符洪崧,王時銳,符超汶
2016年10月25日,“健康中國2030規劃綱要”由中共中央政治局審議通過,提出推動形成體醫結合的疾病管理與健康服務模式的要求,明確提出發揮全民科學健身在健康促進、慢性病預防和康復等方面的積極作用,加強全民健身科技創新平臺和科學健身指導服務站點建設。[1]隨著健康中國建設上升為國家戰略,人們對健康服務的需求更加迫切,將社區體育與醫療服務融合納入建設健康中國的內涵中,緩解人們對健康服務的需求以及醫療的供給矛盾。本研究從社區體育與醫療服務融合發展趨勢進行分析,總結社區體育與醫療服務存在現實困境的成因,在此基礎上提出社區體育與醫療服務融合的優化路徑,以期促進社區健康服務的發展。
2020年9月22日,習近平總書記在教育文化衛生體育領域專家代表座談會上的講話,提出建立體育和衛生健康等部門協同、全社會共同參與的運動促進健康新模式。[2]隨著健康中國戰略推進,國家各部門和地區先后出臺了一系列與體育醫療融合相關政策。這些政策的觀點與價值,如表1所示。
從表1中可以看出,近幾年來國家對體育與醫療融合越來越重視,在各種政策中都提出體育與醫療融合,積極推動體育與醫療融合的疾病管理和健康服務模式,以及非醫療健康干預。

表1 社區體育與醫療服務融合相關政策、法規、方案一覽表
為了落實健康中國建設部署,推進體醫融合,著力打造社區健康管理新模式,致力于解決非醫療干預健康服務,為人們提供健康與健身指導服務。社區體育與醫療服務融合地方實踐模式,擔起社區健康服務的健康教育和公共體育服務指導。當前社區體育與醫療服務融合地方實踐探索模式,如表2所示。

表2 社區體育與醫療服務融合地方實踐探索模式
從表2中可以看出,社區體育與醫療服務融合的地方實踐試點陸續開展,為人們的健康生活方式提供健康服務,例如體質健康測定服務、科學健身指導服務和慢病運動干預服務等非醫療健康服務。體育與醫療融合已成為國家戰略層面,促成體育與醫療融合勢在必行,體育與醫療融合所涉及的行業領域,都紛紛啟動相關研究及開展體育與醫療融合系列培訓工作。
當前人們的健康意識仍然停留在有病去醫院的層面上,對體育健身的認識不足,缺乏主動鍛煉意識,普遍存在重醫輕體的思想,然而醫生的診斷觀念還停留在看病治病的治療方式,對于運動處方的應用尚未理清,無法給患者提供治療方案。[3]傳統的求醫問藥是被動解決身體出現健康問題,忽視體育運動促進健康的有效手段,未引起相關醫療系統的重視。人們對“醫藥”實現健康,視為有效促進健康的手段,保健品依然在人們的生活中泛濫,缺乏對體育運動促進健康的重視。人們對運動是良醫的健康理念,尚未得到普遍認可,體育和醫療系統在健康理念上宣傳推廣較為局限,政府在健康政策上引導出現偏差。
當前我國先后出臺一些促進全民健康的政策文件,并明確提出體育與醫療融合,為了解決人們對健康的迫切需求,改善人們就醫難的問題,降低國家醫療成本。例如《國務院辦公廳關于加快發展健身休閑產業的指導意見》、《全民健身計劃(2016-2020)》、《中國慢性病中長期規劃(2017-2025年)》、《全民健康生活方式行動(2017-2025)》等一系列政策文件,明確提出了促進全民健康指導性綱要,并沒有指出具體如何實施政策落地方案。[4]為了進一步優化社區體育與醫療服務融合的健康服務產業營商環境,理應為其產業提供相應的法律法規作為其產業運行作保障,然而在國家層面上并沒有進行修訂現有不符合時宜的法律法規條款。國家層面和地方政府也尚未出臺促進社區體育與醫療服務融合產業的融資、合作的政策條件,為行業提供良好的融資和合作發展機遇。
當前我國衛生醫療與體育部門各自為政,互不融通,甚至高設壁壘,處于長期的分離狀態,兩部門之間的合作互動交流甚少,主要存在于體制和管理模式的問題原因較多,阻礙了行業之間交流的壁壘。由于衛生醫療部門對體育運動促進健康的理念認識比較片面,造成醫療系統注重于看病治病的治療體系,忽視體育運動促進健康,增強體質;而體育部門則認為身體健康問題屬于醫療部門負責解決,于是就側重以體育競技的發展,而忽視了體育運動增強體質的目的,體育運動可以改善體質,達到促進身體健康起到預防疾病的作用。然而,行業之間為了各自的利益鏈,不肯輕易地破壞其行業的潛規則,以此導致了部門之間交流不暢的根本原因。在技術層面上的交流也存在的一些問題,例如體育指導人員和臨床醫生之間缺乏溝通、對話的平臺,兩者存在著信息交換、技術共享、人才流通等多層次割裂,導致技術方面的信息,沒有得到更多的信息更新。[5]
公共健康服務供給的信息化技術手段尚未打通連接,相互關聯數據無法得到共享,對體育運動促進健康的服務便利大有折扣,給醫患交流的遠程互動帶來不便和個體化針對性存在不足。公共健康服務供給的智慧化服務尚未實現,體醫健康服務模塊管理尚未設置,無法對人們的健康數據進行系統化、精細化的處理及動態監測。[6]針對各種慢性疾病人群的運動處方尚未出臺,然而當前的運動處方制定處于粗放階段,沒有形成精準化健康評估與追蹤。[7]當前公共體育服務供給單一,體育鍛煉場所還不能滿足人們的需求,社會體育指導員比較匱乏,技術指導缺少體育與醫學融合的手段。公共體育服務供給主要由政府、社區、醫院等單位提供,其他社會資本尚未參與服務,導致服務產品過于單一,創新性不足,缺乏吸引力。[8]當前各級政府頒布各種政策吸引社會力量參與公共健康服務,實際上參與的民間資本卻寥寥無幾,由于服務準入門檻高,醫療服務資質難等因素,導致資金有效供給不足。
社區體育與醫療服務融合發展過程,發現缺乏有利于專業化人才隊伍建設的條件和激勵機制,穩定的專業人才隊伍需要得到社會的認可,從業人員也需要得到身份認同感。然而,社區體育與醫療服務融合的健康服務行業尚未確立職業資格認定、職稱評定體系,以及健康服務類型工種所屬范疇。沒有健全的人才隊伍建設體系,難于將其行業快速發展,全面服務于社會。專業人才隊伍建設其關鍵環節,在于人才培養體系的專業設置,院校培養人才的輸出,奠定了其行業人才隊伍的根基。當前醫學類和體育類的院校開設運動處方、運動康復、體育養生保健、運動損傷防護、運動康復治療、健康管理、營養等專業較少,主要原因是現有體醫融合類型的師資不足而導致。在專業人才知識拓展層面上,尚未搭建起職業繼續教育培訓平臺,使專業人才能力未得到繼續提升,限制了專業人才知識的提升通道。專業人才引進保障機制措施不到位,人才引進門檻過高,導致專業人才缺量嚴重,院校人才培養水平也有待提高,專業人才儲備體系尚未建立。
由于人們對體育運動促進健康、康復、保健的理解與接納程度不夠高,需要借助醫生的權威把“運動是良醫”的理念向人們廣泛宣傳健康理念,要營造全社會支持“運動是良醫”的理念氛圍,并將體育運動促進健康的實證,向廣大的人們宣傳,形成全社會共識的局面。通過電視、網絡媒體和標牌、櫥窗等媒介進行宣傳,將體育運動促進健康的益處一一闡明。體育與醫療兩部門聯合舉辦體育運動促進健康的系列講座,并設立體育運動促進健康的咨詢點,為人們提供相關健康知識,提升人們對健康理念的了解。與此同時,要定期開展有關體育運動與健康系列活動,養成良好的健康生活方式,引領人們逐步形成體育運動促進健康的意識,提升人們的健康素養,使人們主動、自覺地投入體育運動促進健康的各項活動中來。各級政府要以政策形式引導人們積極參與體育運動促進健康系列活動,并積極開展推動體育運動與健康教育活動,增強人們對健康理念的認同和理解,凝聚共識,為推動健康中國增添動力,堅定信心和決心。
制定健康服務產業的法律法規所涉及面較廣,破題不易,需統籌各方力量形成合力來攻克,應由政府主導,體育、衛生醫療、立法機構牽頭,教育、食品、環境、養老等多部門參與制定相關法律法規,充分考量社區體育與醫療服務融合的健康服務產業在社會治理達成共識。為了維護和促進社區體育與醫療服務融合發展,應完善相關的政策法規,由政府主導細化政策法規落實,體育和衛生醫療兩個部門要根據政策法規要求進行逐步落實,穩步推進各項政策法規工作,發揮政策法規在社區體育與醫療服務融合的權威性、穩定性、強制性的作用。制定出相關的政策法規,要符合社區體育與醫療服務融合的現實需求,并明確各職能部門的工作職責和義務,強調各部門之間協同治理,共同擬定規范化、制度化和程序化的健康服務政策法規,加以實施落實。鼓勵民間的力量參與健康服務政策法規的實施落實,進一步完善和改進現行的政策法規。社區體育與醫療服務融合過程涉及眾多部門,必須制定相關法律法規來保障和約束其行業運行,促使各部門依據政策法規行使其權利與義務。同時,加強不同執行部門的政策法規建設,重視地方性政策法規配套實施,不斷探索和推進社區體育與醫療服務融合的法律法規建設,制定適合當地具體的地方性政策法規,保障社區體育與醫療服務融合在地方基層順利開展。
為了實現社區體育與醫療服務融合,需要打破體育與衛生醫療部門各自為政的現實窘境,成立跨行政部門的合作組織機構,統領社區體育與醫療服務融合的健康服務產業。由政府選派相關領域專業人員成立健康促進委員會,體育和衛生醫療等職能部門相關人員組成體醫融合協同治理小組,以市場合作契約、利益共享等多元主體構成的健康服務產業。明確政府管理主體責任,強化盈利性組織的市場責任,多方聯動管理推進社區健康服務模式。破除體育、衛生、醫療等部門的界限和行業的壁壘,是融合社區體育與醫療服務的根本任務,是推進健康中國建設的重要途徑和手段。兩個部門應積極主動搭好溝通橋梁,在業務劃分和利益分配方面應做好合理的協調工作,是實現部門和行業之間資源的有效整合,促使不同系統內外推動體育運動促進健康的動力與合力。兩個部門應共同協商破除阻礙社區體育與醫療服務融合的壁壘和鴻溝,共同制定社區體育與醫療服務融合的健康服務產業準入標準,并將運動醫務監督和運動康復納入居民醫療保障系統,積極推廣運動是良醫的理念。積極尋求有利于體育運動促進健康的業務,并積極開展體育和衛生醫療合作,搭建社區體育與衛生醫療聯動管理機制。
政府要轉變觀念,重新定位社區體育與醫療服務融合對運動促進健康服務的價值和功能,針對社會對健康服務的迫切需求給予滿足,搭建社區公共健康服務平臺,應由政府、行業部門、科研機構、社會組織等構成。政府部門督促引導人們積極參與體育運動促進健康,行業部門籌建解決人們對健康所需的服務,科研機構竭力為體育運動促進健康提供科學技術的支撐和專業的咨詢,社會組織應以優質服務態度滿足人們對健康服務的需求。與此同時制定出扶持體育運動促進健康服務產業發展的政策,并與現有體醫結合政策相銜接,促進健康服務產業良好發展。制定獎勵機制吸引具備健康服務產業的復合型人才到社區工作和服務站,拓寬健康服務產業的就業需求。建立專門的體育醫院為人們提供專業服務項目,將現有的各級運動員康復中心適時對外開放診治政策,支持先進醫療系統開設運動醫學診所和運動康復中心,滿足人們對體育醫療就診的需求。鼓勵社會組織力量參與社區體育與醫療服務融合的健康服務的業務,激活市場開放作用,起到良性的競爭。
通過多種渠道整合現有人力資源,建立起一支素質優良、結構合理、專業水平過硬的專業人才隊伍,為社區體育與醫療服務融合的專業人才隊伍建設奠定基礎。遴選一批高水平的專家信息庫,為健康服務提供業務指導和技術支持。建立專業人才繼續教育制度和職業認證制度,提升現有相關的醫務人員和社會體育指導人員的技能融合培訓,進一步優化健康管理服
務人員的知識層面結構。制定相關人員執業資格評定序列,以期促進相關從業人員積極深入研究健康管理服務領域,提升專業素養。建立獎勵機制,鼓勵和吸引更多“體育+醫學”復合型人才參與健康服務中,更好地推動社區公共健康服務。成立體育與醫療綜合科研機構,研究體育健身、運動康復以及預防慢性疾病等體育運動促進健康方向的科研,為健康服務提供理論與技術支撐;制定醫學、健康管理、運動、營養等專業領域的職業認證體系;加強醫務人員和社會體育指導人員的體育保健、運動康復等交叉領域知識培訓,進一步提升跨專業領域知識結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