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琰


關鍵詞:國潮 銀黏土 飾品設計 創新 主題造型
引言
隨著社會發展的日新月異,各種新思維和新觀念層出不窮。消費者對于飾品的藝術性、獨創性及個性化需求越來越高。“國潮”作為近年來最熱門的設計符號,受到中國乃至全世界年輕消費者的青睞[1]。在新時代“國潮熱”視域下,帶有國潮元素的銀黏土飾品自然也成為設計研發的重點。作為設計師,需要深入了解中國傳統文化,對其精華進行融合再創,尋求更廣泛的主題造型、材質和工藝技術來表現設計觀念、審美內涵和人文價值。在設計飾品時巧妙運用開銀黏土本身獨有的形式美感,增加文化的認同感,提升銀黏土飾品的價值,體現“國潮”的魅力。
一、國潮概念與興起背景
“國潮”這一概念于2017 年初立,由“國家”和“潮流”兩個中文詞組合衍生而得,是指將中國傳統文化與時代潮流進行互融創新,能體現中國文化內涵,又符合當下流行趨向,具備多元融合、跨界補強特征的設計風格與流派。
國潮的出現與興起,一是來自于國家戰略層面的政策扶持與活動推進。在國務院、文化部發布的 《“十三五” 國家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規劃》(2016年)《文化部 “十三五”時期文化產業發展規劃》(2017年)《關于實施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工程的意見》(2018年)等文件的引領下,2020年我們實現了文化產業成為國民經濟支柱性產業的目標,中國優秀傳統文化得到了更多渠道的有效供給,以更開放的途徑進行市場化運作,也以更積極的姿態接近百姓大眾。從2017 年起,每年5月10日被國務院定為“中國品牌日”,2018年5月推出的“國潮來了”計劃現已成為電商平臺“天貓”頗具代表性的營銷IP,各大國貨品牌通過多元化的方式進行全新形象打造、創新與傳播,讓中國文化魅力在世界舞臺上大放光芒。二是隨著中國在國際影響力的增強,中國消費者文化自信逐漸提升。近年來,以弘揚傳統文化為主題如《詩詞大會》《國家寶藏》《上新了故宮》《登場了敦煌》等節目的大熱,也證明了大眾對傳統文化的認同感與自豪感愈發濃厚?!皣薄钡呐d起,讓這類主題一躍成為各個領域的熱門話題,成為我國文化自信戰略的重要組成部分。此外,“國潮”設計也反哺文化創新,為優秀的中國傳統文化注入了新的活力[2]。再者,成長于世紀之交,生活在互聯網時代的“Z世代”(90后、00后的統稱),他們在優渥的物質條件下成長,歷經國外品牌的洗禮,具備了前衛、新潮和追求新鮮感的消費意識,擁有了強大的心理自信、視野自信和文化自信,對產品的關注點已由使用價值轉向是否能帶來文化歸屬感和情感共鳴,自發追求富有中國文化內涵和獨特設計的產品。嗶哩嗶哩(bilibili,又稱B站),被稱為“Z世代”的文化聚集地,近幾年國風類節目的火爆與激增也足以說明年輕亞文化的強勢走向。越來越多的年輕一代開始鐘情于新國貨,國潮系列的消費在他們的生活中變成了一種新時尚[3]。這個人群將是“國潮”產品市場強大的消費主力和發展推動力。
二、銀黏土材料概述
純銀黏土是日本于1991年開發出的新型材料[4]。是從回收的廢膠片或固定廢物中提煉出銀金屬,研磨成極細的粉末,加入水性粘合劑、助溶劑等混合成各類形態的銀泥材料。經過烘制干燥和高溫燒制,銀泥中的其他成分充分燃燒后完全揮發,留下純度高達99%以上的固體金屬銀,最后完工的成品質感與傳統的銀制品不相上下。
與迄今為止主流的金屬造型技法(金工、鑄造、鍛造)不同,純銀黏土可以通過陶藝般的制作工序制作成金屬造型作品[4]。銀粘土的特殊性能,打破傳統首飾工藝的局限性,比如木紋金技術就克服了傳統技藝紛繁復雜的制作流程,運用銀粘土的柔軟性達到了普通人也可以制作的效果,并且作品呈現了更為豐富的紋理效果。銀黏土也可與各種晶石、陶瓷、木頭等材質搭配,還可融合UV、金箔貼、螺鈿、七寶燒、蒔畫等多種工藝,讓創作擁有更寬廣的創意空間。而銀黏土材料因其環保性、易塑造性也備受手工愛好者、消費者、新生代設計師的追捧與喜愛,成為他們學習新技能、尋求情感價值、開展創新創業的首選材料之一。
三、國潮背景下銀粘土飾品的創新設計
(一)注重主題造型的提煉與重塑
根據“國潮”的審美傾向和人們對現代飾品審美情趣的要求,設計師應熟悉年輕消費者的情感訴求,不斷探索他們喜聞樂見的體驗形式,通過大量調研傳統文化資料,建立起信息互通的路徑,讓中國元素以更開放性、包容性、多元化的方式在新時代語境下煥發魅力,更好地融入實際生活。銀黏土飾品的主題造型主要從以下兩個方面進行創造性轉換和創新性應用。
1.主題來源的挖掘
中國傳統文化包括傳統文藝、傳統節日、傳統思想(禮樂思想,克己復禮,道法自然)、傳統建筑、傳統習俗,涉及人們的日常生活習慣、行為規范、宗教信仰、藝術造詣等各個方面[5]。中國傳統文化歷史悠久,博大精深,主題靈感來源取之不盡,有神話傳說、語言文字、民間工藝、衣冠服飾、飲食廚藝、中國戲劇、琴棋書畫等。數千年的悠久歷史,讓我國的傳統文化不斷演化和豐富,在傳承的過程中又深深根植于人民群眾的腦海,影響著他們的審美觀與價值觀[6]。這些極具中華民族特色的題材都具有極大的借鑒和挖掘價值,但不能只是簡單地去進行復制黏貼?!皣薄睉苊獬蔀榭贪宓恼f教,挖掘有個性的文化,賦予產品親和力,建立情感連接,改變人們對傳統文化的古板印象,縮短文化與消費者之間的距離,創造多元的設計風格[7]。
如何梳理豐富的中國傳統文化題材,提煉出具感染力的IP內容,讓開發的產品具有更強粘性和可持續發展力?首選的有效方法是對這些文化進行整理,去粕存精,保留與當代社會價值觀吻合的部分,提取深入人心、特色鮮明的素材。其次,可利用數據共享對消費市場進行細分,通過剖析不同目標群體的消費特征、興趣偏好、價值理念,預測市場動態趨勢,進行主題內容定位,實現主題內涵的精準表達。再次,主題來源的提煉需關注當代網絡社交語境,善于捕捉科技前沿、文體事件、社會熱點、流行話題,融匯日常生活元素,從用戶體驗的本質出發,綜合考量主題時代感、故事性、場景化的多元構建,以現代呈現方式進行“二次開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