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國土調查是重大國情國力調查,黨中央、國務院對此高度重視。2018年9月,國務院統一部署開展第三次全國國土調查(以下簡稱“三調”)。3年來,在各地、各有關部門的大力支持和協同配合下,在全國各級調查機構和調查人員的共同努力下,“三調”工作克服地方各級機構改革和新冠疫情帶來的困難,圓滿完成了調查任務,取得了重大成果。簡要通報一下有關情況:
一、“三調”工作背景及總體情況
全面及時準確掌握國土利用狀況和資源家底,對落實最嚴格的耕地保護制度和最嚴格的節約用地制度,保障國家糧食安全,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科學規劃、合理利用和有效保護自然資源,促進經濟社會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具有重要意義。第二次全國土地調查(以下簡稱“二調”)查清了以2009年12月31日為標準時點的全國土地利用狀況,并于2013年12月23日正式對外發布。“二調”以來,我國國土利用狀況發生了很大變化,按照《土地調查條例》“每10年進行一次全國土地調查”的規定,2018年9月,國務院召開全國電視電話會議,全面啟動調查工作。
“三調”歷時3年,全國有21.9萬調查人員參與,經過“國家內業預判、地方實地調查、國家內業核查、地方實地舉證、國家‘互聯網+在線核查和實地核查”等多輪次上下互動,匯集了2.95億個調查圖斑,以2019年12月31日為標準時點,全面查清了我國陸地國土利用現狀等情況,建立了覆蓋國家、省、地、縣四級的國土調查數據庫。“三調”全面落實全過程質量控制要求,國家統計局組織開展的第三方數據質量綜合評估結果顯示,調查誤差均滿足設計控制標準,認為“三調”數據結果可靠。
調查結果經黨中央、國務院審議并原則同意后,國務院第三次全國國土調查領導小組辦公室聯合自然資源部、國家統計局印發了《第三次全國國土調查主要數據公報》。
二、“三調”數據成果及相關情況
(一)關于如何確保“三調”數據真實準確的問題
調查數據真實準確是“三調”的生命線。首先,黨中央權威和集中統一領導,為確保“三調”數據真實準確提供了根本保障。國務院“三調”領導小組多次研究部署,強調“盡可能采用先進技術手段,減少可能出現的人為干擾,千方百計提高數據質量”。自然資源部精心組織實施,先后召開上百次會議部署落實,幾十次赴地方調研指導,反復強調要先反映現狀真實性、再分析現狀合理性,“對調查真實性毫不動搖,寸步不讓,虛報嚴懲,對變化情況講清原因”。“三調”主要情況先后經國務院“三調”領導小組會議、國務院常務會議、中央政治局常委會會議、中央政治局會議審議,原則通過并提出了重大工作要求。
二是,層層壓實地方政府調查主體責任。嚴格執行分階段、分層級檢查驗收制度。將省級、國家級核查的關口前移,及早發現典型質量問題,及時糾正工作偏差,消除問題隱患。縣級初始調查成果平均經過了7輪“檢查—反饋—整改—再檢查”的反復核查整改。
三是,充分利用先進技術減少人為干預。在遙感、衛星定位和地理信息系統等調查技術基礎上,整合移動互聯網、云計算、無人機等新技術,全面建立應用“互聯網+調查”新機制。
四是,強化培訓指導,嚴格持證上崗。先后開展國家級培訓6800余人次,省級培訓11萬人次,提升調查一線骨干、核查和監理人員的業務能力水平。
五是,開展多輪次“三調”專項督察,發揮督察制衡作用。國家自然資源督察機構在調查關鍵節點,先后開展4輪專項督察,覆蓋了394個縣級調查單元。自然資源部公開通報了5起弄虛作假和152起調查不認真不到位、審核把關不嚴等典型案例。
(二)關于把“濕地”列為一級地類的問題
基于生態文明建設需要,考慮到濕地的生態功能與林地、草地、水域等有很大不同,“三調”將“濕地”調整為與耕地、園地、林地、草地、水域等并列的一級地類。我們從國情出發,基于社會公眾的一般認知和管理需要,綜合大多數專家意見,將“二調”分類中分別歸屬于林地、草地、水域及水利設施用地的“紅樹林地”“森林沼澤”“灌叢沼澤”“沼澤草地”“沿海灘涂”“內陸灘涂”和“沼澤地”等7個二級地類歸入“濕地”一級地類。同時,按照各地類不重不漏的原則,相應調整了林地、草地、水域等一級地類和有關二級地類的含義。所以,大家在對比的時候,就可能會出現“二調”的林地和“三調”的林地概念上有一點差別,把屬于濕地的內容調整出來之后,要根據實際情況來進行對比分析,這種情況也涉及到林地、草地和水域三個地類。
(三)關于嚴格區分耕地與園地地類的問題
“三調”成果顯示,10年間,全國耕地地類減少了1.13億畝,在非農建設占用耕地嚴格落實了占補平衡的情況下,耕地地類減少的主要原因是農業結構調整和國土綠化。從過去10年間的地類轉換情況看,既有耕地流向林地、園地等地類的情況,也有林地、園地等流向耕地的情況,總的來看,耕地凈流向林地1.12億畝,凈流向園地0.63億畝。可能有人會認為耕地上種果樹、茶樹等變為園地,耕作層沒被破壞,仍然可以當作“耕地”來對待,不必對“耕地”“園地”做區分。
在管理上,從“一調”到“三調”,耕地和園地一直是兩個并行的一級地類。這兩個地類,在種植作物、種植方式、種植收益、對耕作層和耕作條件的影響等方面,都存在很大差異。耕地種植的多為一年一季或多季收獲的糧棉油糖菜等農作物,園地則以一次種植多年收獲的方式種植果樹、茶樹等經濟作物;耕地上產出的主要滿足居民對糧食的基本需求,而園地上產出的主要滿足居民飲食結構多樣化的需求;耕地流向園地、林地等農用地,有的不破壞耕作層,有的破壞耕作層,再恢復為耕地還要考慮經濟成本和社會成本。因此,從耕地保護來看,嚴格區分“耕地”和“園地”地類,可以有效支撐對耕地“非糧化”的管控,更好地落實新修訂的《土地管理法實施條例》關于“嚴格控制耕地轉為林地、草地、園地等其他農用地”的規定。
我們注意到這個情況,在“三調”中對“二調”時是耕地、“三調”時已不是耕地的農用地進行了專門標注。全國共有8700多萬畝即可恢復為耕地的農用地和1.66億畝可以通過工程措施恢復為耕地的農用地。如果需要,這兩類農用地可通過相應措施恢復為耕地,但要付出必要的成本。
三、下一步工作考慮
下一步,我們將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按照黨中央、國務院的決策部署,針對“三調”反映出的問題,采取有效措施加以改進解決。
(一)嚴格耕地保護
“三調”結果顯示,2019年末全國耕地19.18億畝。國務院2017年印發公布的《全國國土規劃綱要(2016-2030)》確定到2020年的全國耕地保有量目標為18.65億畝,2030年的全國耕地保有量目標為18.25億畝。從全國層面看,目前的耕地數量控制在國家規劃確定的耕地保有量目標任務內。但綜合考慮生態建設、經濟社會發展用地需求等因素,在耕地保護方面,我們絕不能掉以輕心,必須堅持最嚴格的耕地保護制度。一是結合各級國土空間規劃編制,以“三調”成果為基數和底圖,按照應保盡保原則,合理確定各地耕地保有量,嚴格劃定永久基本農田,牢牢守住18億畝耕地紅線,確保完成國家規劃確定的耕地保護目標。二是壓實地方各級黨委和政府耕地保護目標責任,實行黨政同責。把耕地保有量和永久基本農田保護目標任務帶位置逐級分解下達,作為剛性指標嚴格考核。三是對耕地特別是永久基本農田實行特殊保護,耕地主要用于糧食和棉、油、糖、蔬菜等農產品生產,永久基本農田按糧田管理。嚴格用途管制,堅決遏制耕地“非農化”、嚴格管控“非糧化”,從嚴控制耕地轉為其他農用地。四是規范完善耕地占補平衡,確保補充耕地數量相等、質量相當。
(二)統籌生態建設
“三調”結果顯示,我國生態建設取得了積極成效,但生態建設格局在局部地區還不穩定,必須堅持最嚴格的生態環境保護制度。一是堅持系統觀念,在“三調”形成的數據庫基礎上,科學劃定生態保護紅線,合理安排生態建設布局,納入各級國土空間規劃并嚴格實施。二是尊重自然規律,對“三調”發現的不符合自然地理格局的土地利用方式,按照“宜耕則耕、宜林則林、宜草則草、宜濕則濕、宜荒則荒、宜沙則沙”的原則,逐步進行調整。三是通盤安排未來生態退耕、國土綠化等生態建設,依據“三調”形成的統一底圖,按照“宜喬則喬、宜灌則灌、宜草則草”的原則,科學確定并帶位置下達新的綠化任務。
(三)節約集約用地
“三調”結果顯示,建設用地的增加與經濟社會發展的用地需求基本適應,但粗放利用的問題依然突出,必須堅持最嚴格的節約用地制度。一是合理確定新增建設用地規模,科學劃定城鎮開發邊界,將城鎮建設嚴格限定在開發邊界之內。二是完善政府引導市場參與的城鎮低效用地再開發政策體系,著力推動城鎮存量建設用地開發利用,積極盤活農村存量用地,持續提高土地利用效率。三是強化節約集約用地評價,新上項目用地節約集約化程度應努力達到國內同行業先進水平。四是大力推廣節地技術,培育節地模式和節地典型。(本刊編輯 林鳳鳴整理)
【DOI】10.12334/j.issn.1002-8536.2021.28.002
王廣華
自然資源部黨組成員、副部長,國務院第三次全國國土調查領導小組辦公室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