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亮 尹柏翔
摘要:近年來,隨著我國各種極端天氣的增多,各類水域救援任務越來越多,水域救援任務的復雜性、多樣性和任務艱巨性,對我們救援人員的體能提出了高要求。本文首先簡述水域救援的特點,分析救援人員必須具備的體能素質,提出功能性體能訓練在水域救援體能訓練中的應用策略,得出功能性體能訓練符合水域救援人員體能需求與未來發展的需要,結合救援任務需要,有針對性地制訂訓練計劃。
關鍵詞:水域救援;體能;功能性訓練
水域救援的每一項技術都需要良好的體能作為支撐,因此加強救援人員身體的綜合體能素質勢在必行。具體來說,水域救援引入功能性體能訓練主要指的是貼近實戰的需要對水域救援人員進行全面的身體功能訓練,將基本運動素質轉化為救援任務中所需能力,使得救援人員的體能能夠逐漸適應水域救援體能的實際需要,也能不斷促進受訓練人員水域救援體能不斷提高。
一、水域救援的特點
水域救援具有時間緊、救援難度大的特點,救援環境具有流速快、水溫低的特點。與陸地上的救援任務相比,水域救援任務與之存在的較為明顯的差異主要在于救援環境的不同。我們將陸地上的體能訓練和水域救援體能訓練相比較,在同等距離的情況下,水域救援體能訓練過程中的體能消耗大概是陸地上體能消耗的4倍。并且在急流救援中,用攻擊式泳姿橫渡時,對于救援人員的爆發力要求也非常高,這也是水域救援體能訓練的特點之一,同時也要求我們救援人員要具備長時間作戰的耐力素質。
二、水域救援人員體能素質的需求
水域救援任務對救援人員的綜合體能素質提出了非常高的要求,主要表現為以下4個方面:
一是肌肉力量,水域救援人員的肌肉力量訓練必須高度重視。不論是陸地上的體能訓練還是水域救援體能訓練,大肌肉群的力量訓練都是重點訓練目標,但是我們在訓練過程中也不能忽視了小肌肉群的訓練。雖然我們在救援中的體能表現主要來源于大肌肉群,但是實際上,一些小動作的完成細節,往往會有錦上添花的作用。例如攻擊式泳姿中的抱水、推水動作,直接決定了在水中游進的速度。因此,我們在進行肌肉力量訓練時,要做到大肌群和小肌群全面發展[1]。
二是有氧耐力,水域救援人員的有氧耐力能力在救援任務中是最基本的能力,救援任務一般時間跨度都比較長,有時甚至長達幾小時,這就要求我們的救援人員要有長時間作戰的能力,長時間作戰的同時還要完成一些技術難度大,具有高風險性的技術動作,這就非常考驗水域救援人員的有氧耐力能力。
三是核心力量,所有的救援任務和體能訓練都離不開核心力量,核心力量能夠有效地發揮和串聯起人體上下肢的力量,從而降低救援人員的力量消耗。救援人員在水中的攻擊式、防御式或確保式都要求我們救援人員用核心力量控制好自身的身體姿態,在保持身體穩定狀態的同時還要做一些劃水和救人動作,這都是在良好的核心力量前提下完成的。
四是無氧爆發力,無氧爆發能力在救援中有著關鍵作用,在我們游泳橫渡、攻入回流區、旋渦流脫困、沸騰線脫困時,都需要我們有強大的瞬間爆發力來對抗急流的沖力,可以在關鍵的時候起到保命的作用。尤其是上肢的劃水動作,由于水中流速較快,就要求我們救援人員在劃水時不僅要抱到水,還要保持高頻率的劃水動作,這不僅考驗我們水域救援人員上肢的無氧爆發能力,還要求救援人員擁有良好的上肢力量。
三、水域救援人員功能性體能訓練
(一)肌肉力量訓練
水域救援中身體姿態的維持、自身的移動和以及對抗阻力都要求我們有良好的肌肉力量。進行功能性力量訓練時,首先我們可以運用傳統器械對大肌群進行訓練,如不同重量的高位下拉,由于完成時阻力不斷變化,背闊肌是主要的發力肌群,這就和水中手臂抓水動作軌跡一樣。其次是陸地上針對性力量訓練,常用輪滑拉力器、橡皮筋拉力帶、彈簧杠桿拉力器、等動拉力器等陸上的拉力力量訓練,其動作與水域救援游泳姿勢的劃水動作緊密結合,身體姿態采用俯身劃臂來模擬水中姿態。陸上拉力力量訓練主要發展最大力量、快速力量和力量耐力。最后是利用輔助裝備進行水上力量訓練,水上力量訓練最直接的表現形式就是加快游進速度。就是主動克服水對人體的阻力。增大阻力練習主要有穿阻力衣、牽拉游、夾板劃臂、垂直打腿等,增大阻力練習主要通過提高動作速度來發展速度力量[2]。同時小肌肉群的訓練也可以借助拉力器和彈力帶來完成,在訓練小肌肉群的過程中,必須還原救援人員在水中不同流速變化下小肌群發力的動作軌跡,保證救援人員在訓練中小肌肉群發力狀態與救援時狀態一致。
(二)有氧耐力訓練
水域救援人員的有氧耐力能力在水域救援體能訓練中是非常重要的,因為水域救援任務的特殊性,我們的救援人員只要一下水就一直在和流動的水流作斗爭,而且經常是長時間的作戰,這就要求必須有良好的有氧耐力作為支撐。可以采用持續訓練法來進行訓練,通常我們采用游進固定的距離或者固定的時間來持續訓練,距離要大于救援任務中的距離,時間也要大于救援時間,采用勻速游進或變速游進行練習。它可以發展一般耐力,鞏固和提高機體的有氧供氧供能的能力。采用中高強度的連續游進行訓練,可以提高救援人員技術動作的熟練程度,形成良好的肌肉記憶,降低救援任務的耗能速度,同時還可以培養救援人員吃苦耐勞的意志品質。
(三)核心力量訓練
水域救援人員只有擁有了良好的核心肌群力量和身體穩定性才能更好地完成水域救援任務。水域救援中的每個技術動作都需要良好的核心力量來協調好腿部力量和上肢肌肉力量,這個運動鏈就靠核心肌群來串聯。水域救援功能性核心力量訓練過程中,就是要模擬水中不平衡狀態下練習各個技術動作,從而實現救援任務中的身體控制力,保持平衡狀態。它區別于傳統的腰腹肌力量訓練,采用功能性核心力量訓練可以使救援人員很好地感受核心動力鏈的發力,訓練時會驅動軀干腰腹肌群和脊柱部位肌群的共同發力,功能性核心訓練會幫助救援人員體會到在水中保持軀干與脊柱的最佳控制狀態[3]。可以采用健身球或平衡墊來進行訓練,如健身球俯臥雙腳交替抬起練習,平衡墊俯臥交替劃手練習,俯臥健身球對側肢體抬起練習,仰臥健身球反蛙泳手練習等。
(四)無氧爆發力訓練
在水域救援中無氧爆發力訓練往往關乎著救援人員的生命安全,在急流救援中,當我們身陷危險的水流形態中時,就需要我們一瞬間的爆發力來擺脫急流的控制,從而游出危險區域。因此,我們的水域救援人員必須具備良好的無氧爆發力。水域救援中的攻擊式泳姿,我們可以把它看作完整的動力鏈結構,我們都是在希望快速游進或擺脫危險時使用攻擊式泳姿,因此我們往往都要求動作在一瞬間完成,這就會對救援人員的爆發力要求很高。爆發力是力量與速度的有機結合,肌肉瞬間輸出功率越大,就表明爆發力越強。進行功能性無氧爆發力訓練,對救援人員的肌肉力量和動作速度有很大的提高。通常我們采用短距離高強度沖刺游進來訓練,如50米、100米、200米限時游,也可采用負彈力帶蹲跳、坐瑞士球托舉壺鈴、俯身高強度連續劃水、彈力帶連續打腿等動作,都能很好地提高水域救援人員的無氧爆發力。
四、結語
功能性體能訓練運用在水域救援體能訓練中符合當下水域救援任務的需要,將科學的體能訓練方法和手段運用到水域救援體能訓練中來也是未來發展的方向,我們只有不斷地提高自身的體能和技能水平,才能圓滿地完成每一次的救援任務,營救被困群眾的同時,也能更好地保障我們救援人員自身的安全。
參考文獻
[1]江巍,陳春平,李云夢.功能性訓練在公安院校警體課中的應用啟示[J].警學研究,2020(04):123-128.
[2]胡金華.消防部隊開展功能性體能訓練初探[J].武警學院學報,2015,31(12):37-39.
[3]陳娟,黃馨純.花樣游泳運動員功能性體能訓練[J].中國體育教練員,2021,29(01):39-41.