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志堅 哲生
近年來,全國人代會的開放程度越來越高。會上,代表們毫不客氣的批評,對有關工作頻頻表示“不滿”,給大會增添了不少“緊張氣氛”,也吸引了眾多境內外媒體的關注。
來自廣東的黃細花代表第二次“上書”全國人大常委會,叫停四大國有銀行收取跨行查詢費,并對銀監會超過法定答復期限表示不滿,建議全國人大財經委對其是否涉嫌價格壟斷和不正當競爭進行調查。
全國人大代表、南京市園林局總工程師李蕾,再次表達了對林業部門限產一次性木筷回復的不滿。
在醫藥、衛生、“三農”、教育、環保、社會保障等問題上,代表們更是以“揪住不放”的發問姿態,“炮轟”相關政府部門工作不力。
“火爆”的言辭,“揪住不放”的韌性,證明人大代表的履職意識和履職水平已今非昔比。但是,我們也不無遺憾地發現,令代表們“大動肝火”的諸多問題,已經成了年年提,年年得不到解決的“長跑建議”。
如今,改革進入攻堅階段,社會各種矛盾多發,政府工作也開始遭遇體制和機制上的各類“疑難雜癥”。人大代表盡責盡力為政府“把脈”“開藥方”,但是病人“不吃藥”,“病情不好轉”,又該怎么辦?
平心而論,一些部門的建議辦理工作之所以得不到代表滿意,有各種復雜的原因,比如有些建議因客觀條件所限無法辦理,有些建議本身就有爭議,但是,根源還是問責制度和問責意識的雙重欠缺。
就問責制度而言,代表法和相關的法律、法規,對于“一府兩院”不辦理代表建議,或者辦理得不好的情形,究竟該如何處理,并未做出明確規定,以至于代表建議“年年提”,有關部門“年年拖”。
就問責意識而言,盡管人大代表已經從“聽會代表”進步到“炮轟代表”,但是,有的人大代表還是把人代會當作是一個“知無不言、言無不盡”的建議會,“不說白不說,不提白不提”,但是,缺乏跟進監督的意識。
已經有一些地方人大對解決“長跑建議”的制度建設進行了有益的探索,比如有的地方推行代表建議辦理公開化,代表建議的承辦單位、承辦人以及辦理結果,都向媒體和公眾公開,避免了“答復完,就完了”的現象;有的地方對“推諉塞責、敷衍了事”的辦理單位、個人如何處分,也細化了規定。
相對于制度建設,代表個人的問責意識顯得尤為可貴。因為這需要強烈的責任心和不懼怕得罪人的勇氣。代表法賦予人大代表在本級人民代表大會期間,可以行使詢問、質詢甚至罷免等“重磅”監督權力,但是,行使這些權力并非易事,需要代表責任意識的進一步覺醒和強化。
“監督沒有結果就等于沒監督”。應該說,無畏的言說,還只是監督的第一個層面,后續的監督跟進顯得尤為關鍵。一個健全的代議制度,監督的聲音不能僅僅體現在兩周的熱議之中,還必須有問責的行動。只有嚴厲的問責,醫療、教育、住房等老百姓關心的熱點和難點問題,才會盡快出現“路線圖”和“時間表”;只有嚴厲的問責,相關的承辦部門才不敢懈怠,不敢“忽悠”代表的建議;只有嚴厲的問責,“長跑建議”才會變成歷史的名詞。
在人大代表的“炮轟”下,春運不漲價了,農村中小學收取熱飯費等服務性收費被禁止了,廣州、深圳等地抑制房價的政策出臺了……這些,無疑傳遞出一個積極的信號:人大代表的建議得到了快速回應。不過,還只是剛剛開始,監督還必須而且應該持續發力。
(原文刊發于《浙江人大》雜志2007年第4期,曾獲第18屆中國人大新聞獎一等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