嵐山
秋分時節,我們迎來了第四個中國農民豐收節。在山西運城,面塑“豐收塔”、十二生肖剪紙、木制宮燈,老手藝人們忙活著“指尖上的豐收節”;在河北贊皇,辦展覽、品特產、開直播,節日各種活動為特色農產品銷售打通渠道;在貴州長順,收稻谷、打糍粑、唱山歌,當地農民以傳統方式慶祝豐年……
春發其華,秋收其實。春耕、夏耘、秋收、冬藏……來之不易的豐收,是勤耕苦做、辛勤付出的結果,也是天道酬勤、勞有所獲最直接的體現。在金秋時節禮贊豐收,就是在崇尚勞動的意義,歌頌奮斗的價值。
回顧歷史,我國是農耕文明源遠流長的農業大國;立足現實,穩住農業基本盤、守好“三農”基礎是應變局、開新局的“壓艙石”;展望未來,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最艱巨最繁重的任務依然在農村,最廣泛最深厚的基礎依然在農村。正因如此,任何時候都不能忽視農業、忘記農民、淡漠農村,這是喜迎豐收、共慶豐年的題中應有之義。
民族要復興,鄉村必振興。從田間地頭的一粒種子,到農貿市場上的一聲吆喝,再到廚房餐桌上的一茶一飯,農業豐收既是百姓安居樂業的底色,也是中國號巨輪行穩致遠的底氣。今天,進入實現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新征程,“三農”工作重心已歷史性轉向全面推進鄉村振興,保障豐收的意義更加深遠,責任更加重大。落實最嚴格的耕地保護制度,建設高標準農田,堅持農業科技自立自強,穩定和加強種糧農民補貼……年年抓緊糧食生產,牢牢把住糧食安全主動權,以更大的決心、更明確的目標、更有力的舉措推動農業全面升級、農村全面進步、農民全面發展,才能譜寫新時代鄉村全面振興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