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娜,王殿國
全民健身的深入開展和群眾健身需求的提高,對體育指導服務要求也趨向多樣化,在供給側改革的政策引導下,不斷地完善和細化我國社會體育指導員的指導方式和自身素質,使其在供給方面滿足大眾日益多元化的運動需要,是亟待解決的問題,由于我國社會體育指導員項目的類別劃分不明確,在健身技能和知識傳授、指導及組織管理等方面存在職責不明、針對性不強等問題,本文通過對項目的分類,試圖用理論來引導實踐,充實我國社會體育項目分類體系。
我國現存公益和職業兩種性質社會體育指導員,公益性社會體育指導員培養的是以志愿者形式服務大眾,是社會公益體育服務的志愿者。職業社會體育指導員為廣大體育市場設置,從事有償的服務指導工作,是需要國家相關部門考核認證的正式職業,為市場經濟的產物。兩者在法律地位、主管部門、考核方式、等級審批等方面具有明顯的區別。目前我國群眾體育消費水平還比較低,經營性服務不適用于整個社會需要,因此,現階段存在兩類社會體育指導員并存的現象,本文所述為職業社會體育指導員,對群眾進行運動技能、鍛煉指導并組織和管理有關工作[1]。
2006年作為職業考核鑒定的社會體育指導員施行,各項目統一為“社會體育指導員(項目名稱)”,但在有關文件和工作通知中,出現了多樣化的稱謂,有按原來形式如“社會體育指導員(體育舞蹈)”,也有項目名稱在前的形式,還有的直接稱健身教練、健美教練,同時也出現將某一項目稱為一個職業在相關文件中的表述[2]。管理部門在執行中沒有嚴格的稱謂,群眾更是對這一職業的兩類性質難以辨清。已有建議按職業細類分類,取消社會體育指導員這一稱謂,避免與公益性社會體育指導員混淆。隨著健身的多樣化和項目的快速發展,現有社會體育指導員工種(項目)的羅列毫無次序,不利于項目發展,對組織管理和人民大眾的辨識也帶來了很多不便。
我國職業社會體育指導員由國家體育總局主管,由職業技能鑒定指導中心鑒定工作,隨著健身的需求,會有更多的項目加入職業行列,為加快完善我國職業指導員的組織和管理體系,使其為大眾健身提供更好的服務,更有利于統一管理,進行類別劃分是必要的,在職業化發展的道路上,完善管理、監督模式,提高整體素質,也需要探索適合進行宏觀管理的分類依據。
我國社會體育指導員在國家政策的大力支持下蓬勃發展,由于職業社會體育指導員還較稚嫩,大眾對其認識還不全面,容易與公益性指導員的概念和性質混淆,而且在健身市場的影響力有限。因此進行類別劃分,對其進行更有針對性的培訓,培養適應社會和市場需求的高技能、高素質的指導員,是引領我國社會體育指導員職業道路順利發展的必然需求。
滿足不同人群、層次的健身需求是理論與實踐所面臨的問題,擁有能夠滿足不同人群的健身知識和技能,是對應用型社會體育指導員培養的要求,通過對現有工種分類,在理論傳授中根據具體項目分類選取教材,能更有針對性的學習相關知識,學透、學精理論,同時突出提高特定項目的技能,滿足大眾的多樣化需求。
我國社會體育指導員的劃分導致培訓內容廣,但深度不足,建議劃分為健身娛樂類、競技運動類和醫療康復類(戴儉慧,2003)[3],對不同項目要逐步建立各自的技能指導標準,促進指導員制度的分類發展(于善旭,2014)[4],陳立農等把社會體育指導員分為健身健美、休閑娛樂、競技體育和醫療康復類[5],從理論上闡述了項目劃分的可行性。
運動訓練學理論認為根據項目的本質屬性進行類別劃分,通過研究同類項目的共同特征尋找共同規律,對充實訓練理論和指導訓練實踐都有極大的價值。
無論競技體育還是群眾體育,各類項目都有不同的技術特點,即使參與目的不同,但項目屬性和動作結構相同,熟練掌握技術是基礎,因此,依據項群訓練理論為社會體育指導員進行分類[6]見表1。

表1 依項群分類
由表可知此種分類不能覆蓋現有工種,項目大都屬于中低強度有氧類運動,沒有速度性和快速力量性項目,如棋牌類(圍棋、象棋)、戶外極限運動(漂流、蹦極、攀巖)、航海模型、馬術、卡丁車等民族、民間及其他新興的體育項目沒有可歸屬門類,因此不適用于社會體育指導員項目的類別劃分,由分類可知,體能類項目由于動作單一、容易掌握、受限制因素較少等也是大眾樂于參與的健身項目,在增設指導員工種時應該把此類項目考慮在內。
《中國圖書館圖書分類法》(《中圖法》)始于20世紀70年代,它系統地繼承了我國分類法編制的經驗,并借鑒、吸取了國外分類法的理論和技術編制,是具有廣泛應用價值的綜合分類方法,已普遍應用于國內各類圖書館、刊物檢索等。
借鑒《中圖法》分類,在G8體育類項目中結合我國社會體育指導員工種,可得表2:

表2 依《中圖法》分類
此種分類標準能夠涵蓋我國現有工種,分類比較合理,我們可以借鑒《中圖法》把社會體育指導員分類名稱對應改為田徑類、體操類、球類等,田徑有著深厚的群眾基礎,會面臨諸如運動時間與運動量問題,需要有專業人員給予科學解答,田徑類項目缺失為以后工種的增刪提供了參考。
人的需要是多層次的,大眾的基本物質需求滿足后開始尋求精神層次的追求,隨著健身觀念的改變,人的健身需求也顯示出了多層次、多元化,階層、年齡、性別、身體狀況的不同所選擇的體育項目各有差異,依據參與目的分為:健身娛樂類、益智休閑類、運動康復類、開拓探險類、競技運動類,各項目定義見圖一。

圖一 社會體育指導員指導項目分類定義
依據活動目的對項目分類結果見表3,競技體育類和健身娛樂類項目區別為強度不同,因此,競技體育類指導員可以指導健身娛樂類項目,因其所含項目屬于奧運會項目,統一歸屬為競技體育類;運動康復類項目還沒有歸入職業工種,此項目能夠對人體進行機能監控,提供群眾運動營養等方面知識,對運動損傷的預防、康復與治療以及進行科學恢復是鍛煉人群需要關注的問題,因此,建議增加運動康復類項目,更好地為群眾健身服務。

表3 依參與目的分類
依項群訓練理論對群眾體育項目進行闡述過于專項化,給人一種緊張不適的感覺,與群眾體育健身娛樂目的不符,因此,不適合以指導群眾體育為目的的指導員項目劃分。
《中圖法》可用于我國社會體育指導員項目類別劃分,且與圖書的分類標準相似更有利于查找資料和相關科學研究,符合理論指導實踐的哲學原理,可以作為指導員項目劃分依據。
依參與目的分類最切合我國群眾體育項目實際,具有通俗性、普及性、針對性等特點,極易被人們理解記憶,通過健身動機找到對應的集體和歸屬,同一健身需求的項目對指導員的知識結構和對應的技能要求具有相似性,便于相關部門的管理和對人員的培訓,更好的實施專業化指導服務。
項群訓練理論和《中圖法》分類均存在著體能類指導員缺失的情況,例如健步走、馬拉松等項目,這種群眾性體育活動既迎合群眾的健身需要,也是政府和企業提升城市知名度、拉動旅游、消費的上佳之選,但缺乏必要的健身指導,例如能量消耗、營養補充、心肺和關節承受能力等方面,因此建議增加此類項目;通過參與目的的劃分建議增加運動康復類工種,以滿足希望通過運動康復身體、預防傷病并獲得有關康復保健等知識的健身人群。
1.把職業社會體育指導員按項目類別命名,可解決兩類社會體育指導員界定不清的問題,以《中圖法》和健身目的為依據的分類方法可供參考。
2.建議在職業工種中增加體能類項目和運動康復類項目,以促進我國社會體育指導員工種全面、綜合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