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曉圓
二十年,人生中最生機勃勃的一段時光。于一本雜志而言,在如今這個信息爆炸的時代,在傳統紙媒面臨重大挑戰的時代,堅守品質有多難。作為“爬格子”的同行,我感同身受。所以,在《浙江人大》雜志創刊20周年之際,我想說:“謝謝你一直在。”
記得在2006年,我撰寫的信息稿第一次上雜志露了個小臉。對一名基層工作人員來說,這是一種認可:一是對稿件質量的認可;二是對信息中所描述的人大工作實踐的認可。于是,工作上的信心與成就感油然而生。
稿子的刊發,于個人而言,是一種獲得感;而對人大工作來說,更多的是關于創新實踐走向的探討,是為堅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會制度提供新思路、新經驗。
謝謝你,一直引領基層人大的創新實踐
《浙江省街道人大工作條例》是在2019年出臺的。而從“街道人大工作”的產生到地方組織法的定位,再到地方性法規的落地,走過了整整16年。
其間,浙江省部分鄉鎮相繼“撤鎮建街”,設立人大街道工委。當時,基層在實踐中面臨兩個新問題:一是撤鎮建街后,沒有了鎮人民代表大會、鎮人大代表,這一層級的政情民意傳遞如何續接;二是新設立的人大街道工委如何開展工作,依據是什么。
重大改革的路徑,必然需要創新實踐來探索。海寧人大在經過幾年試水后,于2006年開始,在馬橋街道探索“街道居民代表大會”制度,開辟了基層民主實踐的新路徑。
但是,沒有前人開路,缺少法律依據,這樣做行不行,對不對,會不會觸紅線,一連串問題讓我們十分忐忑。于是,我們試著寫了一篇通訊稿《街道“居代會”:補上民意斷層的短板》。
“這是一個重大題材。”省人大常委會研究室領導和雜志社編輯收到稿件后高度關注,幾番赴海寧開展調研,面對面與居民代表、老百姓交流,一起探討“街道居民代表大會”制度的合法性、合理性。當時,通訊稿的刊發和給予的“重大題材、有益創新、繼續探索”的鼓勵,給予基層人大的除了信心,還是信心。一年后,根據這一創新舉措制作的電視專題片,獲得了中國人大新聞獎三等獎。
人民代表大會制度在中國的土地上生根成長。從實操層面來說,縣鄉兩級實踐豐富,但法律法規的相關規定相對原則。其創新的難度,不在于搞出一個新點子,而是突破原有的認知慣性。
在當時的情況下,對于基層人大而言,能得到權威的認可與解讀有多重要,這種感覺的意義和作用有多大,只有在其中一步一步扎實行走的人才能體會。所以,謝謝你一直在。因為有你的認同,我們基層的實踐走得更有信心。
在人民代表大會制度將近70年的實踐中,制度性創新在浙江又豈止個位數。《浙江人大》雜志是見證者,也是親歷者、實踐者。所以,謝謝你一直在。
謝謝你,一直走在人大理論創新的前沿
民生實事項目人大代表票決制是浙江的首創。春江水暖鴨先知,2014年,該制度被寫入省委人大工作意見的時候,我們這些在基層的“鴨子”馬上行動了。
問題也隨之而來:街道沒有人大代表,也沒有票決權。為此,各方都在質疑、觀望、等待中。2015年,海寧市馬橋街道開始探索“街道民生實事項目票薦制”。
同年7月,雜志社第一期“人大論壇”在杭州舉辦,通過“圓桌會”、書面交流等形式,邀請人大制度研究者、人大工作者、人大代表等,就人大制度和工作中的某項議題展開集中、深入的研討,推動理論創新與實踐創新交融互動。
這期論壇的主題為“街道人大工作的挑戰與突破”,海寧人大和人大馬橋街道工委帶著“票薦”的實踐案例在論壇上進行了匯報交流,引起不小的反響。
2017年,《浙江日報》記者圍繞該案例寫了專題報道,獲得中國人大新聞獎一等獎。2018年,馬橋街道在全省街道人大工作會議上交流經驗做法。2019年,浙江省街道人大工作條例出臺,“街道居民議事組織會議”“票選推薦街道民生實事項目”等內容被明確。所以,一路走來,謝謝你一直在。因為這份認準了就往下走的堅持與守護,因為對品質的追求,我們基層一步一步走得更有底氣。
平心而論,人民代表大會制度的理論探討與實踐,相對來說屬于比較小眾的領域。對一項新舉措的規律性、合理性的把握與判斷,只有經過在這個“戰壕”里長期摸爬滾打的積累與沉淀,才會產生“肌體反應”。所以,還是要謝謝你一直在。
你,堅持記錄、推動著根本政治制度在浙江創新實踐。因你的判斷、因你的執著、因你的耐性、因你不多言辭卻筆力有鋒、因你面對創新心有信心、因你慧眼識珠張弛有度、因你妙筆生花又不失嚴謹專業、因你高標要求并不斷迭代提升……
一滴水中觀滄海,一粒沙中看世界,對推動“堅持黨的領導、人民當家作主、依法治國有機統一”在浙江的創新實踐,謝謝你一直在!
(作者系海寧市人大法制〔監察司法〕委主任委員、海寧市人大常委會監察司法工委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