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澤中,戴 羽,2
山地馬拉松是以山地自然環境為主要載體,制定比賽路線并提供必要物品補給,融合長跑、登山、溯溪等內容的新興體育賽事。2015年,中國登山協會制定《山地馬拉松賽事管理辦法》中規定:“山地馬拉松是指20km及以上距離山地跑步運動。”[1]山地馬拉松具有越野賽的特性,《山地馬拉松賽競賽規則》中明確:“山地馬拉松是一項在山地自然環境中開展的表現奔跑能力的運動。”[2]山地馬拉松由公路馬拉松衍生而來,借助馬拉松的平臺融合體育與旅游,同時滿足鍛煉與觀光的需求。山地馬拉松相對于其他公路賽能夠更好地宣傳舉辦地的人文風光。如華東地區最大的山地馬拉松賽寧波山地馬拉松賽全程要跑過山峰、濕地、古城、古剎等眾多自然人文景觀,而參與者人數也頗為可觀,2019年達到6000余人,極大地推動了當地旅游產業。正因山地馬拉松具備的體育旅游價值能拉動區域消費,還能收取企業贊助費、廣告費等,各地均熱衷辦賽。近年來,全國各地山地馬拉松呈方興未艾之勢。2016年至2019年,由國家體育總局登山運動管理中心、中國登山協會主辦的中國山地馬拉松系列賽就分別舉辦6站、7站、10站、12站,呈增長態勢。
然而,山地馬拉松作為極限挑戰的越野賽事,其蘊含的風險較城市馬拉松也更高。2021年5月22日甘肅黃河石林山地馬拉松百公里越野賽中,在高海拔賽段突然出現極端氣候,導致21名參賽隊員因失溫而失去生命。經調查,這是賽事組織管理運營不規范導致了參賽運動員在難度最高的賽段遇到災害天氣,造成了人員傷亡的事件。[3]這一重大事故正是因賽事組織方、參賽者對山地馬拉松的風險認知不足,保障措施不到位所致。目前有關山地馬拉松研究主要集中在賽事資源開發、線路設計、傷病防治、競賽保障體系等方面[4-10],缺乏對山地越野馬拉松風險管控的相關研究。此次事故調查報告中也指出,應加強體育賽事安全風險評估。本文首次在體育賽事中引入系統脆弱性理論,分析山地馬拉松公共安全風險的形成機理及其治理措施。
系統脆弱性理論是當前研究公共安全風險治理的重要理論工具,它為分析公共安全危機或風險產生的原因提供了理論框架。該理論的核心為“脆弱性”,最早提出“脆弱性”學者是美國人Gilbert Fowler White(1911-2006),他于20世紀70年代首次提出了脆弱性的概念[11],“脆弱性”概念最初應用于自然科學領域,其后拓展至社會科學領域,其內涵也隨之擴展,成為危機事件生成機理研究的重要理論框架。之后不斷有學者豐富、完善該理論,麥卡錫(McCarthy)指出暴露性、敏感性、適用性這三者的函數就是脆弱性的評估。[12]如果將山地馬拉松賽事視為一個系統,那么該系統的暴露性是指系統接觸致災因子后的受損程度,主要包括事故起數、事故傷亡人數、事故造成的財產損失等指標,致災因子來自系統內外可能導致危機的事件或風險,山地馬拉松兼具馬拉松和山地越野的特性,其暴露程度較城市馬拉松高;在致災因子的干擾下能夠保持主體不發生根本變化的能力是敏感性。山地馬拉松由于地理環境的復雜性和不確定性,其系統敏感性要遠小于城市馬拉松;山地馬拉松的適應性表現為系統受到干擾后,其在系統內進行調整的能力,山地馬拉松由于賽道長且類型復雜,賽事組織者難以全面兼顧,這大大降低了系統的適應性。總之,根據系統脆弱性理論,系統的適應性與系統的暴露性和敏感性之間存在的相互作用,體現出了山地馬拉松賽事的脆弱性。脆弱性越高,危機發生的可能性越大。于山地馬拉松而言,脆弱性是系統本身固有的基本特征,如山地馬拉松本身賽程長,地域跨度大,不確定因素多,山地賽道危險性高都是其自身的脆弱性。若將危機因子控制在致災因子不會導致危機的發生的范圍內,危機不會發生;當系統超出臨界狀態時,系統脆弱性會被觸發而形成系統危機,系統脆弱性的閾值對于把握系統臨界狀態提供了參考。
從圖一可見,脆弱性不會直接導致災難,它是超過了脆弱性的承受范圍,并在外在系統干擾下產生了危機。山地越野馬拉松賽事系統通常暴露于多重擾動,這些擾動既有源自系統內部,如參賽者為追求速度,而故意減少沖鋒衣等必要裝備;也有源自系統外部,如比賽當天的惡劣天氣,都會影響系統的脆弱性。自然、社會、管理、技術等多個方面都是系統脆弱性的因素來源。

圖一 山地馬拉松賽事安全事故形成機理示意圖
1.2.1 脆弱性理論可為山地馬拉松賽事可能產生的風險提供獨特的分析視角
脆弱性理論范式最初應用在自然科學領域,近年來脆弱性的內涵從關注事件本身,發展到關注系統中的暴露、敏感性等多個方面,并由關注自然方面到社會、經濟等多個維度的脆弱性。[13]馬拉松由于其本身的特性,其蘊含的風險較其他運動高,以往學界對其風險研究主要集中在運動傷病、賽事反恐等方面,且多集中于城市馬拉松。山地馬拉松在國內興起時間較晚,幾乎沒有相關的風險研究。在同等程度暴露下,承災體脆弱度越大,風險越大。[14]脆弱性理論范式為馬拉松賽事中的致災因子與風險之間建立連通渠道,脆弱性理論分析了受災體本身的脆弱性,從另一個視角分析山地馬拉松賽事事故的產生。
1.2.2 脆弱性理論為山地馬拉松事故的生成機理提供理論指導,并為善后評估指明方向
通過梳理脆弱性理論的基本內容可以發現,系統脆弱性理論可為公共危機事件的生成機理提供分析框架。山地馬拉松從參賽規模、參與人數、賽道地域、社會影響等各方面都屬于社會公共安全領域,因此系統脆弱性理論可適用山地馬拉松賽事。研究脆弱性可以更好地把握馬拉松賽事突發事故發生的規律、機理與內在邏輯,進而從根本上降低馬拉松賽事系統的脆弱性及不利因素,防范和抵御各類馬拉松事故的沖擊,降低其負面影響。脆弱性理論可分析馬拉松賽事事故產生的原因,找出影響系統脆弱性的因素,提出對應的解決思路。這有利于馬拉松賽事事故善后評估,并在該理論指導下采取針對性的防范措施,從源頭上防控事故的風險。
脆弱性是客觀存在的。賽事風險的產生不是由系統脆弱性直接觸發的,但是當它與致災因子相互作用,將導致調節風險進而影響賽事。山地越野馬拉松賽事系統通常暴露于多重擾動,這些擾動既有源自系統內部,如參賽者為追求速度,而故意減少沖鋒衣等必要裝備;也有源自系統外部,如比賽當天的惡劣天氣,都會影響系統的脆弱性。
賽事所處的地理、天氣等自然環境是影響事故產生的基礎因素。經調查,造成此次黃河石林山地馬拉松百公里越野賽事故的直接原因是天氣因素,“百公里越野賽參賽選手在強度、難度最高賽段,遭遇當日最大風力、降水、降溫以及由此造成的最低體感溫度,導致部分參賽選手因急性失溫死亡。”[3]失溫由溫度、濕度以及風力等自然因素所導致,這是典型的自然屬性的系統脆弱性。山地馬拉松具備極限運動的特征,其融合了山地越野與馬拉松的特點,既有長距離路跑,又有崎嶇山路,甚至有攀巖、溯溪等,對參賽者身體能力有極高的要求,其越野設計路線也具有高難度的特點。根據此次白銀馬拉松事故的調查分析,自然因素中的天氣因素是造成事故的直接原因,這些原因是天然的、不可抗力的。當然也有部分因素與人為的不當設計有關,據參賽者回憶,賽道從CP2到CP3這一段無比艱難,選手們需要手腳并用往上爬,摩托車都上不去。[15]這無疑增加了事故產生的風險。對于因惡劣天氣等不可抗力因素導致比賽受阻的情況,中國田徑協會制定的《中國越野跑運動賽事組織標準》中有明確的預案:“因突然到來的惡劣天氣或其他不可抗力因素致使比賽不能按原計劃進行時,可使用對應備用賽道方案。”備用賽道的設計原則包括:降低海拔以及選用車輛可通行的平整、結實和寬闊的路面。然而,賽事組織者并未安排自然屬性有利的備用賽道。山地馬拉松賽事本身的特性決定了自然環境屬性的重要程度,國內大部分山地馬拉松都存在自然環境不利因素突出的現象。如第五屆大秦嶺山地越野挑戰賽路線海拔落差大,攀巖、漂流等都存在安全隱患,上壩河森林公園甚至有獸類出沒。可以說,山地馬拉松賽事自然環境的缺陷會顯著增加事故發生的概率,加之人為設計越野路線不合理、不科學,更會成為安全事故的重要誘因。自然環境、天氣因素等自然系統不利因素雖然屬于致災因素的硬件范疇,但它會因為賽道設計等方面的問題會加大事故產生的頻率。總之,自然環境系統的不利因素是公共安全事故產生的基礎性影響因素,具有不可抗力的特點,但我們可以通過預案以及風險評估等措施將這一不利因素降到最低。
根據系統脆弱性理論,管理系統的不利因素包括受災體風險識別與評估機制、公共管理與應急管理機制等方面的不利因素,是影響賽事安全事故產生的關鍵因素。在此次黃河石林百公里越野馬拉松賽組織管理方面,存在重大瑕疵。事故調查報告指出賽事組織、監管和救援問題事故發生的間接原因。[3]可見,該賽事在保障環節存在重大疏漏。賽事保障環節的疏漏與項目管理者資質不足、專業性不夠有極大關聯。據報道,2021年黃河石林百公里越野賽的賽事執行方為晟景體育,該項目共有12位項目負責人,但大部分為臨聘人員,而非該公司工作人員。主會場負責人和收容車負責人并非該公司員工,賽事的賽道主管以及總裁判長均為臨聘人員,賽道主管甚至稱自己是“來幫忙的”,主會場負責人到崗僅5天就開賽了。[16]賽事組織方大量使用臨聘人員,造成業務不熟練、場地不熟悉、對賽事風險預估嚴重不足等問題。百公里越野賽的專業性與賽事組織方的業余性形成了鮮明反差。另外白銀氣象局21日就成功預報預警了這次大風天氣,并通過了手機短信通知了馬拉松主辦方。當地村民也證實:村里微信群的確發布過大風藍色預警。但大風預警并未引發賽事主辦方的高度重視。此外,監管部門管理不規范、安全監管措施不落實也是此次事故的間接誘因。調查報告指出,“白銀市、景泰縣對此次重大活動,未專題研究決策,未認真安排部署,倉促下發工作方案,致使相關部門單位準備不足,未能針對賽事活動采取有效安全措施。賽事執行單位、運營單位未制定專項安保方案和應急預案,賽事具體運行機構專業人員力量和專業能力嚴重不足……白銀市、景泰縣體育賽事管理部門未認真落實行業安全監管責任,未嚴格落實事中事后監管措施。市縣兩級相關職能部門未按照大型群眾性活動要求,對賽事執行運營單位制定的安保方案、采取的安保措施等實施有效監管。”[3]賽事組織方和監管方的失職行為是賽事重大安全事故發生的重要因素,賽事組織者本身在資質方面的缺陷是產生重大事故的隱患,并由于自然因素的影響,導致了公共安全事故的發生。
工程、裝備、技術等方面技術系統的不利因素,是促成賽事重大安全事故發生的技術性因素。據事故調查報告,“賽事相關單位未落實通訊保障措施,在賽事區域內無線通訊信號覆蓋不全的情況下,未在3號打卡點架設對講機中級信號站,造成事發初期救援指揮通訊不暢,影響救援效率。”[3]此次賽事提供的GPS芯片因定位不準給救援工作增加難度。據報道,“在選手參賽的強制攜帶物品中,號碼布、計時芯片、電子軌跡和GPS跟蹤器均由組委會提供,所有越野選手需要繳納500元的GPS押金,賽后退還。但從搜救情況看,山區GPS定位不準,成了阻礙救援的關鍵之一。”[15]此外,賽事主辦方未強制要求選手配備沖鋒衣,這是導致事故發生的重要原因。因為馬拉松運動會造成人體流汗濕度加大,再加上當時位于氣溫較低的高海拔地區,疊加凍雨、大風、氣溫驟降等因素,極容易出現熱量迅速流失,造成失溫現象。越野賽專家黃毅解讀了甘肅馬拉松事故的原因,他表示在亞高原地區舉辦賽事整體風險較高,補給點的設立應優先考慮初級跑者,而不是按照中高段跑者能力來設立。此次比賽中專業跑者為了追求輕量級裝備缺少御寒衣物,賽事組委會沒有強制要求沖鋒衣或是本次悲劇根源。[17]可見,此次事故在技術系統的不利因素包括沖鋒衣等安全設備不到位、無線通訊信號覆蓋不全、GPS定位系統失靈等技術保障能力不足等,由于組辦方忽視賽事應有標準,使賽事安全保障能力大大下降,為事故發生埋下種子。
根據系統脆弱性理論,社會、經濟、文化、等社會文化系統的不利因素是事故發生的潛在隱患,也是最容易為人所忽視的因素。根據調查報告,“5月22日上午9時賽事開始后,大多數參賽選手穿著短袖短褲,未隨身攜帶沖鋒衣等保暖裝備。12時左右,131名參賽選手通過2號打卡點,進入2號打卡點至4號打卡點之間賽段,該賽段全長14公里,海拔高度最高為2230米。13時前后,3號打卡點附近氣溫降至4℃左右,平均風力可達6~7級,最大陣風8~9級,伴有累計降水量3~5毫米,受大風、降水影響,體感溫度下降到-5~-3℃,至15時前大部分時段體感溫度低于0℃。參賽選手處在長時間的低溫環境,部分選手因急性失溫死亡。”[3]山地越野馬拉松賽理應強制攜帶沖鋒衣等保暖裝備,但參賽者個人安全意識不強,違規現象嚴重,這導致自救能力嚴重不足。此外,事故調查報告指出:“賽事承辦和運營單位組織管理水平低,在收到請求救援、大范圍退賽信息后,前期救援統籌不夠、組織不力。”[3]因為自身攜帶裝備不足,導致自救能力缺乏,當比賽遭遇惡劣天氣后,應盡快啟動暫停或終止比賽預案,在補給點之間,應設臨時避難場所,但賽事組織者應急響應和處理能力不足,進而放大了致災因子的影響,使系統脆弱性超出了臨界值,導致事故發生。當前,越野馬拉松賽事參與者安全意識普遍缺乏,甚至形成了忽視生命安全的不良比賽風氣,正如有專家評論道:“光著膀子在風蝕地貌跑百公里越野,不帶任何裝備,想想都覺得荒唐。還什么輕量化參賽,就是這種投機取巧,一味提高成績的做法造成了惡性循環。試想,大家都不帶裝備,想帶的人也不敢帶,不然有負重的成績怎么比得過沒負重的?就是國內這種畸形的比賽風氣,才是事故真正的罪魁禍首。”[18]總之,參賽者的安全意識、安全能力與安全責任的缺失是事故產生的重要誘因。
山地馬拉松因其地理因素的獨特性而較其他運動更具易損性。在今后賽事風險防控中,加大對賽事自然環境各類風險的充分研判,合理、科學規劃越野路線,對越野賽道的安全性進行充分評估,排除賽道安全隱患,建立賽道風險等級量表。充分研判不同季節、氣候、海拔的賽道安全指數,同時對可能出現的小氣候、大溫差有充分準備和預案。控制自然系統不利因素,減少自然環境的負面影響,為賽事風險防控創造良好的硬件保障。
山地馬拉松因其自身敏感性低、風險性高,賽事應重新啟動審批機制。近年,國家為推動地方群眾性體育賽事的發展,取消了馬拉松的賽事審批制度。審批取消后,馬拉松賽事發展呈井噴之勢,這也造成了不少賽事組織的專業性大打折扣,不少裁判、管理者都極為業余。由于參賽者大量增加,大部分參賽者缺乏賽事安全的相關培訓,這造成參賽者安全意識嚴重不足。通過此次白銀馬拉松事故的慘痛教訓,山地越野性質的馬拉松賽事應重新恢復審批機制,在審批提交的材料中,應包括辦賽主體資質認定材料、賽事從業者資格認證材料、賽事監督服務認證材料等,嚴格把關賽事組織方的資質、資格,從源頭控制管理系統的不利因素,為賽事事故風險防控提供完善的制度保障。
從山地馬拉松賽事技術系統的不利因素來看,很少參賽選手準備沖鋒衣等越野設備,缺少定位和通訊系統等問題,這些因素往往在事故發生后會減緩救援速度,擴大事故的嚴重程度。在以后的山地馬拉松賽事中,務必強化安全設備的投入,持續優化賽事安全流程,增強賽事風險防范的技術保障力。雖然山地越野賽賽道大都在人跡罕至的山野地帶,但在北斗系統和5G設備大規模應用的背景下,技術設備方面的缺陷可以通過技術提升來彌補。倘若賽事無法提供足夠的技術支持,應始終堅持生命至上的安全理念,更換有技術保障的賽道。山地越野馬拉松的部分特性與登山運動頗為接近,因此在技術設備方面,應充分借鑒登山運動在技術方面的經驗積累,制定適合山地越野馬拉松的技術規則。
從山地馬拉松賽事社會文化系統的不利因素來看,主要包括賽事參與者安全意識不強,賽事組織者違規現象嚴重,這些不利因素與賽事參與者的安全理念缺乏,安全責任不足密切相關。這在提醒我們要培養參賽選手的安全意識,學習安全防范知識,提升他們在賽事風險防控中的主體地位。如參賽者應根據自身水平和賽道情況詳細制定比賽計劃,賽事組織方強制要求裝備沖鋒衣、保溫毯、救生哨、能量食品、彈性繃帶、水具、頭燈等設備,從安全意識、安全知識、安全責任等關鍵要素著手,讓參賽選手積極主動進行風險防控,在對風險防控時有主動權,減輕賽事組織方的風險防控壓力。
綜上,本文基于系統脆弱性理論視角,分別從自然、管理、技術、社會文化這四類屬性出發,分析山地馬拉松賽事事故產生的原因與根源。為我們解讀山地馬拉松公共危機生成提供了理論支撐,拓展了體育賽事公共安全的研究范圍。要想防控風險,從根源上治理,就要提前暴露風險,增強承受和應對風險的能力,賽事組織方要規劃出科學合理的越野路線,要求參賽者強制準備必備的越野裝備,培養其在風險防控中的主體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