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園園
近年來,隨著“一帶一路”倡議,以及積極鼓勵產能輸出,中國企業開展國際市場項目出現持續增長的態勢。本文首先簡要介紹了ESG的定義和趨勢,研究了中國企業在境外采用國際ESG的實踐,以此為基礎提出中國企業在海外市場將ESG國際通行標準引入自身投資管理之中,能夠積極推進高質量完成國際項目,為參與全球市場的投資和建設開辟了新的增值路線,有助于創建具有競爭力的世界一流企業。
ESG即環境、社會和公司治理(Environment、Social Responsibility、Corporate Governance) 的縮寫,指的是投資者在投資過程中,除了考慮財務指標如營業收入、資產收益率之外,也需關注企業對環境的影響、對社會的貢獻以及公司內部結構治理這三大非財務類指標。將這一系列非財務性指標納入投資決策過程,企業才能夠更安全、更長久地獲得投資回報。
ESG起源于19世紀的“倫理投資”,即涵蓋了社會責任主題;在20世紀90年代環境惡化的背景下納入環境主題;在21世紀財務造假橫行的環境下納入公司治理主題。所包含內容隨時代不斷更新,大致形成如下表所示的主要內容和因素:
在聯合國推動下,責任投資原則組織-PRI于2006年成立,正式提出ESG這一概念,并建議投資者將其納入決策過程。截至2021年7月,全球范圍內簽署PRI的機構總數為4197家,其中資產所有者629家,資產管理者3109家,服務商459家;中國有67家機構簽署了PRI。
目前市場沒有就ESG指標構成達成一致,盡管國際標準化組織ISO對ESG的一些指標進行了研究并發布了相應標準,一些國際咨詢機構也根據ISO的標準建立了自己的打分和評級體系如摩根士丹利MSCI-ESG指數、富時羅素FTSE4Good指數、道瓊斯可持續發展指數等。
當前全球使用的最廣泛的ESG信息披露標準,是全球報告倡議組織GRI推出的《可持續發展報告指南》。其他國際通行的披露標準還包括國際標準化組織的ISO26000社會責任指引、社會責任組織Account ability的AA1000準則等。
ESG投資是長期投資理念和投資行為的轉變,更是行業道德標準的提升。近年來,國際資本市場對ESG投資理念表現出越來越濃厚的興趣,越來越多的投資者和資產管理公司將ESG因素引入到公司研究和投資決策的框架。例如,世界銀行(The World Bank)旗下國際金融公司(IFC)開發的ESG框架已成為新興市場公司的全球基準。

中國企業在國際市場中將ESG國際通行標準引入自身投資管理之中,其成果是能夠帶來更安全、更廣泛、更長遠的投資回報。
中國企業在國際市場進行投資和建設的實踐中,一方面需要執行國內集團總部的環境與社會(E&S,Environment& Society,)及健康、安全與環境(HSE,Health、Safety、Environment)制度。另一方面,還需借鑒和引入國際先進的E&S的操作標準(PS,Performance Standards),各個項目需根據“HSE Guideline Note(GN)落實E&S管理工作。同時,作為在境外的實體公司,還須滿足投資國政府及相關機構對環境、社會、安全方面的政策法規,如“National Environmental Quality Standards”(NEQS)可作為政府環境執行標準,及各省、市參照NEQS發布的各地區的環境執行標準。
中國企業在境外成立投資公司后,隨即可發布“Health Safety Social & Environmental Management System”(HSSEMS),作為其E&S/HSE管理制度。該制度可以融合集團本部、國際先進標準、投資國的E&S/HSE相關制度,形式包含多項管理框架(Frameworks)及多項標準化流程(SOPs),內容涵蓋安全、環境、社會、職業健康等多方面。公司各項目均可根據公司總的HSSEMS編制項目層面的E&S/HSE標準。
在實踐過程中,中國企業在境外可能面臨項目工程量大、影響范圍廣、項目范圍內生態系統復雜等情況,E&S管理難度會提高。中國企業境外公司可以通過引入國際ESG標準,助力環境社會評估報告順利通過審核,E&S/HSE管理工作順利開展。通過引入國際先進的E&S管理制度,還能夠減少項目發生重大安全事故,以及惡劣的環境影響和社會事件。同時通過在投資國當地進行多項學校捐贈、組織社區活動,建造診所和醫院等社會責任項目,改善當地民生,促進社會和諧發展,同時樹立良好的企業形象,獲得較高的正面社會影響力,為境外項目快速穩定推進打好堅實的外部基礎。
中國企業在國際市場E&S/HSE管理實踐中的一些細節不容忽視:1.E&S/ HSE意識方面:由于中國境內傳統E&S/ HSE管理理念與國際理念有所差異,如若意識未能及時轉變,則會出現紕漏。如項目建設期中,容易出現未按規定做廢品處理、安全管理疏漏等。2.勞工管理方面:對勞工合同、工作生活環境、福利待遇的疏忽,容易引起當地勞工的不滿,導致小規模罷工事件。重視勞工管理,滿足其合理訴求,能夠給項目營造穩定的內部環境,保證項目正常按計劃開展。3.社會管理方面:大型基礎設施及能源項目的開發會改變當地的自然、人文條件,對當地的社會生態帶來一定影響。企業在境外可通過社會投資計劃(CIP)來補償當地受影響群體,盡量收集當地人群提出的要求,滿足合理訴求,以防止由于社會問題產生的阻工現象,保證項目順利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