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 瑩,韋麗春,譚文星,劉宇致,陳光鑫
少數民族傳統體育是少數民族人民從祭祀儀式、節日慶典、生產生活中所創造出來的體育項目,具有濃厚的民族氣息。這些項目經過不斷的演變和創新,并結合現代體育運動的特點,吸引了越來越多體育愛好者的眼球,逐漸成為人們日常參與的體育活動。有一部分少數民族傳統體育項目被列入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中,還有一些已經成為正式的體育比賽項目。2016年5月5日《體育發展“十三五”規劃》,指出要與旅游部門共同研制《體育旅游發展綱要》,開展全國體育旅游精品項目推介,打造一批體育旅游重大項目。[1]如今“體育+旅游”的模式成了人們的新選擇,民族傳統體育旅游資源也成為旅游業中的一大亮點。
三江侗族自治縣坐落于廣西壯族自治區北部,位于黔、湘、桂三省的交界處,因其境內的榕江(也稱柳江)、潯江及苗江三條大江而得其名,東部與龍勝、融安縣相連,西靠融水縣,北部與湖南省通道縣相接。[2]未來將建成的三江至柳州高速公路是廣西“四縱六橫三支線”高速公路的重要組成部分,桂林至三江高速公路更是一條游客體驗黔、湘、桂各地風情的游玩路線,也被譽為“廣西少數民族風情旅游”里的精品一環。三江氣候溫和,雨量充沛,四季宜耕,生態宜人,全縣自然植被面積占總面積的68.48%,森林植被占41%,盛產杉木、茶油、桐油、茶葉等。近年來茶葉發展較快,在名優茶評比比賽中不斷獲獎,具有“中國名茶之鄉”的稱譽,并于2019年11月,被評為第三批國家生態文明建設示范縣。
三江縣內多民族人口聚居,其中侗族人口占半數以上,是全國七個侗族自治縣中侗族人口最多的縣。三江境內民族風情濃郁,傳統文化深厚,有著聞名世界的鼓樓、風雨橋、吊腳樓等木制建筑,是我國所擁有集中侗族建筑群并數量最多且較完整的地方,冠上了“世界橋樓之鄉,侗族風情殿堂”的美譽。三江有著長度和規模均為世界之最的三江風雨橋,被稱為“侗鄉第一樓”的三江鼓樓,2010年獲基尼斯之最的“侗鄉鳥巢”,這些都是侗族特色標志性建筑。建筑文化體現在各個方面,如寨子里有幾棟鼓樓便代表村里有幾個大姓。侗族的月亮街是世界上長度最大且內容最豐富的侗族歷史文化碑廊,刻有圖文并茂的浮雕和陰雕100多幅。在婚戀習俗上,青年男女會在農閑季節“行歌坐月”。大多是小伙子到姑娘家進行對唱,或者在吊腳樓下拿上樂器哼唱邀歌。再者,無指揮卻多聲部的侗族大歌、侗族刺繡、農民畫等無不反映侗鄉人民日常生活狀態和景象。三江縣是“中國油茶之鄉”,油茶是侗族人民的第二主食,每餐飯前都會喝上一碗,也是招待客人的一種傳統食物。侗族人民熱情好客,常用自家釀制的糯米苦酒和腌制的肉食來招待客人,在酒席上還有“雞頭獻客”、“喝轉轉酒”等獨特的文化習俗;
如表1所示,侗族的節慶活動非常之多,可謂“天天演、周周宴、月月節”,“百節之鄉”的美譽是實至名歸了。“祭薩節”是侗家人對“薩”的敬仰,以此來祈求平安順利,幸福安康;“趕鬼節”上有趕鬼表演,吹蘆笙唱多耶;在每個村寨都飼養著一頭專用于比賽的“水牛王”,為聲名遠揚的“斗牛節”做準備;在“侗族婚俗節”展現侗族婚俗文化;在“廟會文化節”上進行祭祀活動;“侗族大歌節”上有侗族大歌展演、千人蘆笙踩堂、侗族文化展等項目;侗鄉最熱鬧的節日之一便是“花炮節”,主要富祿“三月三”花炮節和古宜“三月三”花炮節,方圓幾十里的群眾都會來參加;“多耶節”也是較大型的節日活動,游客們能充分感受到侗家人的熱情,感受濃郁的民族民俗風情;還有在三月采茶季節的“油茶文化節”,大家集聚一堂進行采茶、打油茶等活動。

表1 三江侗族節慶名稱、內容及時間
三江侗族自治縣的民族傳統體育項目經過不斷的演變和創新,現在仍是當地居民生活中的一部分。廣西三江侗族開展了侗族健身操推廣比賽,以多耶舞為例進行改編,具有很高的社會價值、體育文化價值以及商業價值等。[3]侗族等少數民族特有的竹竿舞在全國少數民族傳統體育運動會上一經亮相,就得到大片群眾的喜愛,更是在第九屆全國民運會上成為表演項目。各村寨養殖一頭經過挑選膘飛體壯、對角鋒利的牛以便在“斗牛節”上展現村寨風貌,斗牛節的冠軍往往要幾年才能產生。還未呈現世人眼前的侗族哆毽,哆毽根據制造材料的不同有稻草毽、雞毛毽以及蘆葦毽等。[4]其活動形式沒有固定要求,打法和氣排球相似,對于哆毽項目還待進一步挖掘和創新,以更好的面貌呈現在人們的眼中。因此,三江境內的傳統體育旅游資源種類十分豐富,可開發的空間極大。

表2 三江侗族傳統體育旅游資源
古代舞蹈是作為一種祭祀儀式而存在,在研究壯族舞蹈時我們不難發現這樣一個特點,壯族民間舞蹈幾乎全部都與宗教祭祀有關。[5]蘆笙舞常用于祭祀、求偶、交際、節慶等重大場面,具有促進交流、表達情感、宗教信仰等功能。蘆笙舞的表演需要同時配合腳部、髖關節、膝蓋等來協調表演動作,侗語稱“多倫”。最初跳蘆笙舞有兩大特點:一是都與戰爭有關系:二是通過跳蘆笙舞來召集民眾,有較強的號召的作用。[6]蘆笙舞是一種傳統體育舞蹈,在“踩堂”(或稱踩蘆笙)中侗族男子要邊吹蘆笙邊做大幅度的腿部動作,如擺腿、旋轉、蹬伸、跳躍等,以此來獲得姑娘的愛慕之心。侗族蘆笙舞是一項具有趣味性、形式靈活、不限人數和年齡、不限場地等特點的有氧運動,已是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其形式得到了不斷的改進和創新,使得觀賞性和表演性更強,并在上海世博會上演出。蘆笙舞的動作豐富且靈活性較強,節奏時而歡快活潑時而輕柔緩慢,對于動作的協調以及節奏的變換,需要做到四肢的相互協調。[7]表演時邊吹邊跳需要合理的運用呼氣與吸氣,要求表演者具備一定的核心力量來保持身體的平衡,并跟隨著樂曲的高低起伏及時調整動作的力度及幅度。
搶花炮被列為全國少數民族傳統體育運動會的正式比賽項目,是壯族、侗族民族特色濃郁的民間傳統體育活動,尤以廣西壯族搶花炮最具規模。[6]搶花炮最初的目的是祭神祭祖,為祈求來年的順利和好運。每場會有三支花炮,最先搶到的花炮又叫頭炮,接著是二炮、三炮,不同的順序有不同的美好祝愿,雖然說法不一,但都蘊含著侗家人對神明的祈福。搶花炮由掩護、搶截、假動作、快速變向跑、急停、跳躍、躲避等動作組成,最初的形式為“單打獨斗”,不分場合、敵我、年齡、性別的個人競技,后經過不斷的演變,進化成了隊伍之間比賽的形式,開始有了一定的場地和規則要求。搶花炮運動蘊含的深厚的民族文化,早就位列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中,還享有“東方橄欖球”盛譽。民間搶花炮經過改編,以其激烈的競爭性、多變性、對抗性、觀賞性等特點進入了全國少數民族傳統體育運動會,未來也會走出國門站在面向世界的舞臺。在三江,搶花炮不僅是日常的娛樂活動,更是“壯族三月三”這一重大傳統節日的慶祝項目之一。
三江老堡有著深厚的龍舟文化,至2017年已成功舉辦第108屆龍舟大賽,龍舟文化是極具少數民族特色的精粹文化,并入選了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龍舟比賽是一項傳統民族體育活動,由于少數民族地區生活區域、地理位置環境、生產方式的限制、風俗習慣、宗教信仰等,舟和船是必不可少的工具。[8]龍舟早在1980年就被列入中國國家體育比賽項目,2010年廣州亞運會上龍舟項目正式成為體育比賽項目,并且引起了國內外體育人的關注。三江有“山水老堡想出頭,龍舟文化不能丟”的宣傳口號,其也成為展示當地民族特色不可缺少的一個媒介,更是當地人民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重要傳統節慶方式。賽龍舟作為一個集體項目,需要參賽者掌握一定的發力順序和技巧,并且賽龍舟會受到場地、氣候等因素的影響,但其魅力之處也在于人與自然的相互聯系。老堡龍舟節在這激烈緊張的龍舟比賽之余,還會獻上當地的特色民俗活動和讓人輕松愉悅的歌舞節目。
三江縣的自然旅游資源十分豐富,但侗族村寨所在位置都比較僻靜,交通不便,游客進出村寨仍然存在著很大的問題。原始居民所在的村落里存在信號差,手機數據流量無法使用等情況,這對游客與外界的聯系造成影響。當地的民宿存在衛生條件不達標的情況,旅客的基本生活條件得不到保障。飲食上,大部分游客選擇品嘗侗族特色菜,通常“百家宴”是采取村民在自家做好,然后一起端來給游客享用的形式。雖然能最大程度地體驗少數民族特色,但是在食品安全上卻難以保證。村寨里物質缺乏,很少有商店,不能提供滿足游客需求的生活用品和食品。這些都是硬件設施不夠完善給游客帶來的諸多不便。[9]
傳統體育運動項目與新興的旅游產業相融合,此舉符合現代人對精神體驗與物質享受的雙重追求。如今人們對旅游有了全新的和更高的要求,已經不再僅局限于觀光式參觀,更重要的是對當地民俗文化的了解,對其生活方式的體驗。民族傳統體育項目是侗族人民在生產生活中創造的,有特定的文化意義,侗族人對其熟悉程度也相當高,而作為外地游客對這些少數民族傳統體育項目的規則和動作并不了解,想參與也難以實現。
侗族人民長期以來都是由村民進行自主管理,在旅游項目未開發之前是可行的,但是隨著開發的深入所涉及的人員越來越多,這種管理體制已經不再適用。景區基本為政府或企業投資,景區的工作人員多為本地居民,因此存在一定程度的亂收費、多重標準收費的情況。這就更需要一個完善的體制,強有力的管理和監督機構。景區沒有設立相關條例進行監管,或實施困難實施不到位,造成游客投訴無門。即便投訴,相關機構處理進程緩慢,沒有形成高效辦事流程。
三江縣是一個多民族融合的地區,民族體育旅游項目種類繁多,但是對于侗族人民的文化、習俗、建筑等,游客卻只能從傳言中了解。因此民族體育旅游資源開發利用仍處于“星星之火”階段,偶一為之,缺乏統一規劃與布局,與豐厚、獨特的資源狀況不相稱。許多地區民族體育活動仍處于自然狀況,沒形成有組織、有計劃、科學化、規范化的體系,不利于民族體育的繼承和發展,也不利于這種特殊旅游資源的幵發利用。[10]對于民族傳統體育這樣含蓄的項目,不深入了解就難以理解規則并參與其中,更難了解起源和發展。并且目前的旅游項目單調,以觀光式旅游為主,面向的群體范圍小,游客年齡也偏大,沒有吸引到最有消費活力的青年群體。
在完善當地的生活基礎設施建設的同時,打造宜居三江,著眼于將高新科技與技術和旅游業相融合,在保留景區內原始民俗風俗的同時與科技產品相結合。例如,各個景點以及項目的介紹時采用二維碼掃碼語音介紹、線上講解、電子導游等。這種方式既能方便游客隨時隨地的了解其民族文化,也能減少游客費用開銷。侗族服飾精美、實用,有素雅之美的日常服飾,有復雜絢麗的節慶服飾。[11]再者,采用當下最為快捷的銷售渠道——直播,穿著侗族特色服飾為當地的特色產品進行直播帶貨,在增加產品銷量的同時讓更多人了解三江縣的民俗風貌,吸引各階級、各年齡段人群來當地體驗。
少數民族傳統體育反映著該民族道德觀念、祭祀活動、節慶禮儀、精神品質等,具有表演性、競爭性。如今,越來越多的人選擇在休閑時間旅游,“體育+旅游”的模式被廣泛推崇。開展趣味性競賽,在保留原汁原味民族特色的基礎上進行創新,盡量讓更多更廣泛的游客群體參與其中,無論男女老少都能體會到民族傳統體育的樂趣,其競賽的規則和評判標準要依據不同的游客群體、數量進行靈活的調整,規則也應該簡潔通俗。在條件允許的情況下,舉辦少數民族傳統體育賽事,通過體育賽事的舉辦讓更多人看到這里的風貌。國內就有許多由于舉辦體育賽事而帶動旅游景點發展的例子,也有因景點知名度高而承辦體育賽事的地方。
民族傳統體育旅游是旅游業與民族傳統體育學的融合,相關的專業人才必須熟悉并掌握傳統體育項目,并有一定旅游管理基礎。只有指導員了解當地的民俗風情,才能讓游客全面正確的了解項目,指導其安全的體驗項目,真正合理有效的利用起傳統體育旅游資源。目前在三江地區從事少數民族傳統體育旅游的人才缺乏,可以將當地有傳統體育基礎的青年人進行培養,培養其服務意識和安全意識。因此,民族傳統體育旅游專業人才是影響該地區旅游業發展的重要因素,應加快培養和引進這樣的復合型人才。只有根據實際情況設置管理制度體系,符合市場規律的傳統體育經營模式,才能讓三江旅游業煥發生機。
宣傳是產品走出去的一個重要環節,目前三江縣對于當地旅游業的宣傳手段過于單一。首先,應利用多渠道多方式進行宣傳,可以使用社交平臺向世人展示三江,不斷提升宣傳質量,打造獨特的旅游文化。其次,還能與各旅行社或第三方平臺等深入合作,推出特色旅游路線。在宣傳內容上,要有針對性和特色性,可用程陽風雨橋、鼓樓等作為主打特色。因此在進行傳統體育旅游開發時,要以滿足不同年齡、不同社會階層、不同層次的客戶需求為出發點,讓他們更樂意選擇這樣一個出游地點。三江縣在建筑設計、歌曲舞蹈、繪畫等有著獨特風格,三江侗族的民族傳統體育的演變是各族人民在長期的社會歷史變遷下的傳承,也是其古老的民族文化內涵的繼承和變革。打造三江縣特色品牌,就應深掘其優秀的民族傳統文化,加大對少數民族傳統體育項目加大研究力度,對于傳說故事、民謠、來源等與旅游相融合,有助游客了解其民族歷史和發展過程,了解當地禁忌習俗,打造三江民俗文化游學精品項目。
體育旅游是近年來興起的一個新型產業,以當地的民族傳統體育運動作為特色成了體育旅游的一個分支,以其豐富多彩的民族特色,備受推崇。三江侗族自治縣作為侗族人口分布較多的地區之一,淋漓盡致地體現了侗族人民的民族傳統與風俗習慣。近年來,三江民族體育旅游的相關研究成果豐富,但主要集中在三江侗族民族體育旅游資源的現狀調查與運營模式上,缺乏民族傳統體育運動與旅游業相結合的研究。對三江侗族體育旅游資源的挖掘整理與開發利用研究中發現,硬件設施不完善、民族體育旅游互動性不強、民族體育旅游規模小且分散、缺乏完善的管理體制、缺乏鮮明的品牌特色,面向群體范圍小這些問題,不但是三江侗族體育旅游項目發展策略研究的重點,也是其發展實踐必須要解決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