發展、實現共同繁榮的合作共贏之路,是增進理解信任、加強人文交流的和平友誼之路。作為古絲綢之路的延續、繼承和發展,“一帶一路”有著深厚的歷史文化底蘊,傳承著“和平合作、開放包容、互學互鑒、互利共贏”的絲綢精神,充分體現了“一帶一路”建設的文化內涵,為人類命運共同體建設提供了文化滋養,為文化共同體構建創造了現實條件。在“一帶一路”建設中,文化的位置在哪里?文化扮演著什么角色?發揮著什么作用?“一帶一路”是文明之路,它承載著絲路文化傳統,傳遞著共同人文精神,“一帶一路”建設是文化建設;“一帶一路”建設要靠文化建設,文化是紐帶,是橋梁,是連接沿線國家歷史記憶和民眾現實情感的內在黏合劑;“一帶一路”建設的成效要靠文化來檢驗,民心相通是試金石,人文聯通是最高層次的互聯互通,“一帶一路”最終贏在文化認同和文明共享;“一帶一路”建設的目標是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共同體需要共同利益的基石、共同責任的支撐,更需要共同文化的凝結。因此,文化既是基礎、條件,也是保障、歸宿。如果說經濟活動決定“一帶一路”建設的速度規模,那么文化作為則決定“一帶一路”建設能否行穩致遠。“一帶一路”共建在一定程度上是文化共建,或者說要通過文化共建、借助文化共建來實現。共建的結果則意味著某種共同文化乃至文化共同體的生成。

本文針對“一帶一路”文化共同體何以可能、如何構建問題進行探討,以拋磚引玉,將如何發揮文化在“一帶一路”合作共建中的作用這一論題引向深入。

一、“文化共同體”問題的提出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將文化界定為是“由一個社會或社會集團的精神、物質、理智和感情等方面顯著特點所構成的綜合的整體,它不僅包括藝術和文學,也包括生活方式、人類的基本權利、價值體系、傳統和信仰”,并認為文化之間比任何時候聯系更為緊密,各國應同心協力,建設一個以文化間的溝通、信息交流和相互理解為時尚的世界。(1)《政府間文化政策促進發展會議最后報告》,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網站,https://unesdoc.unesco.org/ark:/48223/pf0000113935_chi。

關于文化的概念通常可追溯到《易經》:“剛柔交錯,天文也;文明以止,人文也。觀乎天文,以察時變;觀乎人文,以化成天下。”這句話將人文與天文相對,天文是指天道自然,人文是指社會人倫,“化成天下”的過程和結果則是文化。文化之義極為復雜,古今中外有近千種解釋,有學者曾這樣歸總:文化是指人的生存、生活方式及其所追求的價值,表現于人們實際“所思、所言、所為”之中。放在實踐意義上使用時,“文化”“人文”“文明”三詞串用、連用、混用的情況十分常見。黨的十九大報告中這樣表述:“加強中外人文交流,以我為主、兼收并蓄。推進國際傳播能力建設,講好中國故事,展現真實、立體、全面的中國,提高國家文化軟實力。”(2)習近平:《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 奪取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勝利——在中國共產黨第十九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載《人民日報》,2017-10-28。習近平在亞洲文明對話大會講話中將“文化文明”連用:“應對共同挑戰、邁向美好未來,既需要經濟科技力量,也需要文化文明力量。”(3)習近平:《深化文明交流互鑒 共建亞洲命運共同體——在亞洲文明對話大會開幕式上的主旨演講》,載《人民日報》,2019-05-16。演講中“人文交流”“文化交流互鑒”“文化交往”“文明交流互鑒”“文明對話”等“花式搭配”體現了“文化”“人文”“文明”之間的內在關聯。鑒于此,本文在論述“文化共同體”時,交替使用了這些詞匯,在某種程度上還與“人文共同體”互用。

文化理念像一條紅線醒目貫穿于“一帶一路”倡議提出和共建的整個過程。2013年9月,習近平訪問哈薩克斯坦時指出:“國之交在于民相親。搞好上述領域合作,必須得到各國人民支持,必須加強人民友好往來,增進相互了解和傳統友誼,為開展區域合作奠定堅實民意基礎和社會基礎。”(4)習近平:《弘揚人民友誼 共創美好未來——在納扎爾巴耶夫大學的演講》,載《人民日報》,2013-09-08。

2014年5月,習近平在中國國際友好大會上講述了中國在古代絲綢之路上同沿途人民友好交流的故事:“2100多年前,中國人就開通了絲綢之路,推動東西方平等開展文明交流,留下了互利合作的足跡,沿路各國人民均受益匪淺。600多年前,中國的鄭和率領當時世界上最強大的船隊7次遠航太平洋和西印度洋,到訪了30多個國家和地區,沒有占領一寸土地,播撒了和平友誼的種子,留下的是同沿途人民友好交往和文明傳播的佳話。”(5)習近平:《在中國國際友好大會暨中國人民對外友好協會成立60周年紀念活動上的講話》,載《人民日報》,2014-05-16。2014年9月,在紀念孔子誕辰2 565周年國際學術研討會上,習近平再次如數家珍列出了絲路上中外文明交流互鑒的案例。“在長期演化過程中,中華文明從與其他文明的交流中獲得了豐富營養,也為人類文明進步作出了重要貢獻。絲綢之路的開辟,遣隋遣唐使大批來華,法顯、玄奘西行取經,鄭和七下遠洋,等等,都是中外文明交流互鑒的生動事例。”(6)習近平:《在紀念孔子誕辰2565周年國際學術研討會暨國際儒學聯合會第五屆會員大會開幕會上的講話》,載《人民日報》,2014-09-25。2017年5月,在首屆“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圓桌峰會上,習近平重申“民心相通是‘一帶一路’建設國際合作的重要內容。我們要深入開展人文領域交流合作,讓合作更加包容,讓合作基礎更加堅實,讓廣大民眾成為‘一帶一路’建設的主力軍和受益者。”(7)習近平:《開辟合作新起點 謀求發展新動力——在“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圓桌峰會上的開幕辭》,載《人民日報》,2017-05-16。2019年4月,第二屆“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圓桌峰會通過的《聯合公報》寫明:“互聯互通讓不同國家、人民和社會之間的聯系更加緊密。我們相信‘一帶一路’合作有利于促進各國人民以及不同文化和文明間的對話交流、互學互鑒。”(8)《第二屆“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圓桌峰會聯合公報》,載《人民日報》,2019-04-28。2020年11月,習近平在上海合作組織成員國元首理事會上將“構建人文共同體”與構建衛生健康共同體、安全共同體、發展共同體相提并論,把促進文明互學互鑒、增進各國睦鄰友好、夯實民意基礎提升到構建人文共同體的高度。(9)習近平:《弘揚“上海精神” 深化團結協作 構建更加緊密的命運共同體——在上海合作組織成員國元首理事會第二十次會議上的講話》,載《人民日報》,2020-11-11。

近年來,學術界圍繞著“一帶一路”民心相通、人文交流、文化合作、文明互鑒等問題展開了廣泛的論述與研究,已有學者提出“一帶一路”文化共同體的命題,并對其內涵、要素進行了界定,認為“一帶一路”文化共同體由共同的歷史記憶、文化生活和文化精神構成,是指“一帶一路”沿線各國以古代絲綢之路記憶為基礎,在“一帶一路”建設過程中形成的以絲路精神為核心的文化有機體。(10)徐琴、孫紹勇:《“一帶一路”文化共同體的生成邏輯探析》,載《廣西社會科學》,2019(11)。有的學者將構建文化共同體作為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建設“一帶一路”的前提條件,“人類命運共同體,首先應是人類文化共同體。‘一帶一路’本來就是一條文化‘帶’,一條文化‘路’。只有實現文化上的互知、互通、互信、互補、互融,即構建文化共同體,‘一帶一路’倡議才能真正落到實處。”(11)譚文富:《構建“一帶一路”文化共同體》,載《理論觀察》,2018(6)。有的學者論證,文化建設是手段,文化共同體是目標,“通過文化軟實力項目的投入與建設,爭取與絲綢之路經濟帶國家建成命運共同體、安全共同體、利益共同體、文化共同體和價值共同體”(12)李希光:《一帶一路文化建設與絲綢之路文化復興》,載《當代傳播》,2015(6)。。有的學者指出,通過文明對話、文化合作,可以找到不同文明的共同出發點與共同理想。中華文明具有支撐這種深度文明對話的品質,今天提出的“一帶一路”用和平友善的手段,用合作溝通的方式,建立人類文化的橋梁,是人類文明發展的更佳途徑與方法。(13)成中英:《文明對話、文化合作與對“一帶一路”倡議的哲學反思》,載《深圳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7(5)。這種共同理想其實就是文化或文明共同體。有的學者指出超越沖突、包容多樣文化的共同價值是人類共同價值的基礎,蘊含在“一帶一路”倡議中的絲路精神是對其的完美詮釋。這種共同價值承載了人類對歷史的共同思考,構成人類共同價值的思想基礎。(14)秦宣、劉鑫鑫:《共同價值:打造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價值觀基礎》,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研究》,2017(4)。可見“一帶一路”文化共通性對價值共同性的影響。有的專家聚焦“對話式文明”,認為“新型全球化正在以‘一帶一路’為平臺,在全球范圍內全方位推動文明間的深度交流互鑒,構建世界范圍內對話機制和對話式文明,鍛造以人類命運共同體為本體的新型世界秩序”(15)賈文山、江灝鋒、趙立敏:《跨文明交流、對話式文明與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構建》,載《中國人民大學學報》,2017(5)。。在由文明鍛造出的新秩序中,文化共同體是其中的應有之義。

“一帶一路”人文交流、文化紐帶、文明對話等問題同樣是國外文獻的關注對象。有的學者指出,“一帶一路”絕非僅僅是經濟意義上的倡議,還反映了中國的戰略文化,這是理解中國人的觀念、行為和行動的獨特視角。“一帶一路”表明中國以自身發展在實現“中國夢”的同時實現“世界夢”。(16)Ume Farwa.“Belt and Road Initiative and China’s Strategic Culture”.Strategic Studies,2018,38(3):40-56.有的學者認為,“一帶一路”倡議不僅為貨物和其他材料運輸提供資源,也會將社會習俗、語言、信仰等傳遞到其他國家。中國傳統文化思想可作為精神指南在“一帶一路”聯通中發揮重要作用。(17)Muhammad Asif,and Bo Ling Yang.“Belt and Road Initiative:A Spirit of Chinese Cultural Thought”.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Business and Management,2018,13(12):9-17.有的學者指出,中國通過重建絲綢之路已經跨入文化外交的新時代,“通過使用軟力量提升自己的形象,通過建立戰略驅動力發展關系,似乎中國注定要通過這一重大舉措連接全球,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能以一種足智多謀的手段實現其國家和國際利益。”(18)Dahlia Patricia Sterling.“A New Era in Cultural Diplomacy:Promoting the Image of China’s ‘Belt and Road’ Initiative in Asia”.Open Journal of Social Sciences, 2018(6):102-116.有的學者則通過實證數據表明,隨著文化距離的增加,投資者對東道國的環境感知和隱性障礙將增加,因此要立足多樣性和差異性,加強沿線國家的文化交流與互動,促進人與人的接觸。(19)A.K.M.Mohsina ,Hongzhen Lei,and Hasanuzzaman Tushar,et al.“Cultural and Institutional Distance of China's Outward 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 Toward the ‘Belt and Road’ Countries”.Chinese Economy,2020,53(7):1-20.這些學者充分注意到了“一帶一路”的文化屬性,將文化視為連接沿線國家、通向一體互通的內在方式。

隨著“一帶一路”不斷推進,文化在其中的地位和作用將會進一步突顯,對此的研究也將更加深入細致。

二、“一帶一路”文化共同體何以可能

對文化共同體的關注與對共同體的關注一樣久遠。德國社會學家滕尼斯認為共同體是建立在自然基礎上的歷史和思想的聯合體,是有關人員共同的本能習慣,或與思想有關的共同記憶。(20)斐迪南·滕尼斯:《共同體與社會:純粹社會學的基本概念》,前言2-3頁,北京,商務印書館,1999。美國學者安德森指出:民族是一種現代的“文化的人造物(cultural artefacts)”“想象的共同體”,其形成與歷史文化變遷相關,最初而且最主要是通過文字(閱讀)來想象的。(21)本尼迪克特·安德森:《想象的共同體:民族主義的起源與散布》,4-12頁,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6。英國的巴里·布贊等認為,國際共同體與社會的區別在于,共同體是一個更具感染力的術語,它意味著一種共同的價值觀,達到認同的程度,它建立在各成員之間權利、義務和責任的相互關系基礎之上。(22)巴里·布贊、安娜·岡薩雷斯·佩萊茲、任東波:《“國際共同體”意味著什么?》,載《史學集刊》,2005(2)。建構主義強調共同體是建構出來的,其中文化發揮著獨特的基礎性作用,情感認同、文化認同、價值認同是形成共同體的關鍵。有些學者將共同體的形成過程視為國家間互動、對話與合作的過程,國家間相互信任和集體身份認同是共同體產生的必要條件。(23)伊曼紐爾·阿德勒、邁克爾·巴涅特:《安全共同體》,41-44頁,北京,世界知識出版社,2015。因此,在深層意義上,共同體的本質是文化共同體。“一帶一路”作為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路徑和平臺,推動構建文化共同體也是其中的應有之義。那么“一帶一路”文化共同體何以形成?

(一)客觀基礎:全球一體現實

“一帶一路”文化共同體的話語是在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和“一帶一路”話題下展開的,其基本語境是全球化。2013年3月,習近平第一次正式提出“人類命運共同體”這個命題時就是以全球化作為立論背景的,“這個世界,各國相互聯系、相互依存的程度空前加深,人類生活在同一個地球村里,生活在歷史和現實交匯的同一個時空里,越來越成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命運共同體”(24)習近平:《順應時代前進潮流 促進世界和平發展——在莫斯科國際關系學院的演講》,載《人民日報》,2013-03-24。。全球化不可避免地包括文化全球化,文化全球化是經濟全球化的外溢,也是支撐經濟政治全球化的觀念所系、底蘊所在、價值所向,是全球化的精神內核。同時,全球性問題日益突出,沒有哪一個國家可以單獨應對,這就催生了人類命運共同體意識,要求各國發揚同舟共濟精神。習近平提出要共同應對挑戰,尋求人類利益最大公約數,樹立人類命運共同體意識,共建人類命運共同體。

新冠肺炎疫情再次提醒人類,“各國緊密相連,人類命運與共”,“我們要樹立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命運共同體意識,跳出小圈子和零和博弈思維,樹立大家庭和合作共贏理念,摒棄意識形態爭論,跨越文明沖突陷阱,相互尊重各國自主選擇的發展道路和模式,讓世界多樣性成為人類社會進步的不竭動力、人類文明多姿多彩的天然形態。”(25)習近平:《在第七十五屆聯合國大會一般性辯論上的講話》,載《人民日報》2020-09-23。

“一帶一路”是中國倡導引領全球化的新型形態,旨在打造共商共建共享共贏的人類命運共同體。人類命運共同體源自利益又超越利益,是共同體的最高級形式,本質上是高度認同的文化共同體,是一種安危與共、同舟共濟的依存意識,一種“有福同享、有難同當”的道義精神,一種天下一家、四海歸心的理想情懷。“一帶一路”本身就是一項具有深厚歷史文化記憶的國際合作倡議,帶有強烈的文化烙印,文化共性的背景不容抹殺,文明差異的現實不容忽視。我們要樹立平等、互鑒、對話、包容的文明觀,將“一帶一路”建成文明之路,推動各國相互理解、相互尊重、相互欣賞、相互信任,形成多元互動、百花齊放的人文交流格局。“古絲綢之路打開了各國各民族交往的窗口,書寫了人類文明進步的歷史篇章。共建‘一帶一路’深厚的文明底蘊、包容的文化理念,為沿線國家相向而行、互學互鑒提供了平臺,促進了不同國家、不同文化、不同歷史背景人群的深入交流,使人類超越民族、文化、制度、宗教,在新的高度上感應、融合、相通,共同推進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26)《共建“一帶一路”倡議:進展、貢獻與展望》,載《人民日報》,2019-04-23。這個新的高度不妨理解為文化共同體。“一帶一路”共建將為多元文明交匯融合提供更多機遇空間,奠定雄厚物質基礎,文化密切互動、融會貫通將推動新型全球化朝著互尊互鑒、共興共榮的方向邁進,這一方向最終指向多元文明融為一體的文化共同體。

(二)歷史基礎:共同文化傳統

歷史文化傳統是構成共同文化記憶的重要元素,是形成文化身份認同的物質基礎。“作為文化傳承的‘精神鏈條’,文化傳統是文化發展過程中逐步形成和完善的信仰、規范、秩序和理念的核心要素,凝結了文化給予人們的生活方式與生存智慧,影響著文化中長期的、普遍起作用的生活方式、觀念體系和心理模式等。”(27)孫英春:《東北亞文化傳統的同質性與“文化共同體”遠景》,載《浙江學刊》,2009(4)。“一帶一路”的歷史文化傳統有物質遺產與非物質遺產。“一帶一路”物質文化遺產是絲路貿易往來、文化交流、宗教傳播和技術推廣的實物見證,是絲綢之路精神和民心相通的歷史見證,是實現“一帶一路”命運與共的文化基石。2014年6月,我國和哈薩克斯坦、吉爾吉斯斯坦三國跨國聯合申報的“絲綢之路:長安—天山廊道路網”項目獲得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批準,共同申遺增進了中國和中亞國家的傳統友誼,成為新時期“一帶一路”沿線文化認同合作的紐帶和象征。絲路精神是絲綢之路非物質文化的集中體現。在中阿合作論壇第六屆部長級會議開幕式上,習近平專門以“絲路精神”為主題發表演講指出:弘揚絲路精神,就是要促進文明互鑒;弘揚絲路精神,就是要尊重道路選擇;弘揚絲路精神,就是要堅持合作共贏;弘揚絲路精神,就是要倡導對話和平。(28)習近平:《弘揚絲路精神 深化中阿合作——在中阿合作論壇第六屆部長級會議開幕式上的講話》,載《人民日報》,2014-06-06。在“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上,習近平將“絲路精神”提煉為“和平合作、開放包容、互學互鑒、互利共贏”,稱之為人類文明的寶貴遺產。“一帶一路”積淀了深厚的中華文化,匯聚了沿路各國文化交融之果,承載著人們對古絲綢之路燦爛文化的歷史記憶,奠定著構建文化共同體的文化資源和文化基礎。古代“絲綢之路”將分散的人類文明連接成統一的共同體,“一帶一路”更是對人類共同體歷史演進的傳承和升華。(29)許亮:《從“絲綢之路”到“一帶一路”:一部人類共同體的演進史》,載《學術探討》,2019(3)。有的學者將環中國海文化圈視為一個文化共同體,“人種同類,文化同宗,地緣相連,血緣相親,經濟互補互動性強,聯系緊密”,這些“共同的擁有”,使之具有作為一個文化共同體的基本條件、要素。環中國海漢文化圈這一文化共同體,至今仍然擁有共同的傳統文化認同感、共同的傳統文化價值觀、共同的傳統主流文化的社會主體民眾基礎。(30)曲金良:《環中國海文化共同體重建大戰略——“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文化精義》,載《人民論壇·學術前沿》,2014(24)。絲綢之路作為聯結人類主要文明體系的橋梁和通道,將中國文明、印度文明、兩河流域文明、埃及文明、希臘文明等世界重要文明資源融會貫通在一起,幾大文明之間相互借鑒、吸收、碰撞、糅合,歷經千年“大漠孤煙、云帆滄海”的陳釀,在特定的時空長廊中發酵成為沿線國家和民族共享的文化醇醪,滲透到今天的現實生活之中。如東南亞國家廣泛存在著鄭和遺跡,馬來西亞有三寶山、三寶井,印度尼西亞有三寶廟、三寶壟,泰國有三寶港,菲律賓有三寶顏,這些均源自海上絲綢之路沿線對鄭和造福當地功績的旌表紀念,人們將有關他的故事傳說加以神話,進而發展成為一種膜拜的民俗。相同文化資源和傳承是拉近中外民眾心理距離的紐帶,成為構建“一帶一路”文化共同體的基礎元素。“處于同一文化體系和文化傳統中的人們之間由于在生產、生活、思維、情感方式等方面的共同性和相似性,而比較容易在一定的共通層面上達到相互理解和相互溝通,并由此而產生出一定的趨同性、內聚性,形成一定的向心力、凝聚力。”(31)歐陽康:《跨文化理解與交往》,載《社會科學戰線》,1997(6)。“一帶一路”文化共同體源于文化血脈的相襲相承,其內源一體的思想觀念、思維方式、價值取向、信仰認同、風俗習慣、哲學宗教、文學藝術、教育理念、話語體系,構成了“一帶一路”文化共同體的主要內容。

(三)人文基礎:友好交往底蘊

如果說全球一體是形成文化共同體的“大氣候”,共同文脈是構建文化共同體的“聚寶盆”,那么友好交往則是培育文化共同體的“活水源”。中外文明交流互鑒頻繁展開,其中有沖突、矛盾、疑惑、拒絕,但更多是學習、消化、融合、創新。跨越時空的友好交往為文化博采眾長、兼收并蓄提供了源源不斷的滋養。敦煌是絲綢之路上的重要節點城市,是千年絲路友好交往的縮影,敦煌藝術是中華文化同化和吸收其他民族文化藝術的產物,也是全球交往和東西方文化藝術交融的典范。敦煌的石窟雕塑、壁畫、建筑,深深烙有多國、多民族文化影響的印記,以及中外文化碰撞、交融的痕跡。在壁畫方面,敦煌壁畫既有中國傳統題材的神怪畫作,又體現了受印度佛教藝術影響的藝術風格,也有傳自希臘的日神、月神故事,還有受古波斯、龜茲文化影響的服飾、器具、裝飾等。(32)王旭東:《敦煌,絲路流韻裊千年》,載《人民日報》,2017-05-21。幾大文明在敦煌交流融合,成就了敦煌藝術的瑰寶,見證了多元文化交相輝映、美美與共的魅力,為今天中國及沿線國家民族加強文化交流融合、共建文化共同體提供了良好借鑒。

一個城市無意間成為絲路沿線文化相遇相融的記錄者、傳承者,遍布“一帶一路”沿線國的數千萬華人華僑更是絲路友好交流的親歷者、推動者。許多來往于絲綢之路的華人,沿著絲綢之路落地生根,成為最早走向世界的華人移民,他們如星星之火,帶動了更多后來者,也將攜帶的中華文化撒播四方。以中國著名僑鄉福建為例,福建早期遷移到海外尤其是東盟十國的華僑華人,大都是沿著海上絲綢之路“下南洋”的。目前僅聚居在東南亞的福建籍華人就有1 000多萬,基于此,福建提出建設海上絲綢之路要充分發揮華僑華人作用,建設“海外福建”,將“僑牌”當作是海上絲綢之路核心區建設的特色優勢。華僑華人移民歷史悠久,已深度融入當地社會,不少人已經成為政界要人、富豪精英、社會名流,他們血脈植根華夏,心系母國文化,熱心推動所在國與中國發展友好關系、拓展人文交流。如菲律賓僑領陳永栽自2001年以來,每年出資組織一批菲律賓華裔學生到福建廈門、泉州等地學習中文、書法、國畫、舞蹈和武術,參觀民俗名勝等,培養包括他兒子在內的新生代華裔對中華文化的熱愛和傳承,以此“把根留住”。“一帶一路”沿線居住著4 000多萬華僑華人,他們掌握多種語言,游走中西文化,通達中外文明,富有家國情懷,具備融匯各方的天然優勢,是促進沿線文化交流、實現民心相通的有力紐帶。調動好華僑華人的積極性,凝聚他們的智慧和力量,對于打造“一帶一路”沿線命運共同體、營造文化共同體意義重大。

(四)現實基礎:伙伴關系網絡

培育文化共同體,不僅需要“適宜氣候”“肥沃土壤”“豐沛水源”,更需要事在人為的辛勤耕耘。伙伴關系是中國與沿線國家共同努力構建的結果。伙伴關系是國際行為體間基于共同利益、通過共同行動、為實現共同目標而建立的一種比一般合作關系更為密切、更加成熟的關系,不僅意味著政治上相互協調,經濟上相互合作,安全上相互支持,還意味著文化上相互理解。(33)門洪華、劉笑陽:《中國伙伴關系戰略評估與展望》,載《世界經濟與政治》,2015(2)。伙伴關系表面上以共同利益為基礎,以平等協商為特點,深層上則以身份認同、文化觀念為紐帶,否則難以實現求同存異、聚同化異。中國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建立了廣泛多樣的伙伴關系,通過領導人經常性或年度的定期會晤與熱線聯系、政府部門間高級官員的定期磋商及文教科衛體等多領域多渠道多形式合作建立機制化聯系。伙伴關系的建立及其內涵的不斷拓展,增強了沿線各國增強相互依存的程度,加強了對彼此伙伴身份的認同。“一帶一路”已經從中國倡議變成了合作伙伴們共同建設的事業,沿線國家伙伴關系在共商共建共享中不斷密切與加強,成為“一帶一路”合作的重要依托。“伙伴關系依據內涵可劃分為合作伙伴、建設性合作伙伴、全面合作伙伴、戰略伙伴、戰略合作伙伴、全面戰略合作伙伴等不同類型。‘一帶一路’的布局得益于直接中國的全球伙伴關系網絡。”(34)曲鵬飛:《“一帶一路”倡議與中國海外經濟利益拓展及風險規避》,載《行政管理改革》,2019(2)。中國目前共建立了100多個戰略性伙伴關系,其中有一半是2013年以后建立的,基本覆蓋了“一帶一路”沿線重要國家,大大提高了“一帶一路”合作的“含金量”。(35)王晨光:《中國的伙伴關系外交與“一帶一路”建設》,載《當代世界》,2020(1)。伙伴關系的建立,增強了沿線國家在命運共同體、文化共同體建設中的積極主動性,既可以提升參與國對與華伙伴關系的認同,也可以加強其對“一帶一路”集體身份的認同。

總之,“一帶一路”文化共同體植根于深厚的歷史傳統與現實實踐,構建“一帶一路”文化共同體是基于沿線文化交往實踐與文化共性發展走向的判斷,“一帶一路”所置身的時代背景、所借助的歷史基礎、所蘊含的人文底色、所依托的現實力量,乃至所指向的歸宿目標——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無不彰顯著“一帶一路”文化共同體的發展脈絡,其必要性有據可依,其可行性有跡可循,絕非空穴來風,更非子虛烏有。隨著沿線各國聯系不斷加強,文化、文明之間交往、交流、交匯或交鋒日益增多,文化共同體的趨向將更加凸顯。

三、“一帶一路”文化共同體的實現路徑

構建文化共同體意義重大,既有利于提升“一帶一路”倡議的吸引力,“以文化人”“以理服人”“以軟動人”,讓更多國家更加心悅誠服地參與進來,讓更多項目更好落地造福沿線,又有利于促進“一帶一路”共商共建的有效性,文化的柔性協調功能可以通過綿綿用力久久為功對差異、矛盾、沖突進行彌合、疏導和化解,同時也有利于增強“一帶一路”合作的持續性。僅僅由共同利益聯結而成的共同體,只能解決實際的收益問題,彼此間仍舊可能貌合神離,由文化凝聚而成的共同體才是精神相依、民心相通、志同道合的共同體。如果說經濟共同體是人類命運共同體的起步階段,政治共同體是人類命運共同體的較高階段,那么文化共同體則貫穿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全程全域。文化共同體建設如此重要,那么在沿線合作中,應怎樣推動共建“一帶一路”文化共同體?文化共同體是擁有共同文化記憶、共同文化認同以及共同文化精神的共同體,文化共同體的建構要通過文化互動和整合,在相互理解、相互認同的基礎上形成。這既是一個長期的水到渠成的發展過程,也是一個短期可有所為的構建過程。

(一)實現語言互通是前提

文化事業是一項心靈工程,共建“一帶一路”文化共同體首先要加強溝通。語言是溝通的中介,語言相通是“五通”的基礎。作為文化載體和交流工具,語言是不同國家和民眾之間進行溝通的橋梁、達成理解的紐帶。“一帶一路”建設需要語言鋪路,“命運與共,需要語言互通”,“不管在歷史上還是今天,都有不同層級的共同體存在。這些共同體的形成與存在,都需語言作溝通紐帶,都與語言傳播相關。”(36)李宇明:《語言與人類文明》,載《中國社會科學報》,2021-02-09。漢字及漢語書面語在東方的傳播,構建了“漢字文化圈”這樣一個文化共同體,這是“一帶一路”文化共同體構建的語言基礎。目前“一帶一路”沿線65個國家分別屬于九大語系,官方語言就有54種,加上數百個不同文化背景的民族,各民族語言高達2 400余種。2017年“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上僅現場同傳的工作語言就有18種。(37)國際合作高峰論壇上的18種工作語言是:中文、英語、法語、俄語、西班牙語、柬埔寨語、捷克語、匈牙利語、印度尼西亞語、哈薩克語、老撾語、蒙古語、波蘭語、塞爾維亞語、土耳其語、越南語、日語和韓語。參見張鵬飛:《人心相通 語言先行》,載《光明日報》,2017-08-03。“一帶一路”通用語中,除英、俄、阿拉伯語等語種使用人口較多外,日常生活中普通民眾使用更多的是民族語言、地方方言,大多是不常見的小語種,彼此之間溝通困難。有些語言因政治經濟環境變遷,本來是同語同文的,如今已經“相對無語”或同語不同文了。如蒙古國與中國蒙古族現在只聽得懂對方的話,卻看不懂對方的文字,因為獨立后蒙古國受蘇聯影響使用西里爾蒙文已有半個多世紀。以西里爾字母作為蒙古語標記的文字與我國蒙古族使用的傳統蒙文,即回鶻式蒙文有很大不同。蒙古國政府已通過相關法律文件決定恢復使用傳統文字,以利于傳承蒙古歷史文化,方便溝通交流。如果說蒙古國的語言尚可以通過回歸重建實現歷史和現實的對話,而其他語言卻沒有這么幸運,既“回不去”,也“出不來”,只能借助翻譯進行互通。中國是“一帶一路”的倡導者,也是主要建設者,中文是絲綢之路上使用最多、影響最大、傳播最廣、積淀最深的語言,漢字文化圈在一定意義上標識著文化共同體的存在,中文在沿線地帶的語言高位是毋庸諱言的。對一些絲路國家而言,學習中文是自然而然的選擇,從歷史上、現實上、技術上、成本上考慮都是如此。因此,應該抓住“一帶一路”建設機遇,促進中文國際教育。當然語言互聯互通也意味著中國對其他國家語言文化的學習及沿線國家彼此之間的互學互鑒。

習近平曾指出,人與人溝通很重要,國與國合作很必要。溝通交流的重要工具就是語言。一個國家文化的魅力、一個民族的凝聚力主要通過語言表達和傳遞。掌握一種語言就是掌握了通往一國文化的鑰匙。學會不同語言,才能了解不同文化的差異性,進而客觀理性看待世界,包容友善相處。(38)《習近平同德國漢學家、孔子學院教師代表和學習漢語的學生代表座談》,載《人民日報》,2014-03-29。語言互通,就是中外語言交流合作,既要推廣中國語言,也要學習當地語言。2017年審議通過的《關于加強和改進中外人文交流工作的若干意見》指出,要構建語言互通工作機制,推動我國與世界各國語言互通,開辟多種層次語言文化交流渠道。(39)《中辦國辦印發〈關于加強和改進中外人文交流工作的若干意見〉》,載《人民日報》,2017-12-22。2020年7月,中外語言交流合作中心成立,該中心旨在為中外語言雙向交流合作、世界多元文化互學互鑒搭建協作平臺。“一帶一路”沿線語言大多是非通用語種,因此,加大非通用語言教育,培養小語種語言人才,加強區域通用語教育,優化提升機器翻譯能力,正在成為提升語言互聯互通能力的重要舉措,通過語言學習內外并舉、人才培養專通結合、語言溝通人機并重,最大限度地提供文化互通服務,為“一帶一路”文化共同體構建提供基礎性支撐。

(二)促進人文交流是紐帶

人文交流包括政治、經濟、軍事、安全以外科技、教育、文化、衛生、體育、媒體等方面的各種合作,是國家間建立長期穩定良好關系、贏得人心并增進互信的基礎手段和人文途徑。中國外交部長王毅將人文交流視為與互聯互通、產能合作并列的“一帶一路”建設三大支柱。(40)王毅:《發展中的中國和中國外交——在美國戰略與國際問題研究中心的演講》,新華網,http://www.xinhuanet.com/world/2016-02/26/c_1118171527.htm。習近平強調人文交流是“一帶一路”建設的重要內容,民心相通是人文基礎。要堅持經濟合作和人文交流共同推進,注重在人文領域精耕細作,尊重各國人民文化歷史、風俗習慣,加強同沿線國家人民的友好往來,為“一帶一路”建設打下廣泛社會基礎。(41)習近平:《借鑒歷史經驗創新合作理念 讓“一帶一路”建設推動各國共同發展》,載《人民日報》,2016-05-01。在亞洲文明對話大會上,習近平再次表明“深化人文交流互鑒是消除隔閡和誤解、促進民心相知相通的重要途徑”(42)習近平:《深化文明交流互鑒 共建亞洲命運共同體——在亞洲文明對話大會開幕式上的主旨演講》,載《人民日報》,2019-05-16。,直至提出“促進民心相通,構建人文共同體”的重大倡議。人文共同體在一定意義上就是文化共同體,或者說人文共同體包括文化共同體,因為廣義上的文化就是人文,狹義上的文化與科技、教育等一起構成人文體系。文化總是與人相關,文化,其實就是“人化”和“化人”。因此,文化共同體建設屬于人文共同體建設的一個方面,促進民心相通,支持教育、文化、旅游、體育、媒體、婦女等領域交流合作,形成全方位、深層次、多渠道合作架構,成為通向文化共同體的現實之路。

文化是“一帶一路”倡議的根基與靈魂(43)《人文交流合作:“一帶一路”倡議的根基與靈魂——訪國家文化軟實力研究協同創新中心主任張國祚》,載《光明日報》,2016-09-22。,人文交流是“一帶一路”大廈的社會基礎。現有的不良輿論和工程擱淺等問題,多與人文交流不夠充分相關;而“一帶一路”率先取得成果、合作進行得順利的地方,都有人文交流多、民眾基礎好的特點。因此,要充分發揮好人文交流、文化合作潤滑劑和黏合劑的功能,為共建“一帶一路”提供驅動力和向心力。旅游是最直接、最大眾的人文交流方式。跨越亞歐非東西方的文化文明、縱貫寒帶溫帶熱帶的氣溫氣候、山海林沙盆地高原齊全的地形地貌,為“一帶一路”旅游提供了豐富的文化遺產和自然資源。“一帶一路”連接了全球主要旅游客源地與目的地,沿線國家的國際旅游規模占到全球旅游的70%左右。近年來“一帶一路”沿線旅游成為熱點,也成為中外人文交流的一道亮麗風景。人文交流貫穿“一帶一路”的整個過程和各個領域,是檢驗“一帶一路”建設最終成效的試金石。在此意義上,不斷拓展、夯實、加固人文交流合作的寬度、厚度、深度是構建“一帶一路”文化共同體的根本之路、長遠之路。

(三)培育文化共識為支點

“一帶一路”沿線各國政治體制、經濟發展、價值觀念與風俗習慣差異較大,沿線各國進行交流合作時,若沒有一定的文化共識作為支點,很難進行有效的文化溝通,產生思想和情感上的共鳴。“構建一帶一路文化交流機制,必須要找到文化共同點,在不同文化體系的異質文化中探索各國文化的交叉地帶,例如宗教文化、古絲綢之路的商道文化,等等。”(44)鄭士鵬:《“一帶一路”建設中文化交流機制的構建》,載《學術交流》,2015(12)。也有的學者主張將佛教文化傳統、中華醫學魅力作為發展文化共性、探索文化交流交叉地帶的兩個切入點,以此推進文化資源共享,增進各國人民之間的情感共鳴。(45)趙立慶:《“一帶一路”戰略下文化交流的實現路徑研究》,載《學術論壇》,2016(5)。在抗擊新冠肺炎疫情斗爭中,中國的抗疫經驗得到沿線國家的贊賞與借鑒,其中透出的東方文化價值觀成為人們津津樂道的話題,也成為亞洲國家、沿線國家引以為自豪的共識。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抗疫斗爭偉大實踐再次證明,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所具有的強大精神動力,是凝聚人心、匯聚民力的強大力量。文化自信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發展中最基本、最深沉、最持久的力量。向上向善的文化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休戚與共、血脈相連的重要紐帶。”(46)習近平:《在全國抗擊新冠肺炎疫情表彰大會上的講話》,載《人民日報》2020-09-09。儒家文化圈的集體主義、克己自律、信奉科學、服從權威的精神,是亞洲國家在疫情防控中應對較為成功的一個重要原因。中國與東盟、日本、韓國等在抗疫中突顯的文化共性為其開展官方政策協調、進行民間溫馨互動、恢復區域經濟聯動功不可沒。

“一帶一路”文化共同體建設要發掘共同文化價值,培育文化共識,以此提升沿線國家文化的親密感、認同感與歸屬感。中國提出的以和平合作、開放包容、互學互鑒、互利共贏為核心的絲路精神越來越被沿線國家和人民所認同,成為“一帶一路”文化共識的基礎。在和沿線國家共商共建共享進程中,中國的一些官方話語、理念原則也日益得到沿線國家人民的青睞和認同。如“要想富先修路”的思維、公平與效率兼顧的思想、民生先于民主的理念、發展是解決問題總出路的認識、以發展根除恐怖主義的思路、共商共建共享的原則、“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觀念、以義為先的義利觀、對民心相通的重視、對多元文明互鑒的理解、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思想等,這些中國特色話語、中國人推崇的價值觀念已經在“一帶一路”深入人心。“絲路共同體建設的內在支撐就是沿線發展中國家在發展道路、社會制度、國家治理、文化理念方面的共識。”(47)李丹:《絲路共同體:中國推動全球治理轉型重構的現實方案》,載《理論月刊》,2021(6)。這些價值觀念、思維方式、治理之道,萃取于共同文化傳統和發展實踐,是具有代表性的文化共性,是構建文化共同體的重要支點。歐洲的聯合起步于歐洲共識的培育——1948年,海牙大會就強調培養歐洲統一的文化意識;1949年,歐洲學院基金會在布魯日成立,目標是培養具有歐洲觀念的未來人才;1950年,歐洲文化中心在日內瓦落成,致力于歐洲統一思想的交流;同年歐洲廣播聯盟成立,旨在歐洲范圍內實現重大事件即時直播傳送;1954年,歐洲電視聯播成立,推動歐洲各國電視節目交流;同年,歐洲足球協會聯合會成立,為歐洲人共享體育盛事提供了平臺。這些機制為歐洲各國超越國界、民族、地方進行文化交流創造了條件,為培育歐洲共識夯實了基礎。法布里斯·拉哈認為,“正是得益于這一類的創舉,歐洲在許多公民眼里成了實實在在、可感可知的現實。在共同的盛大集會中,歐洲公民才能夠意識到一個共同空間的存在。”(48)法布里斯·拉哈:《歐洲一體化史(1945—2004)》,57頁,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5。這對“一帶一路”培育和擴展共識有啟發借鑒意義。

(四)促進文明互鑒是導航

文明是文化的集成,“文明是放大了的文化”,“文明是對人最高的文化歸類,是人們文化認同的最廣范圍”(49),“文明是最大的‘我們’,在其中我們在文化上感到安適”(50)塞繆爾·亨廷頓:《文明的沖突與世界秩序的重建》,20、22頁,北京,新華出版社,2010。。文明互鑒是高層次的文化互動。共建“一帶一路”以尊重差異、包容多樣為原則,主張文明互鑒、和而不同。習近平指出:“‘一帶一路’建設要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閡、文明互鑒超越文明沖突、文明共存超越文明優越,推動各國相互理解、相互尊重、相互信任。”(51)習近平:《攜手推進“一帶一路”建設——在“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開幕式上的演講》,載《人民日報》,2017-05-15。這是“一帶一路”文化共同體構建的指南。習近平特別強調文化包容性、文明互鑒性對人類發展的重要意義,指出:“文明的繁盛、人類的進步,離不開求同存異、開放包容,離不開文明交流、互學互鑒。歷史呼喚著人類文明同放異彩,不同文明應該和諧共生、相得益彰,共同為人類發展提供精神力量。我們應該堅持世界是豐富多彩的、文明是多樣的理念,讓人類創造的各種文明交相輝映,編織出斑斕絢麗的圖畫,共同消除現實生活中的文化壁壘,共同抵制妨礙人類心靈互動的觀念紕繆,共同打破阻礙人類交往的精神隔閡,讓各種文明和諧共存,讓人人享有文化滋養。”(52)習近平:《攜手建設更加美好的世界——在中國共產黨與世界政黨高層對話會上的主旨講話》,載《人民日報》,2017-12-02。

“人類的歷史是文明的歷史。”亨廷頓在解釋文明對國家利益影響時說:“國家根據其他國家的意圖來確定威脅,而這些意圖以及看待它們的方式受到文化考慮的強大影響。公眾和政治家不太可能認為威脅會產生于他們感到能夠理解和可信任的民族,因為他們具有共同的語言、宗教、價值觀、體制和文化。他們更可能認為威脅會來自那樣一些國家,它們的社會具有不同的文化,因此他們對之不理解和感到不可信任。”(53)塞繆爾·亨廷頓:《文明的沖突與世界秩序的重建》,13頁,北京,新華出版社,2010。“一帶一路”沿線是四大文明的發祥地、五大宗教的起源地、九大語系的匯聚地、多元文化的衍生地,面對來自新興大國的新型倡議,一些人本能地視為威脅,發出了“新馬歇爾計劃”“地緣政治工程”“新重商主義”“中國模式輸出論”“新殖民主義”“資源掠奪論”“債務陷阱論”等質疑之聲,這里面固然有利益博弈、政治借口等因素,但文化隔閡才是深層原因。要破除這些負面輿論,沒有捷徑可走,加強文化交流、文明互鑒是治本途徑,也是中國走出去的必修功課。構建文化共同體不是要憑空打造一種新的文化價值規范,而是通過在文明之間進行對話溝通、交流互鑒的方式,促使不同文化主體持續互動,推動形成海納百川、兼收并蓄的局面,促進文化共在共生、生生不息,文明互尊互鑒、共存共榮。“共在、共生、共商、共建、共責和共享這一邏輯序列既表明了人類命運共同體和諧共生的價值指向,也展現了人類文明發展的方向性與理想性特質”(54)邵發軍:《人類命運共同體思想視閾下共享發展的人學意蘊》,載《南昌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9(4)。。文明互鑒體現了“一帶一路”文化共同體的本質,即通過文化多元互動,激發文化創造力,形成一種文明相互觀照、文化交融共生的開放包容結構。

總之,全球一體化趨勢是“一帶一路”文化共同體命題產生的時代背景,深遠文化淵源是其形成的前提條件,千年友好往來是“一帶一路”聯通沿線各國的人文紐帶,伙伴關系網絡則是“一帶一路”文化共同體的外交保障。共建“一帶一路”文化共同體意義重大,且貫穿沿線命運共同體建設的始終,既是各方合作的思想基礎,也是決定“一帶一路”成敗的重要標志。它能促進利益共同體建設,保障安全共同體建設,是人類命運共同體建設不可或缺的人文基礎,對于夯實沿線命運共同體的可靠性、穩定性,提升“一帶一路”合作的協調性、持續性都大有助益。因此,要充分發揮文化的引領化成作用,從加強語言互通、促進人文交流、培育文化共識、增進文明互鑒等方面著手展開行動,切實推進“一帶一路”文化共同體建設,豐富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文化維度。

猜你喜歡
一帶一路文明交流
如此交流,太暖!
科教新報(2022年12期)2022-05-23 06:34:16
加強交流溝通 相互學習借鑒
今日農業(2021年14期)2021-10-14 08:35:28
請文明演繹
銀潮(2021年8期)2021-09-10 09:05:58
周櫻 兩岸交流需要更多“對畫”
海峽姐妹(2020年8期)2020-08-25 09:30:18
漫說文明
對不文明說“不”
文明歌
印媒:“一帶一路”可助力人民幣國際化
環球時報(2014-12-10)2014-12-10 08:51:32
“交流”等5幅
海外星云 (2001年12期)2001-07-10 16:09:30
主站蜘蛛池模板: 久久黄色免费电影| 久久精品最新免费国产成人| 在线免费观看a视频| 国产尤物视频在线| 九色综合视频网| 久久久久中文字幕精品视频| 亚洲综合色在线| 激情综合网激情综合| 狠狠色丁香婷婷综合| 国产在线91在线电影| 国产欧美另类| 54pao国产成人免费视频| 欧美国产日本高清不卡| 亚洲aaa视频| 欧美一级片在线| 亚洲va视频| 国产人成午夜免费看| 在线观看网站国产| 精久久久久无码区中文字幕| 亚洲天堂高清| 日韩精品一区二区三区中文无码 | 欧美亚洲国产一区| 91亚洲精品第一| 视频二区国产精品职场同事| 久久久成年黄色视频| 日韩性网站| 欧美色香蕉| 91小视频在线观看免费版高清| 国产亚洲精品无码专| 日本一区二区三区精品视频| 免费一看一级毛片| 国产va在线| 国产丝袜无码精品| 在线观看网站国产| 黄色网页在线观看| 亚洲国产精品美女| 亚洲侵犯无码网址在线观看| 亚洲av无码人妻| 思思热在线视频精品| 国产精品污污在线观看网站| 国产精品午夜福利麻豆| 永久成人无码激情视频免费| 黄色一级视频欧美| 欧美国产日韩一区二区三区精品影视| 国产精品永久久久久| 五月婷婷亚洲综合| 国产综合日韩另类一区二区| 国产福利一区视频| 国产9191精品免费观看| 中文字幕无码电影| 国产浮力第一页永久地址| 亚洲综合色在线| 国产精品30p| 青青操国产| 欧美精品啪啪| www.国产福利| 久久精品国产在热久久2019| 91亚瑟视频| 亚洲国产精品日韩av专区| 国模在线视频一区二区三区| 亚洲国产91人成在线| 亚洲天堂区| 青青草国产精品久久久久| 亚洲一级毛片免费看| 成人福利在线视频| 国产欧美在线观看一区| 国产成人成人一区二区| 日韩国产黄色网站| 毛片免费网址| 国产欧美成人不卡视频| 亚洲 欧美 日韩综合一区| 国产91蝌蚪窝| 久久久久国产精品熟女影院| 国产杨幂丝袜av在线播放| 亚洲一区二区三区国产精品| 亚洲大尺码专区影院| 国产欧美日韩在线在线不卡视频| 欧美日韩第二页| 欧美成人亚洲综合精品欧美激情| 亚洲精品少妇熟女| 亚洲免费毛片| 亚洲成人动漫在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